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爱二烦恼初门第六

一見煩惱 二愛煩惱

次名色阴入界及我等十六而辨见爱者,若迷此假实二法,则倒想纷然,故三界流转无际,皆是烦恼使之然也。

本来只是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的缘起假合,因为无明不了,所以于缘起无我之法中生起了一个“我”。有了我,就有了我觉得、我认为、我希望,就有了我爱、我恨、我最厉害……无穷无尽的妄想颠倒随之而来,无始无际的生死流转从此而生。究其根源,都是烦恼使然。

这便是佛法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要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断除烦恼。一切烦恼息除,则生死永尽,也即是涅槃的状态。千经万论,尘说刹说,都是围绕这一个问题。

要想断除烦恼,首先要认识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论烦恼根本,不出见、爱。枝派分别,则科目甚多,所谓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八万四千乃至尘沙等数。此诸科目虽数有多少,而同是烦恼。润生之力,体无殊别。但教门善巧,乃约增减之数而制立之。故缨络经云:见着二法迷法界色心,广起一切三界烦恼。

烦恼的表现形式,不可穷尽,所谓八万四千乃至恒河沙数。为了让不同根性的众生,都能更好地认识它,经论当中或简或繁,将其总结为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等。虽增减之数不同,但本质上所讲的都是烦恼。润生之力,体无殊别,烦恼的作用就是不断滋润生死,这一点上没有差别。

这里就是将一切的烦恼,从其根本上总结为见、爱二种,此处引《璎珞经》中句,见着二法,就是见爱二法,着者爱着。由此见爱两种迷惑,迷于法界色心,就会生起无尽的生死烦恼。

烦恼何以称之为烦恼呢?

通名烦恼者,烦以喧烦为义,恼以逼乱为义。能喧烦之法逼乱行者心神,致使真明不得开发,故名烦恼也。

以贪为例,当我们遇到境界生起贪欲时,本来平静的内心就变得不再安定,在贪欲的驱使下,我们难以自抑,内心乱成一团。嗔恚、愚痴、我慢、怀疑等都有如此特性。所以,烦以喧烦为义,恼以逼乱为义,烦恼好似一种力量,会让平静的内心变得烦躁不安,会让放松自在的状态充满逼迫恼乱,由此导致失定失慧,本具的智慧光明就被埋没而不得开发。

可见,修行所要做的就是息下烦恼。烦恼没了,喧烦、逼乱停下了,自然就是解脱、自在、光明,经中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一切具有喧烦、逼迫的作用,概括起来不出两类,首先就是见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见烦恼

邪心观理名之为见。若于假实之理,情迷而倒想邪求,随见偏理妄执为实,通名为见。见烦恼者,谓五利使,见谛所断八十八使,及六十二见等也。

见就是见解、知见。倘若我们对或为假名、或为实法的道理不能如实了知,反而迷惑颠倒,把自己不符实际的见解牢牢执著为真实,这些通通都属于见烦恼。

随见偏理,偏相对于圆而说,哪怕看似是一些佛法的“语言道理”,倘若我们牢固执之为实。比如相对凡夫的我见,佛说无我,但如果我们听了无我后,又反执无我见,“无我”同样也成了见烦恼。

所以严格来讲,一切的见解,但凡落在一头,都是见烦恼。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禅宗讲“离四句、绝百非”。

可知,对凡夫而言,断见烦恼着实不易,并不是学了一些道理就可以的,这只是从宽泛意义上讲树立了一些佛法正知见而已,要想断见烦恼则必须要真实见道方可,这也是“见烦恼”之名的来源,所谓见道时即可断除的烦恼,就是见烦恼

关于见烦恼的种类划分,包括五利使,见道时所断的八十八使,六十二见等,后文再细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爱烦恼

贪染之心名之为爱。若于假实二事,情迷随心,所对一切事境染着缠绵,通名为爱。爱烦恼者,谓五钝使,思惟所断十使,及所断结流,爱扼缠盖等是也。

于假实之理,起了不符实际的认知、见解是见烦恼。而于一切事相境界上,起了贪染之心,由此缠缚不已,则属于爱烦恼。

爱烦恼也叫思烦恼,包括五钝使,以及由思惟所断的十使等,后文将另讲。

三毒初门第七

一貪毒 二瞋毒 三癡毒

-FIN-

责编 | 妙 性

编辑 | 种 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