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各国情况来看,肥胖防控都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如何能让国家制定的肥胖防控政策高效执行?如何能为公众设计出最适合的个体化体重控制方案?近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君石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肥胖预防控制科学大会”在北京市举行。来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育系统相关机构、医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业的400多名专业人员,围绕大会主题“肥胖预防控制:从政策到行动”,多维度建言献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肥胖防控应从儿童抓起

在全球范围内,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率都呈快速增长趋势。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以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是与肥胖密切相关的可干预行为因素,环境是影响个体行为和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养成良好健康行为的关键阶段,肥胖防控应从儿童抓起,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行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指出。

“美国肥胖率在过去几十年中显著上升,现在有些州的肥胖人口占比超过30%。”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凯瑟琳·塔克教授表示,肥胖防控工作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实施更多政策,系统性地应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例如,限制不健康食品的供应;对虚假健康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学校应提供更健康的餐食,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同时,强调个人责任,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饮食习惯的改变和过度加工食品的增加,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过去30年中,肥胖的负担超过了体重不足的负担。”世界卫生组织营养与食品安全司司长弗朗切斯科·布兰卡博士分享了《柳叶刀》发布的数据:全球有超过8.7亿成年人患有肥胖,其中5亿人为男性,3.7亿人为女性;学龄儿童的肥胖人数达到1.6亿。

“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重,需要重视早期营养,特别要发挥母乳喂养对预防肥胖的作用。”弗朗切斯科·布兰卡介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系列体重控制政策建议,如规范面向儿童的食品和饮料营销活动;使用简明易懂的营养标签,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健康的食物选择等。

“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超重和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能有效地控制超重和肥胖,就能大幅减少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生。考虑到超重和肥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防控超重和肥胖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君石生命科学研究院陈君石指出。

积极制订“减重”策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肥胖防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均将肥胖防控作为重要内容。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部门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强化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四方责任,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密切协作,有效遏制超重和肥胖流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了当前我国在肥胖防控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动态监测人群超重肥胖与慢性病流行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持;通过慢性病防治主题日、宣传周等活动,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推广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郭燕红介绍,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开展体重管理活动,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进一步提升公众对肥胖防控的科学意识。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加强科学普及、全社会参与、专业指导、多部门活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管理、监测评估和科学研究7个方面,旨在加强健康体重支持环境建设,使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局面。

“最合算措施”策略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种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旨在在群体层面预防和控制慢性病。该策略强调的是成本效益高、可行性强的干预措施,以实现最大的健康效益。沈洪兵介绍,“最合算措施”的相关策略已被纳入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中,并融入“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如促进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等。

“全民健身已成为国家战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曹景伟教授介绍,“从1993年提出全民健身计划,到2009年设立全民健身日、发布《全民健身条例》,再到修订《体育法》,我国构建了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下一步,将进一步普及公共体育设施、聚焦青少年肥胖问题,满足新时代人民的健康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在会议致辞中肯定了中国政府为推动中国肥胖防控事业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他表示,肥胖不仅是一种健康问题和健康负担,也是一种经济问题和经济负担,每年全球肥胖导致的损失达到9900亿美元。在2022年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制定了新的策略来遏制肥胖流行。“我们希望在2030年之前各成员国能够持续开展相关行动,我也很高兴地看到这些行动在中国有很大的进展。”马丁·泰勒说。

精准施策 多维度发力

“通过科学证据支持的政策和行动能更有效地应对肥胖问题。要根据个人情况制订解决方案,做到精准施策,才会更有效。”大会执行主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研究员表示,加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要认识到不同个体在遗传、代谢、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在防控策略中考虑到这些差异,为个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营养指导、运动建议和心理支持等。

“肥胖防控策略需要更多的科学证据支持,评估它们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将这些证据本地化、使策略具有实施性。”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邵瑞太教授表示,“要确保这些政策能够转化为具体措施。”

“生活方式干预非常重要。”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首席专家李光伟教授表示,“历时40年的大庆糖尿病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在预防糖尿病方面非常有效,且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效果不亚于药物干预。”

“我国高度重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水平,目标是促进个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和定期运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李英华教授表示,随着系列项目工作的推进,健康生活方式将在更大范围内普及。

肥胖防控需要政府、医疗卫生机构、教育机构和社区等多方面的合作。“天津市的经验表明,政府主导下的多部门合作可以有效降低以心肌梗死为代表的慢性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江国虹教授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对政策制定者进行标准化培训。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会长陈博文表示,社区在肥胖防控中应发挥更大作用,提供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和干预。需要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清晰的指导和工具,以便更有效地管理肥胖。

文: 健康报记者 王潇雨

编辑: 杨真宇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SPOR54N0】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