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抹咖啡香

陪伴自习室里的全神贯注

相随实验室中的潜心钻研

5·20,一年“小满”

复旦大学首届校园咖啡文化节

在相辉堂草坪热闹开启

师生们一起“邂逅大咖”

解锁咖啡背后的多种意义

中午11点,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相辉堂草坪上一派热闹场景——数十个校园咖啡节摊位各有特色,舞台上的“大咖”嘉宾们热情洋溢,专门搭建的露营天幕舒适惬意……同学们穿梭于各个摊位前,品尝咖啡、参与互动,享受一场舌尖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园咖啡齐聚,解锁“花式喝法”

经典的拿铁、美式,在咖啡师的妙手之下,可以化身为富有创意的“冰薄荷生椰拿铁”“梅子流沙美式”;也可以大胆地加入其他果汁、饮料,变成“栀香茉莉”“缤纷落日”等咖啡节限定的新款特调;“好奇心强”的同学,不妨去体验下“咖啡煮鸡蛋”是什么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旦大学4个校区共计有24个咖啡店,不仅有连锁品牌,更有抹云咖啡、语言学家咖啡等与复旦校园渊源颇深的小众精品。校园咖啡文化节上,花式咖啡产品“争奇斗艳”,搭配精心布置的小摊、后备箱、饮品车,充满时尚、活力满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咖啡豆在烘焙前,是没有我们熟悉的香味的,颜色也很浅……”抹云咖啡设置的知识科普摊位上,袁晓杰同学热情地向来往师生介绍咖啡豆的“蜕变”过程。在他面前,不同产区、不同风味的咖啡豆被装进玻璃展示瓶,旁边还有科普小标签、烘豆机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7年,由学生创业的“抹云咖啡”在复旦校园开业,与学校抹云楼同名。几年来,抹云咖啡成了复旦学子校园情怀的一部分。创始人之一的李先生介绍,目前抹云咖啡已在复旦各校区开了4家店,拿铁是“销冠”,一年能卖出6000余杯。此次咖啡节,抹云咖啡不仅带来五款店里没有的“限定口味”,还带来了麻袋背包等环保文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益走进校园,解锁“更多可能”

咖啡给城市、人生带来怎样的改变?从1866年《造洋饭书》中介绍的“磕肥”,到1886年上海公共租界第一家独立营业的咖啡馆出现,再到如今咖啡深嵌于海派文化、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上海与咖啡的故事源远流长,为不同人群创造更多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舞台上,两位“无声咖啡师”在手语翻译老师的陪伴下,自信地向学子们展示咖啡制作、拉花技艺;不仅如此,他们还现场教学如何用手语表达“拿铁”“美式”等咖啡名称。大屏幕上,一众“无声咖啡师”用手语讲述咖啡改变自身命运的故事,让同学们看到小小咖啡豆背后的巨大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旦校园的语言学家咖啡,与香薰品牌LAILIAO联名推出香卡文创,并将一部分香卡收入捐赠给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引导大家参与公益的同时,在咖啡与香薰中感受到独特的治愈力。记者了解到,当天活动所有摊位咖啡最高售价为11.9元/杯,此外每杯售额的10%将捐赠给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复旦江湾校区的小尚同学,平时并不是“咖啡迷”,但却沉浸于这次校园活动中,“没想到咖啡能够给人带来这么多的希望与能量!下次再喝咖啡,或许就能品出一些别样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场开心邂逅,解锁“社交密码”

现场,咖啡捉迷藏、咖啡渣妙用、解锁书画杯套、共享超大蛋糕、亲手制作咖啡、扭扭棒花朵、与校友邂逅打卡……各类抽奖、打卡、集章、体验活动丰富多彩,还能与“大咖”嘉宾交流互动,深入探讨咖啡制作、咖啡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捧一杯冰咖啡,和好友一起围在舞台前,一边聊天,一边欣赏精彩的演出;或是围坐在露营天幕下,和“随机”相遇的小伙伴来一场跨领域、跨专业、跨行业的对话……校园“咖啡会客厅”,让同学们寻找最爱的“那一杯”,也让师生们近距离交流,在咖啡香气中来一场知识碰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舍友们约着上自习,中途总要一起点咖啡,休息片刻再投入‘战斗’,会有更清晰的学习思路。”在邯郸校区读书的杨同学说,校园里不少人有“咖啡情结”,“学校很多咖啡厅经常坐满了人,大家或是看书,或是在聊自己的论文。有时候表达出来的观点、看法,还会吸引路过的‘新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字/编辑:吴百欣

图片:宇文昊

视频:王子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