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马克思·韦伯《以学术为业》。

(这里的“鲁莽”主要指的是学术之路上的坎坷,意味着“能够承受年复一年压迫,既不怨恨也无措感”,同时伴随着抑郁,孤独,自我怀疑等精神风险。)

今年四月份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博士后宋凯的去世,让整个学术圈都笼罩着一层悲伤的氛围。

青年教师,简称“青椒”,是一群博士毕业之后以学术为志业和饭碗的青年高校教师群体。

38岁的“青椒”宋凯履历光鲜,依然无法面对这个世界,令人唏嘘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5月2日,网上流传截图声称,南京林业大学教师宋凯博士因首聘期考核未通过,被降级降薪,遂于4月2日选择自杀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一种知识分子很看重的面子的否定。”

宋凯属于有编制的人才引进,虽然不是“非升即走”,但面临的状况差不多。

据报道说,宋凯原生家庭不完美,但他的性格却是“好得不得了”。

宋凯和妻子很恩爱,妻子的家庭也很疼爱宋凯。

二人婚后育有一子,在南京买了房,还在还贷。

认识的人对他的评价,宋凯是个特别温和的人,性格“好得不得了”。

他的导师也夸赞宋凯是位优秀的研究者,很勤奋,性格好但有些腼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最后的几个月,宋凯因为基金项目(申请书)要交,忙得不可开交。

更加明显的变化是,宋凯自杀前最后几个月出现嗜睡的情况,时常在晚上起来工作。

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不怎么出门,也不能按时吃饭。

常说最近脑子一片空白,写不出来,还念叨着“来不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凯家人曾带他去医院检查身体,但没检查出什么问题。

后来发现宋凯的病,才知道宋凯从高中时便患上抑郁症。

在情绪低落时,家人曾对宋凯说:“你不能走那条路,你不能对不起我。”

宋凯当时讲,他不会(走自杀那条路)的。

但最终,宋凯还是自杀了。

没留下遗言,只留下爱妻和孩子,以及人们关于“非升即走”作恶的巨大猜测...

02

宋凯出生于1986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硕士,加拿大UBC博士,博士后。

2019年,宋凯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履历光鲜的他,本应该有大好前途,却最终选择了不归路。

在当代的学术殿堂里,总有一群人,他们年轻时曾沐浴在时代的春风里,如今却以学阀的姿态,稳坐钓鱼台。

他们制定了一套又一套令人咋舌的考核制度,仿佛考核制度是他们对学术的崇高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引进人才,却又在不久的将来,以“非升即走”的冷酷法则,将他们扫地出门。

更有甚者,还要追讨那些曾经给予的资助,仿佛人才的价值只在于他们所能带来的即时利益。

在这样的环境下,毫无感情可言,只剩下冰冷的利益交换。

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开。

选择放弃的人,并非懦弱,而是对生活的绝望。

宋凯的去世,引发了网络上一些“吃人”的说辞,扭曲事实,胡编乱造,评头论足。

不敢想象,这对宋老师的家人是多大的伤害,这对温文尔雅又博学的宋老师是多大的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指责受害者的人,与那些指责抑郁症患者的人无异,他们都是有毒环境的帮凶。

逝者已矣,作为旁观者,做不到共情时,请放下说教身姿。

不要去冷嘲热讽因制度问题而遭受不公平对待的逝者。

否则,这才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03

我们应该对人经历的苦难有所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害者有罪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和苦楚,站在自己的角度是看不清他人的经历,感受不了他人的委屈与痛苦。

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去批判他人的选择。

不知他人苦,莫劝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会的舆论越来越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去盲目跟风。

网络是提供信息的地方,掐头去尾的剪辑引流,真实性并不可靠。

大家需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和情绪,别让有不轨行为的人有机可乘。

至于别人的生活,我们只是旁观者,不做键盘侠,有些伤害就是在无意中造成的。

有时我们骄傲又优越的评价,却成了他人灵魂中无法抹去的损伤。

每一个悲剧的背后,都暗藏着深意和代价。

这个代价,牵涉着我们所有人。

请“三思而后行”。

04

“非升即走”成为了一个制度与社会现状共同编织的樊笼。

也成为了“宋凯事件”初期大家讨论的聚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两大国内顶尖学府的带动下,“非升即走”迅速在国内高校实施开来,可以说是教师从业“物竞天择”的产物。

让教师们“卷起来”,一方面从新进教师中筛选出优秀者,另一方面逐步淘汰不适合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师。

在淘汰,换岗,降级甚至是失业等风险的倒逼下,青年教师大多选择了“卷起来”。

但在行政指令导向的绩效考核,量化评价等外部压力下,青年教师超负荷工作已经成为常态。

学术激情和学术志向或许有一部分因素,但不可否认,肉眼可见时间线内的“无法晋升就走人”的焦虑感,对青年教师的身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05

不可否认的是,“非升即走”打破了高校教师职业的铁饭碗,改变了“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退”的身份固化。

通过一定程度的危机感,提升了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同时巩固了高校的地位和持续发展。

但中国高校的“非升即走”,是将美国高校超过百年的发展历程,浓缩在了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这也导致了诸多弊端集中显现。

青年教师焦虑感的背后,是制度应用背后的社会人事管理理念的不成熟。

西方发展超百年的“非升即走”背后,已经有较为完善的人事制度基础:终身雇佣的稀有性,职业优先级的差异,以及预聘制度的合理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内高校沿用这一制度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对于提高大学质量,促进大学人才建设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一些弊端并非高校在短期内能解决的。

“非升即走”下,选择这一条路的青年教师为了“不走”,便只能被动选择在樊笼中焦虑失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

世界就是一条无边无际的巨大河流,没有上岸,只有不停地泅渡。

“非升即走”只是压死宋凯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高校衙门化,官僚化,学阀垄断,学术霸权,学术权力掠夺底层研究人员成果等现象,才是让宋凯染上抑郁症的根本原因。

以小敌大确实容易被环境所压迫,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也有不少的网友猜测引发这起悲剧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7

眼见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系相关负责人出来回应大众。

表示该宋姓教师确已去世,但网传信息与事实不符,且不尊重家属,暴露家属个人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引发了对高校教师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许多声音指出,高校竞争激烈,无形中给年轻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考验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也有观点认为,个人性格,心理,家庭关系等众多因素可能也是导致悲剧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林业大学表示,此事已处理结束,并对宋凯的离世表示痛惜。

社会各界呼吁,高校在注重科研项目的同时,也应更多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08

一系列的压力和挑战,加上宋凯的抑郁症病史,最终导致的悲剧。

不论南林大相关人士用怎样的文字游戏敷衍民意,但高校“非升即走”是不争的事实。

但,考核并不是万恶之首,如若失去竞争后,每个人草草混日子的情形更是不公。

努力拥有融入体制的能力,随时保持逐梦市场的本事。

一个人,只要不凌空蹈虚,只要能守着初心,就能摆脱被世俗和权力双重捆绑的囚笼,让自己真正展翅翱翔。

生活的残酷,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加严峻。

在这个阶层固化的年代,在这个权力掠夺的年代,在这个人人都向往着坐享其成的年代。

有时学会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也未何不可。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快乐的源泉,学会放过自己。

如果生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那么,不妨“摆烂”吧,毕竟,在生死面前,一切都是小事。

-完-

图片及资料来源:

《南林大副教授宋凯自杀的人生终极启示:认清生活真相后必须学会过日子》人格志 2024.5.14

《青年教师,在“非升即走”制度下失眠》魏言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