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3周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9所“强基计划”高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向数学单科优异的学生伸出了橄榄枝:

高考数学140分或145分以上,可破格入围进入校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教育部部署推进“101计划”(点击蓝字可看之前写101计划的文章),宣布要从基础着手,着眼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聚焦基础要素,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并在数学等9个学科进行全面落实。

而前段时间,在向来是高考风向标的九省联考中,由教育部命题的数学卷也发生了变化:

试题数量变少了,最后一道大题变成了开放性创新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九省联考数学卷最后1题

刚考完,#九省联考数学我真的气笑了#话题冲上热搜,广大高三考生纷纷表示难哭了:

“什么创新题啊,这叫创死题,什么适应性考试,适应不了一点,会的都没了,不会的都出来了。明年逐梦大专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网友评论截图

基于以上各种高考新变化,以及今年新高考改革第四批七省区将进入文理不分科的数学新高考模式,很多学生和家长热议:

“数学为王的时代终于还是来了?”“现在抓孩子数学是不是有点临时抱佛脚了?”

与此同时,江西高考不再区分一本二本话题也火上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网友评论道,江西高考从三本到二本,再到二本跟一本合并,江西学子压力大的一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的变化是真多呀,莫慌莫慌,对很多学生来说,其实影响不大,让我们展开聊聊~

1

“强基计划”第四年:

高考数学145分就有望破格上985?

其实,被称为“清北捷径”的强基计划,推出时间不过四年。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宣布,在36所高校(在2022年增加至39所)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强基计划主要面向两类考生: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或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

据统计,39所高校中超过一半在强基计划中只设置了数学、物理、化学或自动化等理工科报考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Fr

今年与往年相比,今年不少985高校在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中,为高考数学单科成绩突出的考生增加了破格入围校考的机会。

具体来看,各校破格的要求不尽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北京理工大学强基规定,未入围的第一类考生中,如有高考数学单科成绩取得满分的可破格入围学校考核;

山东大学高考数学成绩为148分及以上的考生可满足其第一专业志愿入围;

报考中山大学物理强基,数学140分或物理100分,可破格入围校测。

除了破格入围,单科成绩还可以享受成绩加权。比如,哈工大数学、物理高考成绩加权计算,即入围成绩=数学、物理成绩之和*1.2+其他科目高考成绩之和;

华南理工大学报考数学专业,数学成绩可享受0.3系数的加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校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一出,引发了热议。

而客观说,这一政策对数学单科成绩特别突出的考生来说的确算是好消息,体现了高校在人才选拔上的初心,即给予那些“高考总分没有那么高,却在基础学科上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考生”更多机会。

网友表示:为“偏才”提供了一条道路,也契合了长期以来社会对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朴素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纪录片《被数学选中的人》

而且,高考数学高成绩也只是入围门槛,并不是一考定未来。

专家强调,这对于数学成绩突出而其他科略弱的学生来说,只是多一块敲门砖。“破格入围”不等于“破格录取”,考生仍需通过后续的笔试、面试等考核才能最终获得入学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基计划”为何特别强调数学成绩?除了考虑偏科学生,还有其他原因吗?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姚主任给出了答案:

“我们要实现科技强国,特别是培养能够解决卡脖子难题的人才,像芯片、人工智能这些背后是大数据的模型和算法,我们需要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而数学是这些学科的基础。”

是的,这背后其实是出于国家培养人才的考虑。

身为学科之王,数学你知道的,我们根本离不开你!阿数,球球你,再爱我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九省联考为高考“打样”:

数学题量减少、大学知识悄然入题?

