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不仅有人们熟悉的城市、乡村和田野,还有那些遥远的地方:耸立的高山,幽深的雨林,险要的滩涂和漫长的海岸……

在那里,居住着许多独属于中国的动物们,它们藏身自然,数量稀少,想要一览它们的身影十分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央视会出手!

2021年2月,央视出品的首部全流程8K纪录片《美丽中国说》第一季正式开播,而仅仅过了8个月,第二季也迅速提上了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观众们的反馈可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它却用最清晰的影像,最近距离的镜头,带我们共同去探访了那些世代栖息在中国土地上的可爱的“居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位列北半球第一,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孕育了中国才有的独特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岭山区的羚牛在森林中闲游漫步;西双版纳雨林王者亚洲象群结伴生活,一路向北迁徙;东北长白山的中华秋沙鸭在雪中振翅出巢;盐城湿地的麋鹿正为了鹿王之位而殊死搏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水美景之下,是生命的韧性与活力。

在这些人迹罕至之处,它们奇妙的生存故事正一幕幕上演着。

01

生命的力量

在生命简短的几十年里,它需要经过无数次困难的洗礼:

参与残酷的生存竞争,适应复杂且苛刻的环境,承载种族繁衍的重任,面对生离和死别……

脆弱的个体难以承受这些由大自然带来的挑战,但生命的力量就在于,它并不孤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幼崽是整个种族最珍贵的存在,动物们倾尽全力保护后代,不仅仅是出于血脉相连的本能,更是一种将种族繁衍壮大的策略。

在秦岭南麓海拔2000米的森林深处,两个新生命的到来,让川金丝猴家族沉浸在喜悦之中。

一只雄性金丝猴宝宝的母亲不幸去世了,但家族决不会让它沦为孤儿。因此把它交给了一只刚生育完的母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丝猴生育率低,一胎大多只有一崽,同时抚养两个孩子让新手妈妈有些慌乱。

“儿子”活泼好动,还没有完全掌握攀爬技能却早就跟着成年猴子们在森林里上蹿下跳;女儿则心思敏感,偏爱与“哥哥”争风吃醋。

为了争夺母亲的关注,它们经常吵嘴,甚至大打出手,让安静的森林变得闹哄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森林对弱小的新生儿虎视眈眈,只有一整个家族成员共同的守护,才能让它们安全长大。

每个家族成员都把抚养幼崽当作己任,总是颇具耐心地教会它们爬树、觅食、躲避危险。它们为整个族群注入新鲜的血液,也代表着生命繁衍的希望。

亲情并不是凝结家族的唯一一条纽带,这之外还存在一种神奇的力量。

这种力量源自于脑垂体分泌的一种荷尔蒙,在人类的世界里,称之为“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是动物的天性,也是生存的重要本能,在“爱”的作用下,种族得以繁衍生息。

丹顶鹤是滨海平原最尊贵的客人,它们对环境无比挑剔,家族能够选址于此,是这块土地莫大的荣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浅滩上,只有两只丹顶鹤正在“双重唱”,这对夫妇来自两千多公里外的松嫩平原,一路相伴至此。

立春之后,天气渐暖,鹤群又将启程北飞,去繁殖地孕育新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湖心岛的一场大雨中,丈夫意外受伤,夫妻俩随家族北飞的计划只好无限期延后。

为了丈夫,妻子选择与它一起留在这片湿地,它们会在这里孕育新的生命。

折断了腿的丈夫再也不能展翅飞翔,连行走都变得困难,即便如此,为了孕中的妻子,它也愿意尽力一试。

它用一只脚的力量,维持着整个身体的平衡,虽然步伐缓慢,但似乎也能捕捉一些小鱼小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空阴霾密布,湖心岛又要下一场暴雨,妻子在巢穴中焦急等待着外出觅食的丈夫。不幸的是,丈夫已在雨中失去了生命。

雨季过后,阳光重回大地,一场暴雨不会浇灭生命的希望。妻子与刚破壳的孩子们在一起,等待着丹顶鹤家族的回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同伴的相守,还是家族的保护,生命在互帮互助和内部团结之中积极生长,迸发出比自身更加强大百倍的力量,共同应对这危机四伏的自然世界。

02

众生协作

在血脉和基因的作用下,同类动物之间的惺惺相惜是必须的生存之道。

但神奇的自然规律,也让不同类动物们默契地达成合作。

风、泥土、海水,这些环境塑造着生存在这里的动植物们的习性,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学会顺应天时和地利,也学会了相互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潮间带的这片红树林,正是万物合作的结晶。生存在这里的生物,与自然环境共同形成了复杂的合作网络。

在合作中,它们相互交换利益,彼此奉献,生物多样性也因此丰富。

红树有着精准而完美的适应力,成为了世界上唯一能在潮间带生长的树木。

它用强壮的支柱根将自己高高抬起,用遍布树干的微小皮孔吸收氧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咸湿的潮间带繁衍并不容易,不过,红树为此学会了顺应潮汐,种子在恰当的时间落下,跟着潮汐,随波逐流,延续它们生命的旅程。

