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最新剧情中,范闲第一次上朝堂,就是和都察院当面对峙他的受贿罪名。

前两集中,范闲查封了检蔬司,并当众收下戴公公给的三千两,这些都有人证物证。

戴公公是淑贵妃,即二皇子的母亲那边的人。范闲以戴公公作为切入点,也是公报私仇,不是,应该是扫除奸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察院顺藤摸瓜,深入调查戴公公之后,发现他不止给范闲行贿,还压榨菜农,逼得菜农们走投无路,以至于卖女儿到青楼去还债。

戴公公罪无可恕,自然要被严惩。但更大的好戏还在后面。

范闲先是借都察院之手,解决了戴公公。接着,更是一环套一环,让都察院的赖御史进了圈子,把他架在上面,接下了惩治贪官污吏的烫手山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一招借刀杀人,范闲不仅有诗仙之名,官场斗争也是一把好手。

朝堂上,陈萍萍和林若甫都在配合范闲,帮助他把这出戏唱下去。

只不过,林若甫的表现太让人匪夷所思。

他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当面阻止皇帝看戴公公的罪证折子,这个错误犯得未免有点太低级。

其实仔细分析,林相这么做有他更深的用意。

赖御史作为都察院代表,查明戴公公的罪证后,要把折子递给庆帝看。

林相却横加阻拦,理由是:

臣统领六部,有为陛下分忧之责,若烦劳陛下,恐怕六部懈怠,法令不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白话就是,这是我的责任,陛下你别管。

听起来这个理由充分且合理。

只不过,皇帝身为一国之君,想看个折子都不行,你管得是不是也太宽了。哪怕你是宰相,理应为皇帝分忧,你也不能管皇帝想干什么啊。

林相这不就是妥妥的越权,教皇帝做事嘛。

想当初长公主和北齐勾结,让庄墨韩在大殿上污蔑范闲诗名,皇帝都没有动怒。

反倒是她不小心说出言冰云在路上见过范闲这句话,暴露了她在监察院安插眼线,越了皇权之后,才被撵到封地信阳。

勾结敌国,泄露机密的罪名,都比不上僭越皇权。庆帝对于权利的迷恋可见一斑。

亲妹妹都不能触犯的权利,更何况是一个外臣。

林相是百官之首,位极人臣,在官场浸淫多年,做到这个位置肯定有一定的谋略和胆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能看出范闲的意图,并且提前安排太子的人听他指挥,在适当时候站出来烘托气氛,就说明了他对于时局的把握。

在朝堂上,林相这一招可是一箭双雕,不仅让赖御史接下查处贪官的重任,更让太子公然和二皇子挑明立场,让他们从暗斗变为明争。

太子是庆帝选中的人,随着剧情深入,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太子一直在隐藏锋芒,装傻充愣避免斗争。

之前我分析过,太子能被选中,说明庆帝的眼光毒辣,父子俩一直在互相演戏,一个装傻,一个看着对方装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林相不仅拦着庆帝看折子,还指使太子的人跳出来煽风点火,明摆着就是逼着太子跟二皇子相斗。

林相这么做,就是怀疑皇帝的眼光,代替皇帝来选择更适合当太子的人选。

皇帝知道了肯定更加生气。

其实,在林相阻止庆帝看折子后,赖御史马上给出几条理由反驳他。

而林相听完后,便马上认同赖御史所说,认为庆帝可以看这个折子。

林相在阻拦之前,肯定也想到了赖御史的反驳理由,不然也不会在赖御史说出2条理由后,他接着说出“恐怕还有第三条”这句话。

综上种种,由此可以,他阻拦皇帝看折子就是故意而为,并不是不小心犯下的错误。

林若甫身为宰相,权利极大。女儿林宛如又要和范闲成亲,到时候范闲手握内库财富,林家这不是权利和金钱两手都抓到了。对于林相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权倾朝野。

时间久了,皇帝自然要对林若甫有所忌惮。而忌惮又会引来猜疑,到时候,林家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更何况,高处不胜寒,在一个太高的位置呆久了,难免不会出差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如此,不如自己先露出破绽,犯个小错提前退场。总比到时候指不定遇到什么事情,闹大了丢掉小命来得更划算。

人心本就难测,帝王之心更是深如海底,难以窥探。

林相这么做,一来可以提前消除皇帝疑虑,保林家安全。林婉儿和大宝有范闲的照顾也不会出什么问题。

二来可以给范闲腾出位置,让他大展身手。

如此看来,林相不止是一个好宰相,更是一个好父亲,好世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