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本文旨在对咸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咸宁作为湖北省的一个重要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咸宁旅游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希望为咸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咸宁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近年来,咸宁市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全市旅游工作围绕产品开发、行业管理与环境建设,在“精、新、创、优”上下功夫,发展势头良好。赤壁古战场为AAAAA景区,九宫山、龙佑赤壁温泉等成为国家 AAAA 级景区。赤壁镇被授予湖北省旅游十佳名镇称号;汀泗桥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刘家桥、太乙村、沧湖等被授予咸宁市首批特色旅游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旅游行业管理日益规范

咸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的规章制度,如出台了《咸宁市“一日游”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旅游投资建议管理的规定》等规章。规定在旅行社执行《湖北省旅游管理条例》等系列旅游法规,依法依规处理游客投诉和质量纠纷;大力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要求持证上岗,旅游经营管理逐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通过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重新配置,咸宁市已构筑起包括景区、旅行社、餐饮、交通、娱乐在内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观赤壁、游陆水、登九宫、探溶洞、浴温泉、赏桂竹”的休闲度假式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包容各种风味、各种菜式的餐饮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一批名、优、特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消费网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咸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主管部门职能薄弱

旅游企业权限条块分割,行业缺乏凝聚力,组织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品牌效应拉动不足,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咸宁国家级的旅游产品不多,产品缺乏优势,在全国知名度较低。同时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层次、档次还不够高,初级性比较强,缺乏整合,缺少品牌。与知名强势品牌相比,在富有度、知晓度、效益度、扩展度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政府部门宣传力度不够,景区自身宣传意愿较弱

咸宁市旅游局在宣传上花费了一些经历和财力,比如在当地媒体广泛宣传,在北京、武汉等城市地铁上发布旅游宣传片,但是总的来说宣传力度不够,宣传也是成碎片时间,没有形成系列的、长期的宣传。

同时,咸宁旅游宣传没有形成统一的、朗朗上口的宣传口号,并且主要是旅游主管部门在做宣传,景区自身对宣传不重视,不像其他城市在旅游宣传上,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在发力,让笔者印象印象较深的是,某景区长期在武汉媒体平台、公交车户外上做的宣传:“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不仅宣传覆盖面广,朗朗上口的宣传口号一下就抓住了市民的眼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咸宁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旅游主管部门职能

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和投入,加强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提高其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和引导,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打造旅游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力度,打造具有咸宁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咸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城市影响力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加强对咸宁旅游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咸宁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此外,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制定宣传口号对外宣传很有必要,最近某地级市所有的县市区集中对外发布旅游宣传口号就非常有影响力。

同时,景区企业自身也要有宣传意识,当今酒香都怕巷子深的年代,象武汉这样旅游资源都如此丰富的城市都变着花样宣传,前段时间董宇辉武汉行就武汉在互联网上热度长期不退,就是很好的例子,咸宁这样的地方更要多宣传,会宣传。

(四)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为咸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结论

咸宁旅游业作为咸宁市的重要产业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目前咸宁旅游业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完善管理体制、打造旅游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和加强旅游人才培养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咸宁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咸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滕翔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