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李鹏当选国务院副总理。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但考虑到当前中国社会正在面临的经济转型,被委以重任的他更多的则是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总理,邓颖超同志来了。”几天之后,正当李鹏在办公室内埋头工作的时候,却被一则来访通报打断了思路。

“邓妈妈来了!”想到邓颖超那慈祥而温暖的样貌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李鹏深邃中带着些许疲倦的眼中陡然腾起了一丝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颖超

但是想到邓颖超选择在他刚刚当选副总理后造访,李鹏明白,她一定是有重要的教诲说与自己。果不其然,邓颖超在见到李鹏之后,除了表达赞许和欣慰之后,立马就对李鹏进行了这样的叮嘱:“李鹏啊,你如今能走到这个位子不容易,但切记不能骄傲,不能脱离群众。”

看到此处,相信很多人心里会有疑问,李鹏和邓颖超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渊源,会让他这般重视?邓颖超对李鹏所说的这句“不能骄傲,不能脱离群众”,又有什么深意呢?

群众才是根本

对于邓颖超的来访,李鹏相当郑重,放下手头上的所有工作亲自迎接。这次,李鹏成功当选国务院副总理,身为他身边最为亲密,也是最为重要的人之一,邓颖超除了喜悦之外,更多的是提醒李鹏,不要忘记初心,要心里装着群众,时时为群众着想,决不能脱离群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鹏

在送走邓颖超之后,李鹏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不禁心绪万千。重新坐到椅子上,方才邓颖超的教诲依旧还回荡在脑海里,纵然是当选了副总理后,李鹏仍旧像青少年时期一样,将那一字一句都谨记于心。

政治的道路上,对于职位和权力的迷失永远是最大的拦路虎,李鹏深刻的明白这一点,作为过来人的邓颖超自然看得更加透彻,在李鹏升职的这个关键节点,她带着这份重要叮嘱而来,对李鹏而言,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一如曾经那般,其实这些话语对于李鹏来说,从邓颖超的口中听过何止一次了?但每过一段时间,他再去品味,都有不同的感受,随着自己走得越高,这些话的份量也跟着越来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鹏与邓颖超

对于如今已然身为国家领导人之一的自己来说,“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这短短的十个字,其中的份量和责任更是让他清晰的认识到,真正该去践行这段话的时刻到来了。

这个时候,办公桌前的李鹏觉得自己又像是回到了曾经,回到了那个热血奋斗的峥嵘岁月,又一次成为了“邓妈妈”眼里的“兰兰”.......

李鹏的生平

“这孩子小名叫兰兰。”有好友问起李鹏的小名,李鹏的母亲赵君陶便指了指年纪稚嫩的李鹏,笑着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君陶

“这好么,兰兰这名字给小女孩才适合吧。”好友进行打趣。

“他三姨终身未嫁,我曾经答应她,无论以后生男生女,都叫做兰兰。”赵君陶嘴角微微勾起,往昔岁月涌上心头,和三姐赵世兰的姐妹情谊一直是她心头最为珍重的一部分。

对姐妹俩来说,“兰兰”这个小名是她们之间真挚情谊的见证。就这样,李鹏的小名便被定下来了,从此往后,赵世兰曾经一同并肩作战的好姐妹,例如邓颖超、蔡畅等人便都开始称呼李鹏为“兰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畅

在真正来到邓颖超和周总理身边之前,李鹏的生活境遇是十分坎坷的。李鹏出生革命世家,在很小的时候,其父亲李硕勋就为了党和国家在海口英雄就义,年仅28岁。

此后,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无法联系到党组织,李鹏就一直跟着母亲赵君陶在四川生活了7个年头,期间,一直都过着忧心忡忡、艰苦朴素的生活,着实吃了不少的苦头。一直到1939年6月,李鹏的生活才真正迎来了巨大的改变,那一天,邓颖超在周总理的委托下来到成都,将母子俩先后秘密接到了重庆。

期间,邓颖超对李鹏十分的关心,因为没有孩子,她和周总理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般培养和照顾着李鹏,除了总是给他做好吃的送过去之外,还经常和李鹏一起读书散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与邓颖超同志

1945年11月,在李鹏即将被分配到前线锻炼的时候,邓颖超便勉励他要牢记-需时时刻刻和群众打成一片,千万不能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紧接着还送给他一床从新疆搞来的崭新棉毯,而反观她和周总理还用着和普通战友一般无二的旧棉被。

事实上,在前线工作的时候,李鹏也一直牢记周总理和邓妈妈的嘱托,与群众一起体验艰苦而辛劳的基层生活,彼此之间互帮互助,并从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感悟和人生经验。

据李鹏回忆,在延安的那段时期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那个时候的延安,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居住环境也十分简陋,只有窑洞供李鹏他们住,而且非常拥挤,往往一个窑洞里面,会住八到十个人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到了夏天,窑洞因为只有一扇窗户,是个大火炉,闷热难耐,而等到了冬天,窑洞又变成了冰柜,寒冷异常。不得不说,那是段非常难熬的日子。

好在生活是有希望的,一直等到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政策,大力开展生产运动。那个时候,延安人民遵循着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投入生产运动后,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条件亦跟着改善了很多。

李鹏也不例外,在这场“整风运动”中,他不仅从中学到了许多生活方面的本领,更重要的是通过延安的整风活动树立了艰苦奋斗的价值观,深刻的体会到了劳动人民和普通群众的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鹏同志(后排左)在苏联

在李鹏从苏联留学归来后,刘澜征求他的意见,问道:“你这次回来有什么打算,是想到部里当秘书,还是再去基层锻炼一下?”

