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4条简讯 | 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

01

百特计划出售员工担忧裁员

近年来,已有多家外企剥离业务,变革中影响最大的往往是员工。

百特分拆部分业务也是迫不得已,2021 年 12 月 13 日,百特斥 105 亿美元巨资现金收购老牌医疗公司 Hillrom,而且同时承担 Hillrom 未偿债务,据业务估算,总交易价值约为 125 亿美元,成为当年业界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

收购原本是为了业务互补,但是其后的结果并不如前所预计,相关收入反而出现了持续的下滑趋势,百特股价也因此受影响大幅下跌,自去年以来,该司就启动成本削减计划,全球裁员并关闭个别工厂。

其中一个对中国区影响较大的举措就是分拆肾脏护理和急症治疗全球业务部门,之前大咪有过介绍,2023 年 1 月 6 日,百特宣布,计划将肾脏护理和急症治疗全球业务部门分拆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后来命名为 Vantive。

3 月份的时候,大咪曾有过介绍,百特向 SEC 提交的一份文件显示,当时百特正和私募基金讨论出售该业务的可能性,这可能代替原来的分拆计划。

昨日(5 月 16 日),百特医疗总部,证实了这一点——其全新品牌 Vantive 预计将于 2024 年下半年出售给私募股权投资者或分拆独立上市。

百特公司表示,正式宣布其拟分拆的肾脏护理及急重症治疗公司名称为 Vantive,同时发布企业使命及品牌标识,这使其分拆计划又进了一步。

而蔓延于中国区员工之间的担忧气氛也变得更浓了,自某产品线进了集采之后,中国区重要负责人相继离职。

除了任职于百特 31 年之久的中国区负责人宣布退休,据内部员工反馈,其三个事业部中,其中两个较大的事业部腹透和血透,两位事业部负责人已离职,均为 20 多年老员工,一位已于 1 月份离职,另一位将于本月底离职。

而最近又有一些员工被约谈后离职,这让大家的不安情绪更为强烈。

业务剥离,对于庞大的企业来说,就是处理一份资产,但对于员工,就是份饭碗啊,在这种公司变革面前,唯一的希望就是企业能多拿些补偿,毕竟减员是不可避免的了。

(来源:医药代表)

02

赛诺菲押中新风口

能吸引MNC巨头大手笔布局的黄金赛道不多,靶向蛋白降解药物(TPD)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赛诺菲超20亿美元押注的蛋白降解剂KT-474进入Ⅱ期临床,引发了投资者的关注,毕竟该药是赛诺菲的“百亿爆款”候选药物之一。

这无疑为TPD药物赛道增添了不少看点。

赛诺菲为何频繁押注?

靶向蛋白降解领域有许多先驱,包括Arvinas、Nurix、Kymera等。赛诺菲十分看好这一领域,接连押注了其中两家头部公司。

2020年1月,赛诺菲与Nurix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创新靶向蛋白质降解药物。根据协议:赛诺菲可选择将Nurix的药物发现平台用于五个靶标的药物研发,Nurix将获得最高可达25亿美元的总付款。

半年后,赛诺菲再度斥资超20亿美元,与Kymera达成多项目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和商业化First-in-Class的IRAK4靶向蛋白降解剂,以及第二个处于更早期研发阶段的项目。

赛诺菲为何频繁押注靶向蛋白降解领域?

靶向蛋白降解药物(TPD,简称“蛋白降解剂”)是一种新兴的小分子制药技术,通过靶向降解致病蛋白来攻克疾病,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TPD药物不需要依赖蛋白质上的活性位点来发挥作用,让很多被认为“不可成药”的蛋白质成为新的药物靶点,极大地扩展可成药靶点的范围,而且还能克服现有小分子抑制剂的耐药性、具有剂量和副作用优势以及提高药物安全性等。

蛋白降解剂可分为PROTAC和分子胶两大类,其中前者的适应症主要以肿瘤(包括实体瘤和血液瘤)、自免疾病为主,分子胶的适应症主要针对血液瘤,均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例如,赛诺菲超20亿美元押注Kymera的KT-474,是全球首创的IRAK4靶向蛋白降解剂,已在Ⅰ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结果:对缓解化脓性汗腺炎(HS)和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疾病负担和症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且在中度至重度疾病患者中观察到了全身抗炎作用,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

