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由该中心牵头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重大设备之一——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首批科学探测结果20日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在高频相干散射雷达技术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是我国首个高频相干散射雷达探测网络,由3站6部高频相干散射雷达组成,其探测范围往北纵深可达4000公里、东西跨度超过10000公里,几乎覆盖欧亚扇区北部地磁北纬40°-80°的广大区域,首次实现对欧亚扇区中高纬度电离层的广域高精度连续探测。

据悉,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将架起衔接地球极区和子午工程国内监测网的桥梁,同时将有效填补国际超级双极光雷达网的空白区域,极大地提高国际超级双极光雷达网对全球电离层环境的探测范围和探测能力,为全球空间天气预报和预警提供高质量探测数据。

按照“边建设、边运行、边产出”的子午工程二期建设原则,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已于2023年10月全部建成,并通过中国科学院的工艺验收,待2024年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后,该网将正式加入国际超级双极光雷达网。

国际超级双极光雷达网是一个由全球十多个国家三十余部高频相干散射雷达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该组织通过国际合作和数据共享,利用布设在全球的密集的高频相干雷达,实现对全球电离层环境的连续监测,获得的高时空分辨率全球电离层不规则体运动和分布信息,在通信、导航定位、超视距雷达探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林龙井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蒙古四子王旗站全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疆和静站全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探测范围示意图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来源:科技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