受到在延安生活经历的影响,李鹏不假思索的说道:“我想去水电基层工作。”

李鹏认为自己虽然学的是水电专业,但在实操方面的经验太过欠缺,若是能有下基层的机会,那么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能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结合的更加全面。接下来,李鹏来到吉林丰满发电厂,担任见习厂长,在岗期间,他除了对工作勤勤恳恳外,也经常和厂区职工打成一片,丝毫没有架子,技术本领方面也跟着不断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鹏同志在丰满发电厂

1965年7月19日,李鹏被国务院任命为阜新发电厂厂长,在那里,他带头做榜样,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厂,深入生产第一线,对全厂的生产运行情况进行巡回检查,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这种和基层群众一起吃苦,一起进步的宝贵经历也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了李鹏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鹏的政绩

而李鹏接下来的政治生涯,也一直将群众和人民摆在重要位置,多年下来,对我国的经济和民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鹏除了平稳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外,也一直注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强调把农业放在经济首位,一直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对于困难群众,李鹏更是时时牵挂,为了调研实际数据,他走访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看望慰问贫困群众,组织并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大大改善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对于下岗职工的保障问题,他亦是十分关注和重视,用实际行动去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为了保护和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他指出“发展卫生事业,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必须坚决打击危害人民健康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贫困地区的卫生工作,一直被李鹏重点关注,他提出要把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卫生扶贫纳入扶贫计划中,减少就医难,药物短缺的现象。尤其是要加强当地基础卫生建设,改善饮水条件,防治地方病和传染病。

在当时,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个重点难题,李鹏提出的这些举措实行之后,许多农村的医疗环境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担任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和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时,李鹏曾先后19次到三峡考察。在考察期间,他看出了三峡工程存在的几项重大问题:工程涉及的移民处置、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泥沙淤积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鹏

为了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他不辞辛劳,组织各方力量,决心将三峡工程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项目。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三峡库区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当地的经济水平也跟着不断拔高。

而在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李鹏也是冲在最前方的那一批人。无论是1976年的河北唐山大地震,还是1981年的龙羊峡水电站大洪水中,他都身先士卒,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给群众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为灾后重建出了不容忽视的一份力。

也正是因为李鹏时时刻刻都心系群众,没有忘记邓妈妈和周总理给予他的淳淳教诲,才能在民生和群众问题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鹏夫妇和邓颖超

1996年2月19日,李鹏同志又再次来到延安。在那里,他追忆往昔,回想起青年时期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不禁感到深深的怀念。

同时,他还看望和慰问了延安地区的干部群众,并留下来和老区人民一起过年,体验了当地的风俗民情。当地人民对李鹏的到来十分欢迎,李鹏也毫无架子,和老百姓一起共庆同乐,场面十分的和谐美好。

和邓妈妈告别

在周总理逝世之后,邓颖超的身体状况便一降再降,最后更是病倒在床。实际上,邓颖超的身体一直称不上有多好,在1983年,其担任政协全国第六届委员会主席的时候,就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境地,但因为工作的原因,被她一压再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轮椅上的邓颖超

在1992年7月10日,邓颖超的病情终于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弥留之际,李鹏和夫人赶来探望,当看到“邓妈妈”躺在病床上无力的样子,李鹏心里十分难受。

“李鹏......”看见李鹏,曾经的“兰兰”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这是邓颖超在临终前最后说出的两个字。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停止了呼吸,彻底离开了这个世界。后来,李鹏曾经在回忆录写道:“外面有传我是周总理的养子,但其实周总理、邓妈妈和我的关系,就是老同志与烈士后代的关系。我们这些烈士子女对他们都是一样的称呼,都是叫周伯伯、邓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颖超逝世

这段话无疑是对邓颖超和周总理一生为人的最好诠释。回望李鹏的人生经历,他的成才和周总理、邓颖超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环境,一个好的榜样,是无比重要的,对孩子以及身边人无疑都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想来,也正是因为有这样根正苗红、一心为民的长辈及榜样,李鹏同志才能在日后的政治道路上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一心为民。

也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李鹏这样优秀的国家领导人,有了像邓颖超、周总理等这样充满了高尚情操和家国情怀的革命先辈,中华民族才能一直稳步走向繁荣复兴的伟大道路,永不停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鹏

看完李鹏与邓妈妈之间的故事,屏幕前的你又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