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孙燕 无锡报道

“园区企业出品《江河之上》位列全国黄金时间段电视剧收视第一”、“园区企业出品《追风者》位列全国黄金时间段电视剧收视第二。”走进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一串滚动的“成绩单”映入眼帘。

这里被称为“华莱坞”,前身是无锡最大的轧钢厂——雪浪初轧厂。如今走在园区,依然能看到昔日轧钢厂的身影:龙门吊成了园区大门,老厂房变身为华莱坞电影时尚街;由货运码头改造而成的湖光水景区,划分出景区与影视拍摄区。

这座4A级景区,并没有想象中游人如织的景象。景区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有集体参观或剧组拍摄时游客较多,前段时间《新说唱2024》在这儿录制,广场上简直人山人海。

而在湖光水景区对面,却是另一番景象:综合服务区车来车往、三期项目工地上机器轰鸣。有园区企业员工表示,“有时候白天开车出去一趟回来就没车位了。”

“我们与横店、怀柔一样是中国重要制片基地。”无锡数字电影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律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华莱坞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拍摄+数字制作”的定位。

据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专家团队调研,截至2021年,在全国313家影视基地中,聚焦数字制作、不涉及或较少涉及旅游的数字制作型基地占比最少,仅为9%。华莱坞便是其中之一。

围绕“数字”扎进去

在长三角,不仅有中国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城,还有象山影视城、上海车墩影视基地、央视无锡影视基地等数十个影视基地。而华莱坞的特色,在2013年开园时便已鲜明。

凌律巍回忆道,早在上世纪90年代,第一版《三国演义》等电视剧便在无锡三国城、水浒城开拍,无锡自此积累了数十年电视剧拍摄经验。2008年前后,中国影视产业从胶片时代走入数字时代,无锡也抢抓机遇申请成立了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

一方面是时代背景,另一方面是地理背景:华莱坞坐落于无锡市滨湖区。南临太湖,滨湖区有长达108公里的太湖湖岸线,面临较高的环保要求。

“华莱坞进园的地方原来是钢铁厂车间,改造完后,如今主要引进数字影视制作企业,有比较前沿的技术,也没什么污染。”滨湖区工信局产业合作科科长董伟鹏表示。

凌律巍指出,2013年开园以来,华莱坞通过重点打造高科技的数字拍摄平台及数字制作载体,为影视剧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围绕‘数字’两个字一头扎进去。”

2017年后,Previs(Previsualization的简称,视效预览)技术开始在电影行业兴起。在此之前,影视行业一般先用绿幕拍摄,再进行后期制作。Previs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这一模式:先由后期公司完成特效镜头,导演在现场拍摄时可以在小屏幕上看到演员和特效的大体效果。

据凌律巍介绍,疫情促进了LED屏拍摄技术:后期公司提前做好虚拟场景、3D效果投到LED屏里,导演在LED屏营造出的拍摄场景前直接拍摄,能够达到“所拍即所见,所见即所得”的效果。“现在这个技术做剧很成熟,而电影屏幕比较大,目前还在探索,所以我们在去年和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合作了大屏项目。”

在此背后,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和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正在打造国内首个“5G智慧虚拟摄影联合实验室”。而在2022年国家电影局发布的《关于促进影视基地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中,虚拟数字拍摄被列为影视基地提高科技含量的发展方向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底,电影技术是应用的集成和进一步开发,是半导体技术、视觉技术、实时传输技术等的合成。”凌律巍指出,电影的原创技术比较少: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默片到有声片,都是相关技术突破后,电影加以应用。虚拟拍摄也是在计算机的实时渲染技术、配套算力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诞生的。

数字拍摄为主

不久前收官的《江河之上》,主要拍摄点为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的2、3、4号影棚。

不止《江河之上》,《中国机长》《西游记女儿国》等电影、《武媚娘传奇》《那年花开月正圆》等电视剧都在华莱坞拍摄而成,B站跨年晚会等综艺也在园区录制而成。

相较三国城、水浒城以外景拍摄为主,园区以内景拍摄为主:如在《中国机长》拍摄期间,11号影棚搭建了1∶1的空客A319模拟机;在电影《中国医生》拍摄期间,10号棚、7号棚、3号棚分别搭建了ICU病房、方舱医院、指挥中心的场景,其他摄影棚则搭建了院长办公室、普通病房等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3号棚门口,依然能看到《中国医生》的拍摄痕迹

据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党委书记施娟介绍,华莱坞不以外景拍摄为主,而是以数字电影拍摄为龙头,以后期制作为基础的数字电影产业基地。