另外,Kymera开发的潜在BIC口服STAT6降解剂KT-621,在人类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的临床前活性等于或优于靶向IL-4Rα的单克隆抗体度普利尤单抗,且每日口服给药更加便利。

要知道,度普利尤单抗可是赛诺菲的“王牌产品”,2023年销售额高达约116亿美元。

为了巩固并提升在免疫和炎症疾病领域的领先地位,赛诺菲布局了许多靶向STAT6的药物,于去年7月以超13亿美元引进了Recludix的潜在FIC口服小分子STAT6抑制剂,又在今年4月与Nurix延长战略合作研发靶向STAT6的新型降解剂。

PROTAC药物的崛起

靶向蛋白降解药物爆发出的潜力,不仅吸引跨国制药巨头加速布局,TPD药物公司如Arvinas、Nurix和Kymera等还相继挂牌上市,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Arvinas成立于2013年,凭借其独有的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技术(PROTAC)平台,开发了ARV-471、ARV-110、ARV-76等多款PROTAC在研管线,并与默沙东、辉瑞、拜耳和罗氏等MNC巨头达成合作。

其中,辉瑞于2021年7月通过股权投资并引进了Arvinas治疗ER+乳腺癌的口服PROTAC蛋白降解剂ARV-471,交易总额高达24亿美元;诺华于今年4月引进了Arvinas另一款AR靶向PROTA蛋白降解剂CARV-766,交易总额达11.6亿美元。

另一边,Nurix与吉利德、赛诺菲达成了合作,而Kymera在与赛诺菲签订合作之前,还于2018年与葛兰素史克达成为期两年的研发合作协议,利用其基于小分子的靶向蛋白降解和相关建库技术开发创新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Vividion Therapeutics公司在2020年与罗氏达成最高数十亿美元合作,开发靶向E3连接酶的新型小分子药物后,于次年8月被拜耳以20亿美元收购。

今年3月,德国默克还与C4 Therapeutics达成超7亿美元的合作,开发后者内部发现管线中推进的两个关键致癌蛋白靶点的靶向蛋白降解剂。而在更早前的去年12月,默沙东斥资最高25亿美元与C4公司签订合作,开发抗体偶联降解剂(DAC)。

MNC巨头的频繁入局,将大大加快PROTAC药物的研发进程。从近两年的催化剂来看,不少海外PROTAC核心管线将陆续读出临床试验数据。

尤其Arvinas的ARV-471全球进度最领先,将在今年读出单药二线治疗ER+/HER2-乳腺癌的Ⅲ期临床VERITAC-2研究顶线数据、启动多项联合疗法的Ⅲ期临床,以及启动ARV-766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关键Ⅲ期临床。

根据ARV-471联合辉瑞CDK4/6抑制剂Palbociclib的临床Ⅰb期试验积极数据,接受联合疗法乳腺癌患者的总缓解率为4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1.1个月,证明具有治疗乳腺癌的潜力。

ARV-766在治疗mCRPC患者的Ⅰ/Ⅱ期试验取得了积极效果、耐受性结果:使41%带有任何LBD突变mCRPC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降低≥50%(PSA50),并使50%携带AR L702H突变肿瘤mCRPC患者达成PSA50。基于此数据,Arvinas优先启动ARV-766治疗mCRPC的Ⅲ期临床试验。

另外,Kymera、Nurix和C4公司的多款PROTAC管线,也将在这两年启动Ⅰ期临床或读出Ⅰ期爬坡数据,针对适应症包括血液瘤、实体瘤、自免疾病。

国内药企争相角逐

尽管PROTAC是新兴技术,但布局的中国药企也不在少数,包括开拓药业、海创药业、百济神州、海思科、恒瑞医药和贝达药业等。

据太平洋证券研报披露,按各企业公告和新闻稿统计,截至2024年2月29日,有16款国产PROTAC处于临床阶段,尚无管线进入关键或Ⅲ期临床,涉及的靶点包括AR、BTK、EGFR和ER。

目前,已进入临床阶段的国产AR-PROTAC,包括开拓药业的GT20029、海创药业的HP-518、恒瑞医药的HRS-5041、齐鲁制药的QLH12016,以及海思科的全球首款口服ar-v7降解剂HSK38008干混悬剂;除GT20029适应症为差异化的雄秃、痤疮外,其余均针对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

