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林儿啊,你来看看爷爷嘛,爷爷过不了了,爷爷明天就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光听着就让人鼻酸的呼唤,来自于一位姓赵的老人。

那天,面对家中的监控,他用浓厚的乡音向孙女发出了这最后一句呼唤。

随后,就在当晚,老赵选择了自缢,离开了人世。

他满心想念的孙女,直到几天后才看到视频,最终也没来得及见上他最后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绵的群山,遮挡住了他的呼唤,也掩埋了他的脆弱与孤独。

而随着媒体的深入报道,这个本就充满遗憾的故事,也变得愈加心酸。

老赵的儿子说,父亲之所以选择自杀,是因为“孤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赵居住在云南省极其偏远的大山深处。

这里手机信号弱,进山的路又绕又长,这些外在条件,本就足以让一个八旬老人与外界隔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老人家的山路,图源:红星新闻

但,更让老赵感到孤独的,是他身边没有可以说话的人。

自从相依为命的老伴去世之后,他就变得郁郁寡言,脸上少有笑容。

膝下的六个儿女,有的进了城,有的远嫁。

只有二儿子和儿媳住在几十米外,照顾他的三餐。

而关系最好的孙女,也无法时常陪在他的身边。

他不会玩手机,也不会刷视频,经常对着儿子喃喃自语:“我一个人不好在(不舒服)。”

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煎熬之下,老赵最后走上了极端的道路。

看完这个故事,心里真的特别难受。

明明他在自杀之前还冲着摄像头大声呼喊;

明明他儿子的家仅仅只隔自己几十米远;

可是,有谁看到他内心的孤独和悲怆?

想起了之前在网上看过的一句话:

“没有孩子的晚年生活很孤独,可有孩子还孤独的晚年生活更难以忍受。”

忽然想起山西忻州的那位老人,她预感到了自己即将离世,可在她生命的最后五分钟,她却选择独自坐在摄像头下发呆抹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宁可独自承受弥留的痛苦,也不想打电话给儿女,怕打扰、麻烦他们。

卑微到令人心碎。

“谁的晚年,不是一场腥风血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中国式父母。

他们垂垂老去,老伴去世后孤独感袭来,一个人独居无人照料。

他们渐渐把属于自己的那个部分缩小到最小的位置,不麻烦孩子,不打扰亲人。

即使他们内心经历了很多东西,即使他们已经煎熬到了一定程度,即使是决定骤然离去,他们的表面也像是风淡云轻一样,最害怕自己成为孩子们的累赘。

他们“懂事”、“卑微”的样子,却戳中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那个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于昨夜去世,走时心如止水,遗体火化就行,一切从简,不给你们添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1岁南京独居老人手写一封遗书后,悄悄走了。

这封遗书里最戳我的,有两个词,“昨晚”和“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佳节,原本应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她,却要在空荡荡的房子里,独自面对死亡。

而她在临走前,还在期盼着子女能在第二天就发现自己的离世,让自己能够体面离开。

却没想到,即使是这样一个小小愿望,她最后都没能满足。

当子女发现母亲去世时,已经是两个月之后。

甚至第一个发现老人遗体的,还是非亲非故的邻居。

他们明明有儿有女,却活得形单影只。

他们却从不表露,也没有任何怨言。

甚至就连在孤独死去前留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段话,都还在关照孩子,希望他们及时打扫通风,不要染病。

这个世界好像是割裂成两个极端,孩子们在热闹的那头,而他们在这头孤苦无依,无声无息,踽踽独行。

仿佛两个世界并没有交集。

山西的一个老人去世后,儿子发现在老宅的院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都是老人的生活日常,而他平时竟然没有太多注意,顿时泪流满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父亲没有散文诗,他只有厚厚的手茧和墙上密密麻麻的工期和账单,而这一切,我竟然都没有看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汉大学的刘燕舞教授,在调查农村老人自杀情况时,曾听过一位老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可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能如此平静的说出这样令人心颤的话语,是因为那个村里的老人,几乎都达成了一种共识:

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再让孩子回家照顾陪伴,是对孩子的一种拖累。

与其拖累孩子,倒不如自己选择静静地离开。

从这些中国式父母身上,你真的能感觉到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壮感”。

即使自己即将离去,可他们还在考虑的是不为孩子添加负担。

可他们这样为儿女考虑,孩子们又是否看得到他们的伤痛和悲悯?

我想起了安徽那个摔倒在阳台的老人。

摔倒之后,她无法动弹,直到敲了4天4夜的脸盆之后,才引来邻居报警救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的女儿明明和她同城而居,却从未关心过她的死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儿育女20载,却不如一个盆?

我还想起那个元旦夜里,在儿子家门前拼命呼救,却寂寞死去的母亲。

她的四个儿子,没有一个想要负起赡养责任,都想着如何把母亲这个“累赘”扔给其他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就那样孤独地死在了儿子家的大门口。

而那天她唯一吃到的东西,竟然只有一块邻居给的沙琪玛。

还有纪录片《无人知晓》里那位81岁的母亲,在去世两周之后,才被回家取东西的女儿发现。

而女儿和母亲的家之间的距离,不过15分钟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分钟,即便是捧着一碗热汤走过去,汤都不会凉。

可偏偏又是这15分钟,却能让血浓于水的亲情变质发霉。

看完这一桩桩事件,我真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这就是我们中国式父母的最大悲凉——

含辛茹苦,不惮劬劳,省吃俭用供养孩子。

在孤独的晚年里,又要学会少麻烦儿女、尽量不招人“嫌弃”。

可最终,他们却活成了一座被子女忽视、甚至遗忘的孤岛。

这样的事看得越多,我就越能理解那些弥留之际,把遗产留给保姆或者旁人的老人。

就像上海老人把300万房产赠给水果摊老板案件的胜诉,引起网友的一片怒赞。

古话说得好,哀莫大于心死。

如果不是彻入骨髓的失望,短时间内的照顾,又如何能盖得过几十年来的亲情?

老来食无缺,唯有情难寄。

其实那些油尽灯枯的老人,向儿女索取的东西,根本不多。

不过仅仅是一口热饭,一声关怀,一句问候,常回家看看。

可是在自己老去的时候,就连这些愿望,都变成了奢望。

如今,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大概有2.6亿,独居和空巢的老人超过1亿。

1亿,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

可落在每一个具体的老人身上,就是一出又一出孤独的黑白默片。

在许多独居老人去世的新闻里,我总能看到子女们表达自己无尽的悔恨。

可是,由后悔构成的孝顺,还有意义吗?

人们总以为来日方长,轻视了时间的残酷。

却忘了有些事,一旦亏欠,便是一生。

父母或许不会拿孝顺绑架你,不会因你的疏忽而责备你,那是他们的宽容和仁慈。

但,你却不能心安理得地把他们丢到一边,视而不见。

生命的轮回里,他们是根,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来处。

永远别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活成一出“腥风血雨”的悲壮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