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大选之际,莫迪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似乎出现了好转,在早前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莫迪强调印中关系的稳定至关重要,双方应通过外交和军事接触,尽快解决悬而未决的边境问题,以“恢复和平”。基于此发言,不少人都认为这是印度向中方“让步”的表现,中印边境争端可能很快就要结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迪对中国态度似乎有所好转】

日前印度外长苏杰生驳斥了关于莫迪态度“软化”的传言,他表示莫迪的发言,只是对中印边境一事提供了“大局上的观点”,与两国边境谈判并没有什么具体联系。至于中印关系如何恢复正常,苏杰生指出解决边境问题是关键,而中印当前在边境问题上的争端核心,是“巡逻权和巡逻能力”。

结合过去四年的中印边境谈判内容,可以很明显看到涉及到所谓“巡逻权”的,就是天南河谷地区了。苏杰生此话的意思表达得很明确:中国要是真有“诚意”解决边境问题,就必须做出让步,同意让印军进入天南河谷地区“巡逻”。

位于中印边境最西部的天南河谷地区,被印度人称为达普桑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该地区不仅靠近中巴经济走廊通向中国的交通要道,也邻近克勒青河谷,紧挨印巴曾一度对峙的锡亚琴冰川。印度认为,中国可能会通过在该地区筑建公路等基础建设,以连接锡亚琴冰川和克勒青河谷,进而在印巴发生对峙时,派兵直接介入印巴冲突,对印度国土安全造成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杰生喊话要让印军进入中国领土巡逻】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印度军队曾多次尝试在天南河谷地区进行巡逻,并与中国军队多次发生对峙,例如2013年的著名“帐篷对峙”事件;2020年前后,印军跨越两国边境线进入天南河谷的举动越发频繁,我们也因此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力度,彻底“堵死”了印军的挑衅之路。

在接下来的四年中,中印双方在举行军方级别会谈时,印度并未放弃对天纳河谷地区的贪图,不止一次要求中国撤离天南河谷,开放大平口以便印军进入“巡逻”的;甚至还提出了与中国军队进行“联合巡逻”以及“错时巡逻”的方案,但这些提议都被中国方面坚决拒绝。

如今,中印边境中的大部分争议地区,基本都以双方同意撤军并保持距离,而进入了稳定阶段。但天南河谷和热泉等地仍存在争议,无法达成共识。关键在于印度全然忽视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性,甚至采取了强硬和蛮横的态度,企图占领中国的领土,如今印外长的荒唐提议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印边境冲突频繁发生】

从莫迪和苏杰生的态度来看,当前印度对中国的态度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印度在经济上离不开中国。据印度智库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印两国的经贸规模在2023到2024财年达到了1184亿美元,以高于美国1亿美元的差额,成为了印度当前最大的贸易伙伴。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额,占据了两国贸易规模的绝大部分。可以说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日常消费品,中国的商品已经深入到印度社会各个层面,为印度经济的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此外,中国的企业在印度投资了许多重要的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促进了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助于推动印度的工业化进程,为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极大地缓解印度的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印度又“仇视”中国,尤其是在边境问题上殖民主义的遗产与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中印竞逐大国等因素夹杂在一起,使得边界问题变成了印度的一种心理情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对中国商品需求量大】

自印度独立以来,“大国意识”便根植在了印度的国家理念之中,但1962年的惨败让印度意识到了中国的强大,从此以后,印度将与中国的竞逐视为其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在地缘政治层面,中国与巴铁的关系,以及与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印度的周边国家的合作,都在印度眼中被解读为一种“包围”;

在经济角度,印度的开放改革迟于中国十几年。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印度,尽管两国都是金砖国家成员,但印度经济总体水平却不及中国。这些都极大地加深了印度的挫败感,因此在边界问题上变得更加激进,企图来以此展现印度对中国的“压迫性”。

但印度需要明白的是,这种典型的“零和博弈”的思想,对其自身发展并没有益处,一味地在边界问题上展示强硬态度,不仅不会增强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压迫性,反而会把自己推入冲突旋涡,最终结局只会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