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许多人普遍认为北周宇文氏王朝之所以曾经一时强盛,主要归功于武帝宇文邕的改革措施。

大多数人通常忽视了北周初期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北周王朝的建立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那就是宇文护。

宇文护,513年至572年,北周太祖宇文泰之弟,少年时即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品行端正。在北魏末年的动荡时期,他与叔父宇文泰一同参加了河北人民的起义,成为葛荣部下的重要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28年,葛荣部在滏口被魏将尔朱荣击败,宇文氏一家被俘。宇文泰因为与尔朱荣部将贺拔岳的交情,得以被收编到贺拔岳的部下,随后迁往晋阳。

在此期间,关陇地区爆发了人民的反抗运动,万俟丑奴自封为天子,势力蒸蒸日上。尔朱荣派遣侄子尔朱天光和贺拔岳镇压,宇文护因为年幼留在晋阳与母亲阎氏度过了三年艰难岁月。

531年初,宇文护终于跟随宇文泰入关陇,受其亲自委派,成为重要助手。年仅十八岁的宇文护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表现英勇,帮助宇文泰占据了关陇地区,并对西魏政权的掌握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533年,北魏孝武帝因为权臣高欢的逼迫,被迫逃离洛阳,逃至关中投奔宇文泰。宇文泰随后在长安建立了西魏政权,与高欢控制的东魏政权对抗。宇文泰实际上掌握了西魏的军政大权。

面对局势,宇文泰的诸子还年幼,难以承担重任。因此,他特别重用了侄子宇文导和宇文护兄弟,让他们分别担任重要职务,以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培养他们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554年,宇文泰命令大将于瑾和宇文护率领大军进攻梁朝的江陵城。在这次战役中,他们击败了梁元帝萧绎,俘虏了梁朝的百官和江陵市民十余万人,将他们迁往长安。同时,他们扶持萧詧在江陵建立了新政权,作为未来征服江南的基地和前哨站。在这次战役中,宇文护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同时也表露出了对人民的残忍本性,这进一步获得了宇文泰的赏识。

556年10月,宇文泰病逝,临终前将孤儿托付给了宇文护,并嘱咐他:“诸子年幼,敌寇未平,天下大事托付给你,应当努力实现我的志愿。”

因此,宇文泰将未完成的事业和国家大权交给了宇文护,使他成为西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也是埋葬西魏王朝的关键人物。

总的来说,宇文护早期的活动主要是参与东征西伐、南征北战的军事行动,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同时,他在政治斗争中积极辅佐宇文泰,也在管理国家事务方面获得了不少见解。

这些长期积累的政治和军事经验,为他后来的废魏兴周以及主持北周的军政事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宇文护继承了宇文泰的统治权,但面对着国家动荡不安的局面。百姓纷纷感到担忧,局势岌岌可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嗣子年幼,强敌环伺,社稷不稳”,宇文护“地位虽高,名望却不显赫,尽管受泰的指挥,但群臣各怀鬼胎,不愿服从他的命令”。

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宇文护首先争取到了宇文泰的老友大司寇于瑾的支持。在于瑾的大力支持下,他果断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内外治理,安抚文武官员,逐渐平息了动荡的局势和人心的激动。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扩大权威,宇文护于公元557年强制西魏恭帝让位给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建立了北周朝廷。宇文觉即北周孝闵帝,当时年仅15岁,完全听从宇文护的指挥。

北周初期,宇文泰的旧部将领们,如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等,多年来与宇文泰共同征战,建功立业,因而在朝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和支持者。然而,他们对宇文护接掌国家大权并不满,这成为了宇文护独揽权力的一大障碍。

宇文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既削夺了这些功臣的权力,又通过封爵的方式笼络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孝闵帝即位之初,宇文护封李弼为太师、赵贵为太傅、独孤信为太保、于瑾为大司寇、侯莫陈崇为大司空,而自己则封为晋国公,担任大司马,以掌握军权。这些封爵虽然表面上提升了这些功臣的地位,但实际上削弱了他们的实权,导致赵贵、独孤信等人极为不满。

他们密谋刺杀宇文护,企图夺取权力,然而宇文护提前发现并果断行动,处死了赵贵,独孤信虽幸免一时,但不久后也被迫自杀。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反映了北周初期的政治不稳定局面,君臣之间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

宇文护通过废除魏立周、削弱大臣权力、清除异己的手段,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然而,这场表面上的政治平息实际上只是一场开始,更深层次的政治危机和斗争仍在潜伏之中,君臣之间的权力较量将会是北周初期政治的主题。

在西魏时期,皇权逐渐衰微,而相权却日益壮大。即便在宇文护专政的十五年间(557-572年),周朝的局势依然如此。在周初,激烈的政治党争形成,以争夺国家军政大权为焦点。

在572年之前,相党派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掌握着军政大权。与此同时,皇党派并不甘心失去权势,他们团结起来,以皇帝为核心,对抗宇文护专权的相党派。两党之间的冲突主要集中在权力的争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初的党争始于孝闵帝时期,皇党派的成员多是宇文泰时代有权有势的官僚。由于宇文护的专权,他们的权势被削弱,原本的威望也大大减弱。因此,他们站在被削弱的皇帝一边,反对宇文护的专权,试图通过消除宇文护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尽管孝闵帝宇文觉年幼,但他不愿成为宇文护的傀儡。他秘密与一些重要人物商议,计划除掉宇文护,夺回大权。

