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17日,军统头子戴笠的专机,在南京江宁附近突然失事,这个军统头子就此走完了他罪恶的一生。

蒋介石在得知戴笠去世的消息后,心里却是“悲喜交加”,沉默许久后才缓缓说出:“戴笠生也为国家, 死也为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蒋介石不仅追授戴笠为陆军中将,还亲自为他选了墓地、办“追悼会”、敬献了花圈、题写了挽联。

但蒋介石对戴笠的“恩宠”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当他知道其遗产的具体数目后,却忍不住爆了粗口。

戴笠是如何死亡的?蒋介石为什么会对戴笠的死“悲喜交加”?为什么又会对戴笠破口大骂?这还要从戴笠的成长经历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军校成弟子,西安事变表忠心

戴笠原名戴征兰,乳名春风,生于1897 年 5 月,浙江人。

他小时候家庭条件很好,父亲在衢州府衙当巡警,母亲则是当地有名的贵族——蓝氏家族的后人。

但好景不长,在戴笠四岁那年,父亲突然因病去世,戴家的家境从此也就一落千丈。

好在戴笠还算聪明,10岁的时候就读完了《四书》,到13 岁时,就已经是江山远近有名的少年才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笠(右)和母亲蓝月喜

1914年,18岁的戴笠进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学习。在校期间,戴笠发现同学们都穿绸着缎,而自己却只有一件士布外衣。

他自尊心因此而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为了能在同学们中间抬得起头来,戴笠也想买一件绸缎衣服。但家境贫寒的他还吃饭都成问题,就更别说买衣服了。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就直接来到了旧货店,装模作样地要买衣服,但却在试衣时趁机拿走了衣服。

旧货店的老板知道他是省立一中的学生,就把此事告到了学校。学校很快就查出是戴笠所为,所以就将他开除出了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学校开除的戴笠没脸回家,就在江浙等地过起了浪迹江湖的生活。就是在此时,他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青帮头子杜月笙。

在杜月笙的引荐下,他又与尚未发迹的蒋介石结交,但两人在那时还只是萍水之交。

1926年,戴笠听同学毛人凤鼓吹说:“革命圣地在广州,革命朝气在黄埔”,便也开始向往革命。

于是他就前往广州报考了黄埔军校,但却意外落榜。他认为,落选的原因可能是自己“征兰”的名字不够男子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就想到了《越谣歌》中“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辑”的诗句,遂取了这个后来令很多人一听就感到阵阵寒意的名字。

改名之后的戴笠还真的顺利考入了黄埔军校机兵科。入学之后,他才发现黄埔军校的校长正是蒋介石。

蒋介石见戴笠是“老熟人”,就对他多了些照顾。戴笠毕业后,被编入机兵营,跟随蒋介石参加了第一次北伐。

1927年,蒋介石在汪精卫等人的胁迫下短暂下野,戴笠听说情况下,亲自到溪口去看望了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很是感动,所以在回归之后,就让戴笠当了自己的侍从官。随后,戴笠又跟着蒋介石参加了第二次北伐。

也就是在此时,戴笠开始接触情报工作。他从未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但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潜入敌境竟宛入无人之地。

因此,他为蒋介石搜寻了许多军事情报,在二次北伐的胜利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趁机成立了“中华民族复兴社” 。

从表面上看,复兴社的任务是“抗击日本,复兴民族”,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网罗情报、打压异己的特务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已经见识了戴笠的特工天赋,所以就让他当了中华民族复兴社特务处的处长。

戴笠当上特务处处长之后,很快就成了蒋介石的一把“匕首”。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他先后组织暗杀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杨杏佛、上海《申报》主持人史量才等反对蒋介石的进步人士,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赞赏。

但蒋介石真正把他当作心腹,还要到西安事变之后。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变,扣押了来陕督战的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

消息传回南京后,军政部长何应钦等人主张立即讨伐,而宋美龄等人却力主政治解决,两派各怀鬼胎,相持不下。

关键时刻,戴笠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说: “如此相持不下,领袖如何得救?我愿跳龙潭入龙穴,亲自到西安去营救领袖。”

对于戴笠的表态,宋美龄感到十分欣慰,所以就点名让戴笠陪自己到西安去谈判。但没有想到的是,戴笠一下飞机,就被张学良关进了地下室。

当时的谈判前景并不明朗,戴笠一度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所以就写下了遗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应钦

在遗书中,他万分“深情”地写道:

默察情形,离死不远,来此赴难,固志所愿也,惟未见领袖,死不甘心也!

不过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在中共的斡旋下,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张学良既然释放了蒋介石,戴笠自然也就安然无恙了。

经过这次考验之后,蒋介石认为戴笠“忠勇可嘉”,从此就彻底把他当成了心腹。戴笠也高兴地说,他这次是“置死而去,呈祥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