数字电影拍摄,对摄影棚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园区建成了包括3座国内领先的水下特效棚、3座3000平米国际标准影棚、2座6000平米超大影棚在内的15座专业影棚,以及5座音乐录制棚,具备智能拍摄、虚拟拍摄、3D拍摄、同期录音等技术功能。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华莱坞的数字硬件装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还有入驻园区的大型电影道具公司,都是吸引剧组前来拍摄的关键。

凌律巍进一步指出,园区还建立了一站式的影视协拍服务体系。“很多剧组对我们的评价是,无锡的综合服务能力和配套能力是最强的。”

数据显示,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已形成年拍摄80—100部、年制作200—300部影片的产业规模。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园区影棚日前在录制的综艺《盒子里的猫》刚刚杀青,也有影棚正在搭建内景,作剧组入驻前的准备。

后期制作支撑

在拍摄完成之后,影视剧便来到后期制作阶段,包括剪辑、特效制作、音效设计与混音、色彩校正与分级、配音、音乐创作与合成、字幕制作、画面修复以及最终成片的准备等环节。

“一条龙飞过去是特效,一架飞机飞过去也是特效,毕竟飞机飞在高空的场景很难清晰拍到。”对于后期制作中科技含量最高的环节之一——特效,园区影视后期企业员工武未(化名)向记者介绍道。

据凌律巍介绍,2013年园区刚成立时,中国还没有几家能够做全流程特效的公司。发展至今,园区已集聚了MORE VFX(墨境天合)、天工异彩、Base FX(倍视视效)等能够提供全流程后期制作服务的中国影视企业。

入驻园区的后期企业多有代表作加持:天工异彩参与制作了《寻龙诀》《唐山大地震》等电影,倍飞视参与了《独行侠》《环太平洋》等特效大片的后期制作,诺华视创参与特效制作的电影作品有《微微一笑很倾城》《唐人街探案2》等。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相较成熟电影市场,后期制作是国内影视产业的增量所在。

但武未指出,受制于投入占比、商业模式,后期行业还未进入高景气阶段。一方面,除了特别依赖视觉特效(VFX)的电影,目前在电影的成本中,后期制作一般仅占总预算的7%—13%。另一方面,除了足够大的后期企业敢“投前期”,后期制作公司很少参与前期投资,也无法从影片票房分一杯羹,多依赖项目“滚”项目制保证流水的畅通。

“游戏公司就不一样:企业自己开发IP,游戏上市之后的火热和整个团队有关,挣了钱还可以用于企业发展团队、开发IP。”据武未观察,近几年特效人员流向游戏、动画产业的现象较为明显,这也与疫情以来游戏行业的火热有关。

与游戏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疫情第一年还有疫情前拍摄的内容需要后期制作,但疫情中拍摄少、拍了之后不敢上映的情况,在疫情后几年传导到后期制作环节。“前年、去年整个行业都在找活儿,感觉今年回暖了一些。”武未坦言。

不止于数字电影

“影视产业是无锡数字电影产业园的主业,下层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凌律巍表示,除了在传统的电影、电视剧行业扎根外,近年来园区的招商引资方向也积极顺应滨湖区产业政策,向着产业链上下游积极探索。

4月15日下午,“喜莱坞计划”二期发布暨“喜莱坞基地”落地签约仪式在华莱坞电影时尚街上举行。“喜莱坞基地”将依托园区1号摄影棚,“喜莱坞计划”二期还计划发起2亿元中短剧基金,扶持短剧项目的开发制作。

据悉,去年3月启动的“喜莱坞计划”一期推进了一批网文短剧的面世,包括已上线的《倾世小狂医》、已完成制作的《藏心》《流光鉴良缘》等短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短剧拍摄集中在西安、深圳、杭州等地,无锡也有原先做电影和电视剧的企业在慢慢进入短剧行业。

如在近日,华莱坞引入了一家短剧分销企业。这家企业负责人冠远(化名)告诉记者,该公司一部分业务是通过AI剪辑把电影剪辑成短剧,借助多矩阵账号进行宣发;另一部分业务是作为短剧分发的渠道商。

在冠远看来,影业公司有宣发需求,在传统的影院宣发渠道之外,也会考虑新媒体渠道:如果找到华莱坞进行宣发,该公司就可以提供宣发服务。“华莱坞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和专业人才,短剧生产效率高,又有电影资源,我们离得近方便拿订单。”

技术层面上,冠远指出,AI剪辑没有剪辑师的导演思维、编剧思维和文案思维,但可以帮助剪辑师完成一些技术工作,提高剪辑效率。“就是吃算力。”

事实上,在发展数字电影产业的进程中,华莱坞也考虑到了算力基础设施。记者了解到,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与澳江(无锡)网络能源有限公司等共建的澳江影视智算中心,已于2023年8月揭牌。

在硬件上,华莱坞比肩国际的意图呼之欲出。如何缩短与国际电影市场人才、软件、创意设计之间的差距,是华莱坞接下去要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