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海报部分素材来自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开发的“中国古籍图典资源库”)

二十四节气中,小暑对应大暑,小寒对应大寒,但小满则是例外,二十四节气中没有“大满”节气。其中的奥义,从小满节气背后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可管窥一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里的“小得盈满”即为小满时节的麦粒形态,这时的 麦子虽未完全成熟,但麦粒即将饱满,麦秆正经历由青转黄的阶段,挺拔壮实。“小得盈满”的小麦植株茁壮,相较于成熟麦子的“腰杆”已弯,更加美观且有活力。其欣欣向荣的气象更为古人所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程颐像》 图片来源:《三才图会》

古人对于“过于圆满”的事物常有“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担忧。 程颐曾提出“物极必反”:“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尚书·大禹谟》中“满招损,谦受益”告诫世人不应自满。《红楼梦》中也有“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说法。二十四节气中只有“小满”而没有“大满”,其与“物极必反”“水满则溢”等所蕴含的哲理有一定关联,小满意味着恰到好处。

这些古代先哲的思想启示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掌握好恰到好处的度,才能实现事物平稳发展。古圣先贤将这种思想归纳为“中庸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文公》 图片来源:《晚笑堂竹庄画传》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介绍该思想的代表作《中庸》原本被收录在《礼记》中。宋代学者朱熹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单独辑出并撰《四书章句集注》。

《中庸》一书将万物发展的最佳状态描述为“致中和”,对“中”与“和”以人的喜怒哀乐为切入点做了详细说明。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平时喜怒哀乐不形于色称为“中”,有喜怒哀乐却能控制好情绪外化程度的状态称为“和”,二者相加后达到的“中和”状态指的是既能做到平时心平气和,又能在表达情绪的时候掌握好度。

小满节气不仅仅是农事时令,

其背后蕴含的

诸如“满招损,谦受益”

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

深刻哲理和为人处世之道,

皆为华夏祖先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

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营销策划部

编辑 | 王自晨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