其中,GT20029是全球范围内首款进入II期临床阶段的外用PROTAC化合物,治疗男性脱发中国Ⅱ期临床试验已达到主要终点,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及临床意义,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基于此结果,开拓药业表示将积极开展男性脱发中国III期临床试验及美国II期临床试验等,并准备开展GT20029用于痤疮治疗的II期临床试验。

HP518是海创药业自研的口服PROTAC药物,已在澳大利亚完成用于治疗mCRPC的Ⅰ期临床,数据显示拥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mCRPC患者中表现出有效性信号。美国FDA已批准HP518开展同适应症临床试验,中国Ⅰ/Ⅱ期临床试验已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而且,HP518新增对三阴乳腺癌适应症的拓展研究,目前正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目前,已进入临床阶段的国产BTK-PROTAC,包括百济神州的BGB-16673、海思科的HSK29116和冰洲石生物的AC676,针对适应症主要为B细胞淋巴瘤。

其中,BGB-16673已在临床前的野生型BTK模型和BTK抑制剂耐药性突变模型中显示出了抗肿瘤活性,获得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孤儿药”资格认定,用于治疗R/R套细胞淋巴瘤(MCL)。

此外,也有一些针对EGFR、ER、BRD4、NTRK和IRAK4等不同靶点的国产PROTAC进入临床阶段,包括海思科的EGFR降解剂HSK40118、贝达药业引进C4公司的EGFR降解剂CFT8919、恒瑞医药的HRS-1358,以及珃诺生物的BRD4蛋白降解剂RNK05047、睿跃全球首创TRK降解剂CG001419等。

其中,HSK40118片正在开展用于EGFR突变的晚期NSCLC的Ⅰ期临床试验;CFT8919属于变构BiDAC™降解剂,正在开展针对携带EGFR突变的局晚期或晚期NSCLC的Ⅰ期临床试验,将在已有的一代及三代EGFR抑制剂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公司在EGFR通路的竞争力。

结语

全球药物研发领域正迎来一场技术革命,而靶向蛋白降解药物,尤其是PROTAC技术,正处于这场革命的前沿。

随着众多跨国药企纷纷投身这一领域,与领先的PROTAC Biotech公司进行合作,全球首款PROTAC药物已经指日可待。

中国药企在PROTAC药物研发领域正逐步迎头赶上,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来源:药智网)

03

强生眼力健3位高管全部离职

在强生中国,近期几大重要业务部门的高层领导更替频繁。

5月15日,强生全视亚太区总裁邮件通知:旗下眼力健发生多位高管同时离职。

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以下为公司邮件通知原文:

各位同事: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的是:在服务了强生公司近10年后,强生全视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副总裁王利平即将卸任。

我们将择期宣布该职位的继任者。虽然管理层有所调整,但我们将始终践行成为中国眼健康市场引领者的坚定承诺。

我想同各位分享的是:强生眼力健中国区白内障事业部负责人王纪岩即将卸任。纪岩在强生工作了20年,并在近期负责领导中国市场的白内障产品相关业务。我们将择期宣布该职位的继任者。

全国销售总监陈志平确定的最后工作日为2024/05/14,现已进入离职清算流程。

此前,4月23日,强生内部邮件宣布,强生中国区主席、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宋为群经慎重考虑已向公司提出辞呈,寻求外部发展机会。作为强生一百多年历史上首位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区主席,宋为群的离开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强生中国一个时代的落幕。

不久,强生官宣,陈艳丽(Ronnie Chen)将于2024年4月29日起担任强生医疗科技中国& OneHR中国区人力资源负责人。

就在3月底,强生医疗科技刚宣布外科事业部中国总经理的新任人选,由原强生医疗科技外科先进吻合器业务全球负责人(Tulio Oliveira)担任。

企业高层的人事剧变往往会成为公司业务发展走向的“分水岭”。

4月17日, 强生2024Q1财报显示,总营收213.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47.89亿),同比增长2.3%,净利润为53.54亿美元,稳步增长,仍居制药巨头2024 Q1排名之首。

