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古代历史上,许多人物不仅能领兵打仗,驰骋沙场,还能在朝堂上运筹帷幄,出将入相、文武双全。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样的全才却越来越罕见。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呢?

是社会结构的变迁,教育体系的转变,还是个人价值观的改变?每一位出将入相的传奇人物背后,都有一段令人惊叹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风云人物的辉煌岁月,探讨为何后世再难见到他们的风采,揭开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与"武"的含义

从古至今,文武双全的人才辈出,誉满天下。比如三国时期那才华横溢的霸王曹操,其文采伟业虽然后世赞誉有加,但当时却常被视作"无学问"的俗人。

而后来的诸葛亮,更是以智谋征服了无数敌将,却也笔锋如电,声名远扬。这些人不仅身具过人的武勇,更能运筹帷幄、谋划远虑,可谓文武双全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究竟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文武双全?这一问题本身就蕴含了不少的玄机。在东汉时期,大儒们普遍认为所谓的"文"即是对经典的精湛研习和注释能力,而并非单纯的文采。

曹操虽然留下了诗词佳作,但在当时不免被视为"无学问"。可见,"文"的定义在不同时代有了微妙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武",有的人认为就是个人的武力和战斗力,如同霸王项羽那般无人能敌。但也有人如诸葛亮一般,虽然并非身怀绝技,却能谋略万千,运筹帷幄,为国家翻云覆雨。二者都可谓"武",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可见,所谓的文武双全,不仅仅是对"文"和"武"的简单掌握,更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与融洽。一个人可以在文学上造诣颇深,但若连基本的战术常识都缺失,也难称得上是文武双全。反之,纵然身手敏捷,却连一首登对的诗都写不出,同样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文武双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的文武并重

在古代的儒家思想中,所谓的"六艺"概括了一个人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其中既有书法、音乐等"文"的修习,也包括了射箭、驾车等"武"的训练。可见在古人眼中,文武并重乃是一种理想的人格修养。

事实上,在东汉时期,不少大儒就曾经向皇帝提议,增加军事学的学习内容,担心后世读书人只会死读书,而对兵法一窍不通。可见当时的文人并未像后世那般,将"文"与"武"划分得如此泾渭分明。

这种全面发展的理念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诚如前文所述,曹操在年轻时期就常被视为"无学问",但这仅仅是因为他不擅长那些经典注释而已。而在实际的文化修养上,曹操无疑也是博学多才的。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广义的"文武双全"还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价值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举制度的兴起

但这种理想局面,到了宋朝之后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就是科举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确立之后,考试内容与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原先儒家经典中涉及的军事知识,在科举考试中逐渐被边缘化。相反,对于四书五经的精深理解和标准化的文章写作,反而成为了考试的重点。

这种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应考者的学习取向。毕竟,大多数人的学习都是基于实际需求的。既然科举考试不再涉及武学,那么绝大部分应考者自然也不会把精力放在这一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人和武将的界限也越发明确。正如前文所述,在宋朝之后,文官和武将的界限就变得泾渭分明,很难再有人兼备两者。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

我们可以发现,宋代之前的很多文人,都曾经接受过一定的武学训练。比如东汉时期的大儒纷纷建议增加军事内容的学习,可见他们并未完全将"文"与"武"对立起来。但到了宋朝以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逆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举制度的影响

事实上,科举制度的影响不止于此。它还造成了一种"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文人们更容易产生一种对武学的轻视情绪,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文武之间的隔阂。

对此,我们不妨以明朝的两位大儒-于谦和王阳明为例。两人无疑都堪称文武双全,但在个人武力方面,他们显然都不如当时一些军功赫赫的武将。这就说明,即便在明朝这样的文治时代,能够真正做到文武并重的人物,依然是凤毛麟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承认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要想在文化和武学两方面都有所建树,无疑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再者,随着社会的变迁,文人和武将的职责也明确分工了。以前,即便是大儒,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但到了后来,这种全面发展的理念已经被遗忘,文人们更多地专注于经典学习和文章写作,而武将们也更专注于军事技能的修习。

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到,不同时代对于"文武双全"的定义也并非完全一致。比如在东汉时期,"文"的内涵主要指对经典的精湛研习,而后来则更多地被理解为文采出众。这种定义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于古今文武双全之士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清时期的文武双全

尽管在宋朝之后,文武之间的界限越发清晰,但也依然有一些杰出人物能够突破这种桎梏,实现真正的文武并重。

比如明朝的岳飞,他兼具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文化修养,不仅带兵打敌如神,而且笔锋如刀,诗文俱佳。这种文武双全的表现,直接决定了明代国运的向好。

又如同时期的于谦和王阳明,二人虽然不擅长肉搏,但在经学和文学造诣上却堪称大儒。而在军事决策和战略规划上,二人更是出神入化,可谓文武双全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在明清时期依然能够出现这样的文武双全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并未完全摒弃武学的地位。相反,他们甚至还主动鼓励文人学习军事知识,以求在必要时刻能够统帅军队。

于是,即便在这个文治为主的时代,依然有一些人才能够兼擅文武。只不过,相比之前,这样的人毕竟还是少之又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社会的变迁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文武双全的人才就更加少见了。这其中,除了前述的种种原因之外,现代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各个领域的知识日益深化和专门化。要想在某一个领域真正出类拔萃,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是,做到事业有成,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人最大的目标。

在这种环境下,像曹操、诸葛亮那样的"全才"自然就更加罕见了。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真正做到文武双全,几乎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何况,现代社会的分工已经非常明确,文人和武将的界限也更加清晰。大多数人要么选择从事文职工作,要么选择从事武职。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难以出现兼备两种才能的全能型人物。

这也让我们不禁要问,在当下这个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真正的文武双全之士呢?抑或说,这样的人物终将只存在于那些久负盛名的历史故事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线生机

事实上,即使在当代,仍然有一些少数人能够在文武两方面取得非凡成就。比如前些年去世的著名军事家刘志丹,他不仅对军事理论有着透彻的研究,还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但在文学艺术方面,他同样有着出众的造诣,曾经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又比如当下同样活跃于军事和文化两个领域的崔永元,他既是一位军事专家,又是一位颇有文采的新闻学家。在他的笔下,不仅能看到对军事问题的深刻见解,也能感受到对人文关怀的兼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人物也许并不多见,但依然能说明,在变迁的时代中,文武双全依然不是一种绝望的理想。相反,只要拥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决心,这样的全能型人物依然有可能出现。

这也让我们庆幸,历史并非完全线性的演进。即使在如今这个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依然有少数人能够突破藩篱,实现真正的文武双全。这或许意味着,这个世界并非一成不变,我们依然可以期待未来会出现更多杰出的文武双全之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所谓文武双全,从来都不是一种简单的拥有。它不仅需要突出的天赋,更需要持续的奋斗和不懈的追求。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或许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理想。

但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勇气,文武双全依然不是一种绝望的幻想。正如我们所见,即便在当下这个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依然有少数人能够在文化和武学两个领域皆有建树。

这无疑给了我们一线生机,也让我们相信,只要敢于追求,伟大的文武双全之士依然会在未来的时空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