“强基计划”针对的是擅长数学学科的学生,绝对数量并不多,但是接下来要聊的“九省联考”,就和大部分学生有关系啦。

所谓“九省联考”,也被称为新高考适应性测试。简单说,就是给新高考打个样~

2024年1月19日开启的九省联考面向的是安徽、江西、黑龙江、吉林、甘肃、广西、贵州、河南和新疆九个省份的高三学生。除了新疆,其他八省为第四批和第五批新高考试点省份。

(自2014年开启的新高考,在考试环节的主要改革是打破文理界限,数学不再分文理卷。)

今年的九省联考是教育部组织的高考完全模拟考试,语数外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其余科目由各省自主命题。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试卷在今年联考中出现了显著变化:

题量从原先22道减少至19道,且最后一道大题采用了开放性创新题型,考的是离散对数,解答时还需要运用到大学数论中的费马小定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时间,很多学生要破防了,毕竟九省联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出高考的变化方向,“简单来说,就是打个样,要改革了,出份试卷让你先感受下。”

某数学老师解释,在此之前,22道题的顺序固定,难度也是进阶式的,每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及难易程度具有可预测性。但九省联考打破了这一模式,题目的顺序和难度变得不再固定。

面对这一变化,许多准高考生表示自己失了秩:啊???这可咋整?(懵了 jp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此次变化,有迹可循:

早在2020年10月,教育部提出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涉及中高考改革方面,就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数学试卷的题量减少,计算量也会降低,总的趋势还是要打破题海战术,鼓励考生深入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和平评价:“......测试卷着重考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不受限于对某些具体知识内容的考查。

测试卷很好地控制了试题难度,赋分更加合理,减轻了考生负担。”

很好地控制了试题难度这倒是真的,虽然最后一道大题很难,但前面真的就还好,所以大家别被最后一道题吓到了,就有高三老师告诉学生:大不了最后一道题放弃,把前面的题目做好就行了。

至于数学试卷最后一题的开放性创新题,此前联考中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比如,2023年四省联考中出现了区块链算法,而2021年的八省联考考察了立体图形的拓扑结构。不过,最终当年的高考试题中,依然是传统题型。所以大家可以抱个万一呢心理嘿嘿。

说回九省联考试题变化背后的目的,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文志英也表示:“通过调整试卷结构,力图实现能力考查的目标,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同时引导中学课堂教学改变机械训练和相对固化的复习备考模式,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使学校教育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助力学生素养发展。”

而且,认真地说,从思维能力培养来说,“开放性创新题”真不是“超纲题”。

就拿今年的九省联考最后一道创新题举例,有数学博主分析:

“这道题的解题特点,是把高中课本里证明这一对数性质的过程,重新思考一遍,即都是变对数为指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教材中关于对数的内容

“如果课本中‘建构知识’的方法你吃透了,面对这个题目,真的能做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孙明展的推证过程

考场上临场考验学生学习、迁移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刺激,真刺激哈?

3

不管新高考改革风向怎么变

核心的依然是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今年“强基计划”和“九省联考”之所以成为焦点,无疑与新高考改革的步伐紧密相连。

在新高考后,数学试卷不再区分文理,题目难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再加上部分科目采用赋分制,导致考生成绩难以拉开差距,语文就成了新的突破口,“得语文者得天下”、“大语文”等观点被热议。

然而,随着“强基计划”对数学高分破格入围、九省联考数学卷题型题量发生变化、以及教育部加大理工科招生比例等一系列举措:

人们又开始热议:是否意味着“数学为王”的时代回归?

首先,“强基计划”对于数学成绩的强调,是走出常规人才选拔机制的过程中,对高校招生多维度考核政策的一次创新尝试。这针对于一些单科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

其次,不管是什么新风向,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思维和素养的发展,而非仅仅追求分数的高低。

江西今年首次不再区分一本、二本”的变化,正是淡化刷分、淡化评价高校以一本二本论高低的认知误区,激励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培养人才、引导考生结合个人志向和学科兴趣理性选择学校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南昌广播电视台

无论大语文还是现在数学,考的都是素养和思维,而不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定理的知识。

因此,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也不必过于教育焦虑,只要不是埋头一味刷题,抓住根本,则能应万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1]南方周末-高考数学145分能破格上985?没那么简单,但数学一直很重要

[2]中国教育报-今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持续扩容!还有哪些变化?实施四年成效如何?一文读懂

[3]澎湃新闻评论-“数学单科为王”的时代来了?

[4]和乐数学-“刷题”彻底不行了 | 2024年九省联考北大、清华等专家点评

[5]孙明展-这场代表高考命题新方向的考试,数学题太难把考生“气笑”,高考风向又要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