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厦门5月21日电 (张萌、余乃鎏)“培育60家示范基地和示范平台”“选拔100名志愿服务专家团队”“到2035年形成‘机构优、平台强、资源多、服务好、满意度高’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近日,《厦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实施。

据悉,《方案》旨在通过打造队伍、加强服务、贯通平台、建立完善数据库等任务,进一步健全厦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以促进全市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方案》明确,到2025年,厦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力量将得到加强,服务能力与质效明显提升、示范效应明显增强,政策直享、服务直达、诉求直办的服务企业模式基本形成。

其中,培育60家示范基地和示范平台,选拔100名志愿服务专家团队,遴选200家优质服务机构,编制400个优秀服务案例。同时,建立市、区、街镇三级联动机制,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力争年服务中小企业50万家次以上。而到2035年,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布局进一步优化,服务平台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资源高效利用,服务能力大幅提高,服务质量有力保障,服务供给满足需求,中小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形成“机构优、平台强、资源多、服务好、满意度高”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根据《方案》,厦门市将重点打造“三支队伍”,即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队伍建设,加强示范基地和示范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商协会发展;突出“十项服务”,包括政策、培育、产业链、融资、人才、管理、市场、质量、权益、诉求;贯通“三级平台”,分别是国家、省市、区三级企业服务平台;建立“四个数据库”,即基础信息库、企业数据库、服务机构库、产品案例库,全方位形成合力,夯实服务中小企业基础,多维度增强服务能力。

在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队伍建设方面,将充分发挥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服务龙头作用,建设运营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慧企云),联系、引导各类社会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同时发挥各区(火炬)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服务支撑作用,加强区级平台建设,推动服务力量与服务资源下沉,鼓励在中小企业集聚的园区、产业集群等设置公共服务站点,延伸服务半径,提升服务便利性。

而在“十项服务”中,厦门市将推动“一起益企”中小微企业服务行动持续深入开展,聚焦中小微企业创业、经营、发展全周期,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推动服务力量与服务资源下沉,深入产业集群、产业链、中小微企业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化服务活动,为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管理,帮助企业拓市场、降成本、育人才、促转型,助力中小微企业提振信心、焕发活力、增强实力。

与此同时,持续擦亮“中小企业服务月”品牌,进一步汇聚和带动各类优质服务资源,持续深耕政策宣贯、管理提升、创新创业、法律服务等板块,加大服务力度,细化服务举措,着力增强企业获得感。此外,在落实政策宣贯、畅通诉求渠道、加强梯度培育、加强市场开拓、链式融通创新、保障合法权益等方面做好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厦门市还将加大对政务服务、市场服务资源整合力度,强化市、区服务资源协同联动,在“慧企云”平台和各区平台数据库基础上,建设完善全市中小企业服务“四个库”——即基础信息数据库、中小企业数据库、优质服务机构库、服务产品和案例库等,并向政府部门、商协会、服务机构、企业等用户开放使用,帮助政府部门通过数据精准掌握企业的困难、需求、风险,为企业培育、政策决策提供支撑,商协会、服务机构通过数据共享获取企业的市场化需求,主动提供精准服务,企业通过平台获取优质服务,精准解决需求,降低企业成本。

具体来看,优质服务机构库将在全面梳理“慧企云”平台已汇聚的服务机构基础上,依据服务能力、服务管理、服务质量、服务满意度等指标制定优质服务机构评价标准,从财税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数字化服务等10个领域遴选200家优质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年度开展服务评价,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遴选组建100名志愿服务专家团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服务产品和案例库则将面向优质服务机构,按照不同行业、服务内容、企业类型等维度,征集一批标准化服务产品和专业化服务案例,以此为标杆,引导带动市场化服务机构有序为中小企业提供规范、优质服务;建设一个“品类全、标准高、质量稳、服务好、价格优”的中小企业产品库和案例库,遴选服务案例400个。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方案》以中小企业普遍性、基础性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通过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增量扩面、提质增效,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普惠化、便利化、精准化水平,在以高质量服务为广大中小企业赋能的同时,全面助力厦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