带领着种群逐渐壮大的红树担当起连接陆地与海洋的桥梁,它们既让陆地与海洋有了间隔,又让海洋与陆地融为一体。

茂密的树冠和粗壮的枝干为大大小小的生物提供了适合的生存环境,为动物家园打下坚实的地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了扎根的基础,动物们便可各出其力,一同建设这个来之不易的家园。

红树调节了海水盐度,鱼虾可以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这也养活了以此为生的白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猄蚁将树干作为栖身之所,它们会阻止任何入侵者伤害红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爪蟹享用着红树林在涨潮时留下的营养物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回报,它自动成为维护红树生态系统的无名英雄。

它们在红树旁边挖出的巢穴恰好成为了红树水下根系的通气孔,而通过觅食、松动滩涂而留下的间隙,为红树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空气和水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里,物种们不是猎食者和猎物,就是共同竞争食物与空间的关系,每一种动植物都不可或缺,维持着自然的平衡。

因为众生的协作,这里的环境变得多姿多彩。

海岸的生物们严格遵守着海洋和天气制定的时间表。它们在潮退时属于陆地,又在潮涨后归于海洋,在艰难和变化多端的环境里积极生长。

潮汐之间,海岸带的所有生灵相互交错,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海岸最珍贵的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寂静的春天》写到: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也许正是在这许许多多生物的交替作用之下,才有了今天的美丽中国。

03

人与自然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和”是古代中国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

“和”代表着平衡与共处。

作为一个高度繁荣的自由港和国际城市,香港却只是森林中的“小小闹市”而已。

人类在港居住面积不到整个岛屿的四分之一。其余200多座岛屿和周围的原始森林还生活着更多动物,它们与人类共享这座繁华的岛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西南的大屿山郊野,中国最小的蛙类卢文氏树蛙在这里栖息,它们在地势低洼的雨水汇集处产卵,然后再以飞快地速度从蝌蚪蜕变为树蛙。

人工种植林既是人类的游玩处,也是它们的家,缤纷的昆虫、草木都为小树蛙提供了丰厚的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龙水塘处在城市与森林的边界,江水自广东而来,源源不断地补给饮用水,猕猴家族与周围居民共享这片水源。

树木为家,堤坝为台,猕猴与幼崽们经常在人类修建的大坝上沐浴阳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与动物同在岛上生活,它们互不打扰,和平共享资源,许多物种可以安全地在这里生活,维持起区域的生态平衡。

“和”也象征着敬畏与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哲古草原的山南,是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久以来,这里的居民仍然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

这里有平坦的草原,壮丽的湖泊,还有巍峨的山峰,独特且多样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生物与众不同,棕尾虹雉就是其中之一。

它的羽毛如同彩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神话中的“九色神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鸟”并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相反,它是山脊寺庙的常客,许多僧人、游客经常看到它们在冰雪中闲情踱步。

也许是因为寺庙的圣洁,或是出于对“神鸟”的敬畏,人们默契地不敢上前打扰,让它们在人类的居地依旧享有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下的哲古草原,至今依然拥有只属于动物的,纯粹的平静,藏牦牛、斑头雁、黑颈鹤……许多珍稀动物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

这片雪域高原,和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原住民,给予了它们宽广的天地,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与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诞生、繁衍、传承、协作,生命就这样顺应着自然而交替轮回。每一个环节只要有一丝纰漏,种族的命运就有可能被改变。

而人类的影响,遍及它们生命的每一个阶段。

这些珍稀物种曾经因为人类的干预而差点销声匿迹。如今,在无数人的努力下,这些美丽生灵得以继续留在中国的土地上。

曾经绝迹的朱鹮,在陕西洋县“重生”,从仅剩的7只发扬到10000只的族群。

奇迹的背后是当地农民的付出,这里的稻田不再使用农药、化肥,当地稻谷产量因此减少20%以上。

可可西里无人区中饱受盗猎的藏羚羊,在保护区执法者的守护之下,渐渐从“濒危”降为“近危”,连续降低两个级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新华社

生存岌岌可危的最“萌”鳄鱼:中国扬子鳄,在人工繁育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存栏数达15000条。

只有这些,可能还远远不够。

据统计,近2000年来有249种动物已经从地球上灭绝,有1/3消失在近50年。其中,有3/4是由于人类的捕杀才导致灭绝的。

人类需要空气、水源和丰富的食物,而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命必需品都依赖于运转良好的生态系统。

动物在这个系统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失去任何一种,都会造成巨大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守护这些珍稀的动物们,其实也在守护人类自己。

英国艺术家福歇尔为纪念这些消失的美丽生灵,将它们的模样以版画收录在书中,她说:

“如果人类仍想象未来是一个空气洁净、水体清澈、海阔鱼跃、陆有荒野的世界,那么故事的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

参考资料:

1. 新京报书评周刊《你是我未曾得见的美丽 | 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

2. 澎湃政务《“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 —— 给孩子的珍稀动物百科》

3. 纪录片《美丽中国说》(全文图片均来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