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朱红

灵岩山上原有一块灵芝石,一说在多宝佛塔东侧的石壁上,一说位于百步街之北。有不少人去找过,但都无功而返。这块奇石是灵岩山得名的由来,自晋以来一直是此山的标志,怎么会不见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灵岩山百步阶(民国)

传说明万历年间,灵岩山寺僧夜闻东院砰然作响,翌晨去看,塔旁石壁上的灵芝石失踪了!慌忙报告当家老和尚,老和尚说:此石本非凡石,它在神僧智积来后自生于岩壁,今尘缘已满,就“自崩”而去了。这一传说不知是不是寺僧编出来的,但没有编圆:山石“自崩”是可能的,这是自然现象,但总有残体存留,怎么会片石无存呢?

清张一留《灵岩山志》卷一中说:“明万历初,僧天际闻灵芝石被凿而夜泣,诘朝石崩,石工三人死。今无存。”——他戳穿了神话,说明灵芝石并非“自崩”,而是毁于采凿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桃坞百绝》书影(清代)

“僧天际”是当时山寺的住持,《木渎小志》卷四对他有介绍:“天际,来自少林,习拳棍,推第一手。嘉靖中敕赐金牌剿倭。终老灵岩。嗣玉庵亦得其法,盗至随手皆毙,能护持佛法。”

失敬!原来天际和尚有少林功夫,又曾参与抗击倭寇立功,是位本领高强的武僧。可是,既然“盗至随手皆毙”,他怎会任人凿掉灵芝石,而且还要哭鼻子呢?这要从采石说起了。

采石始于唐宋,以充园林布置。初时是采太湖石,至宋徽宗时最盛。到明代江南私家园林兴盛后,连庭院都要布置花石小品,太湖石就供不应求了,于是人们打起了山石的主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采石采到名山头了

弘治年间沈周有《凿石歌》云:“朝凿山,暮凿山,斧斤匝匝声不间。阶材岸费真琐屑,攒峰叠嶂生愁颜。天池芙蓉抱霜死,卓笔琅玕折新趾。呜呼!文章扫地石有冤,老夫作诗代石言。”“天池芙蓉”指天池山莲花峰,“卓笔”指天平山卓笔峰。由此可见,采石已采到了名山头上了。

这股风发展到万历中期,愈演愈烈。神宗皇帝为扩大他的小金库,派出内监到各地去增收“矿税”,为此鼓励开山,以致苏州金山、天池山等成了采石场,尧峰山、支硎山等也常有人盗窃山石,造成了山景大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灵岩山因盛产砚石也称砚山

灵岩山上多奇石,当然有人觊觎。但因天际师徒威名在外,不敢造次。可是到了万历二十二年(1594),多宝佛塔遭了雷火,延烧寺院,经济发生困难,天际只得以卖山石自救。这块灵芝石当是有人看中,在施工时发生事故碎毁的,所以天际只能自责无能,暗自伤心。

不过张一留的记载也有疑问:灵芝石在采凿时崩坠,压死了三人,那末坠落的碎块哪里去了?没有说。其实下落是有线索可寻的,请看谢家福《五亩园小志》:

“灵芝石,在五亩园。高七尽,纵横八九尺,石面平坦,四旁若无数灵芝大小相叠,嵌空玲珑,不假人力。乱后尚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五亩园图》

“五亩园”在城西北桃花坞,宋熙宁间梅宣义所筑,后毁于建炎兵燹。晚明有吴江诸生吕毖(字贞九)在此建造园林,名“小桃源”。如果他园中的这块灵芝石是山上原物,则说明当时石坠而未碎,卖给了吕毖。可能因为灵芝石是镇山之宝,寺僧不敢说卖掉了,只说“自崩”以掩人耳目。

后来此园多经变迁,到光绪年间已荒废,此石下落不明。不过这种庞然大物除了可作观赏,别无他用,很可能堙没在土中或沉于水,想来总有被发现的一天。届时希望能考证一下,如是原物,当物归原主,让灵岩山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