其中,医疗科技业务收入78.21亿美元,同比增长4.5%。下属的外科业务销售额为24.16亿美元,同比增长0.7%;骨科业务销售额为23.40亿美元,同比增长4.3%;心血管业务销售额为18.06亿美元,同比增长20.2%;视力业务销售额为12.58亿美元,同比增长3.3%。

强生2024年一季度财报中并未将中国市场业绩表现单独列出,但在强生医疗科技的多项具体业务表述中,都提到中国集采影响下部分业务出现下滑。

GE医疗2024财年Q1财报

在中国市场医疗改革的大潮中,强生等头部跨国巨头都在向新的模式积极探索,寻求转型。

期待强生在变革中开启下一个辉煌篇章。

(来源:药研网)

04

腾讯投资高端诊所即将上市

民营医疗机构上市热潮下,又有一家机构递交了招股书。

5月16日,卓正医疗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正医疗”)在港交所递表申请主板IPO,海通国际、浦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今年以来,包括美中嘉和、树兰医疗等非公医疗企业,掀起一波赴港IPO“热潮”。定位于“中国领先的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的卓正医疗,有哪些看点?

创业初期,卓正医疗的创始人王志远计划将卓正医疗打造成为一个针对社区提供全科服务的医疗机构,后来他发现,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仍然非常有限。

于是,王志远调转方向,2012年,他开始布局中高端多专科连锁诊所,在深圳创办卓正医疗。卓正医疗给自己的定位是“中国领先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涵盖儿科、齿科、眼科、皮肤科、耳鼻喉及外科、妇科及内科等多专科的优质医疗服务。

2012那一年,除了卓正诞生,国务院发布一项重要文件——《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就提到了“推进社会力量办医仍需加大力度”。

种种利好之下,卓正医疗实现了快速发展。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卓正医疗在中国拥有并经营21家医疗服务机构,包括19家诊所及两家医院,并在新加坡有三家全科诊所。

同期,公司拥有297名全职医生,他们在取得执业资格后平均拥有约14年的执业经验,其中超过85%的医生在加入之前曾在三级甲等医院执业。

财务方面,2021年-2023年,卓正医疗的收入分别约为4.17亿元、4.73亿元、6.90亿元;同期年内亏损分别为约2.51亿元、2.22亿元、3.53亿元。

这其中,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医疗服务,包括我们的实体医疗服务、线上医疗服务、会员计划及院外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在中国的医疗服务机构提供。于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医疗服务产生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99.8%、98.6%及98.5%。

一直以来,卓正医疗的战略重点是服务中高端医疗服务市场,目标群体是具有较强购买力及偏好更人性化、个性化护理的大众。正因如此,在客单价方面,卓正医疗表现亮眼。

2021年至2023年,卓正医疗实体医疗服务就诊次均费用分别为1033元、1014元和1048元。

根据招股书,在中国所有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集团中,按付费患者就诊人次及收入计,卓正医疗于2023年分别排名第二及第三。

作为创始人,王志远曾经在花旗环球金融和摩根大通的投资银行部门工作8年,历任分析师、经理、副总裁,参与完成了近二十个资本市场融资和跨境并购交易,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

这也就不难理解,卓正医疗成立之后引入各大资本的举动了,中金公司、天图投资、经纬中国、水木基金、腾讯等多家机构都纷纷进场,其中,经纬创投更是在2014年、2015年、2017年连投了3轮。

2021年9月,卓正医疗宣布已完成6000万美元的E轮战略融资,由腾讯领投,同时推出未来5年的中小型医院+10家大型诊所的建设计划。

这也是IPO前最后一轮融资,该轮融资后,卓正医疗的估值约为5.1亿美元。

IPO前,王志远作为最终单一最大股东,通过Cheuk Sing Ho协议、Distinct Trust I的信托契据、及一致行动协议行使共26.48%的投票权;腾讯通过意象架构持有卓正医疗19.39%的股份,为最大机构投资方。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中高端医疗服务市场总收入由2019年的3055亿元增至2023年的人民币556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2%,预计2028年将达人民币10206亿元。

其中,中国私立中高端医疗服务机构总收入由2019年的178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615亿元,预计2028年将进一步增至7221亿元。

市场潜力的增长,正在给卓正医疗带来积极影响,若后续顺利登陆资本市场,相信卓正医疗将会给市场带来正向反馈。

(来源:直通IPO)

—The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