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母亲说,她女儿抑郁了,现在面临退学,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她说看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文章或直播,大多是鼓励孩子坚持下去,不要退学,说一旦退学,孩子会进入惰性模式,再回归学习轨道就难了。她觉得有道理,但看见孩子每天情绪低落疲惫的样子,她又矛盾了......

这位母亲问,“贾老师,我该怎样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实际治疗的角度讲,孩子抑郁了,父母可以多读些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多了解现在的孩子。

有些家庭教育的内容,少看为妙,那种打鸡血,情感激励的方式和话术很符合家长求快的心理,但对现在的孩子来讲不合适。她们会认为,父母像中了魔似的改变她,却不了解她。

青春期的孩子,厌学一般不会轻易发生,她能看见其他同学都在刻苦,她一定是经过了一番努力,看不到效果,产生了无力感。

相信你的孩子,她不会轻易说谎,她身体的疲惫更不会说谎,孩子的道德感认知远远超过成人。

人际关系互动可能是孩子抑郁的原因,孩子一旦陷入抑郁,厌学一般会相伴而生。

安全感是孩子潜意识里一直都在追寻的,青春期的时候,她会把安全感由父母转移到同伴关系。

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和孩子小时候获得的安全感息息相关。

过于敏感的孩子,她的安全感较低,对同伴关系的变化难以适应,多变的同伴关系容易导致孩子陷入自我否定,陷入抑郁。

所以,孩子抑郁了,我们需要的是,为孩子解决她真正缺失,匮乏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学习使用各种话术,方法来激励孩子。倾听和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反馈。

孩子厌学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是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是刻苦努力的无效,是学校生活的不快乐。

我曾经在测试的过程中问过一个休学的孩子,我说,“你爸爸想让你9月份复学,你想吗?”

她说,“不想”。

“能告诉我理由吗?”,我问。

“我不想看见那些同学,我们关系处不好,我的成绩不如她们,和她们在一起不舒服”。

“你在学校不快乐?”,我问。

“是的”,她说。

“假如你有能力处理同学们的关系,你会返校吗?”

“会的”,她说。

“但如果成绩还是不如她们呢,怎么办?”我问。

“我会努力的”,她说。

这个孩子真正缺失的,是她内心对安全感的渴望,对融入关系的渴望,厌学只是表象。

如果孩子的安全感仍然较低,对同学关系的变化还是过于敏感,那么强行复学可能会酿成无法挽回错误。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同于我们那时候了,心理脆弱,但精神追求很高。

一次治疗中,一个孩子说,“贾老师,你觉得活着有意义吗?”

这种问题在我们十几岁的时候,是很难想到的。

“有什么问题困扰着你吗?”我问。

“人总有一死,不管怎么活,我爸我妈活的那样,天天为了点儿破事吵架,有啥意思?我不管怎么努力学习,最后不还是像我爸我妈那样焦虑地活着?”

“从生存的角度讲,你是对的,但从生活的角度讲,你的生命体验中缺失点儿什么” 我说。

“你之所以会从生存的角度看待生命,是因为你的生命体验里缺少快乐。如果你的身心是愉悦的,你会感觉时间过的很快,也不会有什么活着意义的疑问,因为你快乐了本身就是意义” 我说。

厌学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是孩子的底层安全感不足,由此导致思维模式单向化,无力处理多变的人际关系。

所以,青春期正是解决孩子抑郁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安全感容易建立,积极性思维也容易构建。

前提是,父母也需要转变,变得阳光,变得快乐,变得宽容,变得积极......

父母的转变是孩子走出抑郁的强大推动力。

解决孩子厌学的根本,是孩子脱离抑郁,获得快乐。

心能双驱廿四载 微信公众号,独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