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几千年历史,不管是从历史人物还是历史故事来说,三国时期,都是人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有人说,大家有多向往那个群雄逐鹿中原的时代,便有多痛恨致使这一切秩序崩塌的司马懿。

司马懿一生权力在握,但也因此事,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纷争中。他临死前,回想起被自己冤杀的曹氏七千多人,不由觉得悔恨,留下了八字遗言,这八个字是什么呢?背后又蕴含了怎样的故事?

司马懿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尤其是他极善隐忍:熬死曹氏祖孙三代、骗过朝野劲敌、成就子孙后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懿出生于一个世家大族,起点颇高,其曾祖父任豫章太守,祖父任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则是京兆尹。年轻时,他就因出众的学识,声名鹊起。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胜袁绍,还北击乌桓,为统一北方扫清了障碍,曹操一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急需大量人才。

当时,他听说司马懿的才能后,就派人邀请他入府。但由于当时形势不太明朗,司马懿担心站错队,以风湿病为由婉拒了曹操的邀请。

就这样,司马懿又在家七年。曹操做了丞相后,仍旧对司马懿“念念不忘”,于是采取强硬手段征招他为文学掾。然而,司马懿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直到尚书荀践的极力推荐,曹操才任命司马懿为太簿。

公元215年,司马懿随曹操出征讨伐张鲁,争夺汉中。在这一战中,司马懿建议曹操趁刘备尚未完全平定益州前,进攻蜀国。

但是曹操没有采纳司马懿的建议,这也导致了刘备势力的壮大。司马懿借此受到了曹操的看重,每当朝廷发生重大事件时,他总能想出奇策。

此后不久,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两人关系变得亲近万分。

尽管这时的司马懿表现得人畜无害,但据《晋书》所载“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也就是他看出了司马懿的狼子野心,常常提醒曹丕注意司马懿。

经过曹操的仔细观察后,察觉司马懿没有出格的举动,才渐渐放下他的戒心。

曹操去世后,司马懿协助曹丕扫平不稳定因素,助其成功上位,更是受其重用,封他为安国乡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曹丕虽然欣赏司马懿的才能,但他仍然牢记曹操的提醒,将兵权把握在手,让司马懿留守后方。

曹丕去世后,司马懿成为托孤大臣之一,辅佐新主曹叡,在此期间,与诸葛亮对峙于五丈原,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激怒他的诸葛亮,他统统不予理会,最终熬走老对手,为魏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他在垦荒水利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魏国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曹叡去世后,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曹芳。然而,司马懿却渐渐在曹爽等人的排挤和打压下逐渐远离权力中心。

司马懿也选择以退为进暂避锋芒,长期称病在家,让曹爽等人放松警惕。然而,在背地里却和儿子养死士,谋划篡位。

公元249年,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司马懿趁此机会派遣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等人分别占领了皇宫、武器库等要地,随后奏请太后,罢免曹爽职务,自封为丞相,迅速控制了朝中局势。

当时的曹爽虽然失去先机,但手中有皇帝和兵权,如果殊死一搏的话,还是有赢面的,但关键时候他却犹豫了,相信司马懿所说的只要兵权,不危及他及曹氏族人性命的誓言。

然而,等他投降后,却面临的是被诛杀,灭其三族七千余人的残酷事实。一时间,洛阳血流成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背信弃义的举动无疑将司马懿推上了风口浪尖,但站在他的角度,其实也并没做错什么。毕竟当时的他已年过七十,想要为司马家族扫清障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曹爽。

没过两年,司马懿便因病去世,在生命的尾声,他留下了那八字遗嘱:“不立墓碑,不许扫墓”。为什么他要留下这样的遗言呢?

后人猜测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防止被曹氏后人报复,挖坟掘墓。其次便是,曹魏对他有知遇之恩,但他却出尔反尔,诛杀曹氏后人七千余人,良心难安。

当然,他子孙后代的所作所为,更是对不起他如此“隐忍”才得来的天下,司马家族争斗不休,更让中原大地成为胡人肆虐的地盘,差点让华夏文明就此葬送,实在是历史的罪人!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