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说,毛泽东和朱德都是农民的孩子,但是从气质上看,朱德比毛泽东更像农民。朱德身处农民之中不引人瞩目,但毛泽东却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有一种说不出的风度。

朱德曾说过:我拜毛主席为老师,拥护他成为我们的领袖。

其实,他们的关系,是一种同志加战友的关系,他们虽然都是农民的孩子,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一方面,两个人都坦率豪爽,和农民一样讲究实际,另一方面,两个人又相辅相成,都有深思远虑的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在长时间的革命中,他们的友谊到底如何?

美国著名女作家史沫特莱形容他们二人,说他们都是政治家,军事家,但毛泽东是一个用文笔,有雷霆万钧之力的作家,朱德比毛泽东更像农民。毛泽东一方面具有女性的敏锐观察力和直觉力,另一方面也具有斩钉截铁的男子汉所有的一切自信心和果断力。两个人都勇敢倔强,坚韧不拔。这些特点在朱德尤为显著,他虽然在政治上有高超见解,但更是一个行动家和一个军事组织家。

至于他们的关系,就好像毛主席自己说过的“朱毛不可分”。

“朱毛”一词最早出现,还是井冈山会师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1年,朱德带着夫人康克清来到八一起义纪念馆,看到一个巨大的起义大军油画时,他感慨地说:“当时是真的困难啊,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愁着不知道怎么办,突然听说了毛泽东的消息。”朱老总当时回忆的,正是1927年的事情。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按计划撤离南昌,后在广东潮州等地遭遇失败,朱德和陈毅带领剩余部队到湘赣边界打游击。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遭遇挫折,他整顿部队后上了井冈山。1928年3月,毛泽东得知朱德的消息,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正向井冈山撤退。于是,毛泽东成为朱德上井冈山的接应者,两人成功会面。

那个伟大的称呼就是来自于此。

当时“朱毛”这个词响遍全国大地,其实和国民党有点关系,当时国民党得知毛泽东和朱德会师后,在报纸上大肆传扬“朱毛匪首”等词语。从此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红军中有个叫“朱毛”的人很厉害,飞檐走壁呼风唤雨,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了,“朱毛”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到1929年苏共《真理报》发表了多篇文章,说“朱德和毛泽东的红色游击队运动”等词语后,全国人民才明白,“朱毛”指的就是朱德和毛泽东。

从瑞金到陕北,毛主席和朱德的关系越来越好,“朱毛不可分”这句话也更加牢靠。

另一个美国女作家海伦福斯特说:“无论哪个方面,朱德都没有政治野心”。

后来朱德也说:“在无数次的失败教训中,我逐渐明白,毛主席的路线是正确的,领导是高明的,因此我从遵义会议后,下决心跟着毛主席干革命!拜毛主席为老师,拥护他成为我们的领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历史上看,有了遵义会议这个基础,“朱毛不可分”才经受住了与张国焘斗争的考验。张国焘要分裂中央,引诱朱德跟他另起炉灶,使尽手腕,却被朱德坚决拒绝,朱德坚定信心要跟毛泽东走,他鄙视张国焘,柔中带刚地对他说:“毛泽东同志是党中央的领导者,朱毛朱毛,哪有朱反对毛的道理。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绝对割不断我和毛的关系。”

陕北会师后毛泽东了解到这番话后,由衷地敬佩朱德,赞扬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直到解放以后.毛泽东还经常和陈毅谈起此事,盛赞朱总可令:“临大节而不辱!”

正是如此,两个人在此后的岁月一直惺惺相惜,同舟共济,一直到慢慢老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长征》中有个细节,朱老总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要给“主席”汇报工作,贺子珍生气了,说毛主席现在排场大了,朱老总以前都是“老毛老毛”地叫着,现在都忘了革命情谊了。毛主席也只好虚心地说,当时有旁人在,所以才那么喊。这个细节可能虚构,但是也可以反映出,毛主席和朱德的感情是很深的,贺子珍作为妻子兼战友,当然也是最清楚的。

1973年,在一次军委会上,阔别多日的二人见面了,毛主席拍拍朱老总身边的沙发,让老总先坐,他幽默地说:“没有朱,哪有毛啊,朱毛朱毛,朱在先嘛!”朱德听了,激动了流下了眼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和朱德的革命情谊,或者说难得的“朱毛”合体,一直到1976年,二人相继去世,他们的情谊长达48年之久。

1976年7月6日朱老总去世,83岁高龄的毛主席喃喃自语:没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毛,朱不在了,毛也快了。

(文中引用语句,来自史沫特莱所著《伟大的道路》第262页,《中南海轶事》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4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