当宇文护得知此事后,他派遣心腹贺兰祥、尉迟纲等人捕杀了孙恒、李植、乙弗凤等人,甚至连李植的父亲李远也被牵连致死。随后,宇文护废黜了宇文觉,立宇文毓为明帝。这一事件结束了周初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第一次斗争,严重削弱了皇党派的势力。宇文护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权威,自任太师,权势更加盛大。

明帝登基后,尽管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仍在继续,但宇文护废黜孝闵帝的行动给了明帝一个警示。此时,朝中充斥着宇文护的支持者,相党派势力庞大,因此,皇党派的活动在表面上消失了,不再有历史记载。

然而,实际上皇党派并没有放弃夺回自己原本掌握的国家政权的愿望,也没有停止为此进行斗争,只是采取了更加隐秘和曲折的手段。明帝登基时已是二十三岁的年轻人,他既聪明又有远见,不愿意束缚于虚位而无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武成元年(559年)开始,明帝逐渐获得了处理政务的一部分权力,但军事大权仍然掌握在宇文护手中。从那时起,明帝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弟弟宇文邕,寄希望于他恢复皇权,并将他选定为继承皇位的人选。

这一举动严重刺激了宇文护,于560年,他密令膳部下毒杀了明帝。明帝遗诏立宇文邕继位,宇文护无奈只能从命,于是立宇文邕为武帝。国家大权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宇文护手中。

武帝宇文邕被描述为“沉毅有智谋”,因兄长的死亡,他登基后采取了低调的态度,表面上显得无所作为,言行谨慎,深不可测。然而,实际上他正在积聚力量,准备时机发难。

在位初期,武帝表现出对宇文护极度尊重,于561年委任宇文护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并担任大冢宰,统领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寇、大宗伯、大司徒五府,所有事务都由他一人决断。因此,军政大权再次暂时集中在宇文护手中。

然而,正当宇文护权势达到巅峰之时,564年,北周与周齐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宇文护率领二十万大军与齐师在洛阳交战,结果周军溃败,导致宇文护在北周的声望一落千丈,相党派势力遭受了严重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72年,周武帝借宇文护入宫谒见太后的机会,突然袭击宇文护并将其斩首。同时,宇文护一家老幼以及相党派成员北地侯龙恩、大将军万寿、刘勇、中外府司录尹公正、袁杰、膳部下大夫李安等人也被斩杀。被宇文护任命的大司马兼小冢宰、雍州牧、齐公宇文宪被剥夺了实权,所有与宇文护有关的官员都被革职,相党派势力被彻底摧毁。

自此,周武帝亲自掌握了国家军政大权,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周武帝终于实现了兄长们的遗愿,而宇文护在他悲剧的命运中,甚至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在历史舞台上,字文护完成了宇文泰的遗志,继承了宇文泰的遗志,领导着北周王朝的兴起和巩固。

他在专政的十五年里,通过在军事、民族关系、水利设施兴修、农业生产发展以及解放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努力,为北周王朝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宇文护执政期间,他积极推进太祖宇文泰所倡导的府兵制度,同时也着重提升了军队的待遇。他实行了一项新的制度,即二十四军中选拔出具备治理才能的人才,按照地方的选举制度进行选拔。这一举措彰显了政府对军队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展现了对人才的尊重。

为了稳固自身地位,宇文护不断赐予大批军将以柱国大将军和大将军的荣誉称号,以此来拉拢军心,加强自身的权力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宇文护的治下,他频繁授予军将柱国大将军和大将军的封号,然而这些荣誉多为虚名。北史中指出:“虽然许多功臣都被封为柱国及柱国大将军,但这些封号并不代表实际的统御权。”

实际上,被赋予柱国及大将军封号的将领,未必拥有实质权力,实际指挥部队的将领和各州总管才是拥有实职的。这种由宇文护实行的封号普及政策,导致北周时期军队将领的职位与封号发生了分离。这种分离趋势在周武帝亲政后逐渐明确。

据《周书·晋荡公护传》记载,自太祖担任丞相以来,他设立了十二个军队,并将它们统一归属于相府。太祖辞世后,这些军队都由护负责指挥,任何行动都必须有护的批准文件。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宇文护在执政期间长达十五年,一直负责管理北周的军事事务,包括对外用兵和国防。尤其是在对外战争,特别是北齐的战役中,宇文护的军事成就并不显著。

在孝闵帝执政之初,北周刚刚建立,民心未稳,政权岌岌可危。宇文护当时将重心放在巩固内部统治和巩固个人权势上,他采取排除异己分子的措施,对与北齐争衡的问题并不十分关注。随着明帝登基,北周建立尚未满一年,地方控制力也较为薄弱。因此,宇文护首要任务是对地方进行改革,他将雍州刺史改为雍州牧,并亲自出任该职位。他还将各州军事机构改名为总管,并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比如宇文宪任益州总管、宇文直任襄州总管、尉迟纲任泾州总管等,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尽管如此,周与齐之间仍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武帝统治时期,宇文护曾多次率军伐齐。保定五年(563年),他命令柱国大将军杨忠率领万人军队,与突厥合力伐齐,但最终在晋阳退兵。次年,他再次命杨忠率军与突厥东伐,但仍未能取胜,只是至北河而返。

不久之后,宇文护调集大军二十万,亲自率领出潼关,围攻洛阳,却在战斗中被北齐援军打败,损失惨重。《周书》和《资治通鉴》认为这次战败的原因在于宇文护“素无将略”,而且伐齐也不是他的真实意图。实际上,宇文护并非没有军事才能,而是在洛阳战役中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