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一系列故事,反映了许多道理。不同时空、不同年龄的人,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有聊不完的话题。

——题记

在《三国演义》那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豪杰争锋,英雄辈出。可是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却说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他自己。这也难怪,因为人们心目中英雄的标准各有不同。

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话,我倒觉得陈宫是个真正的英雄。

《三国演义》对陈宫着墨不多,他从第四回出场,到第十九回被杀,前后不到十年时间。重点是“弃官随曹又弃曹”和白门楼上宁死不屈的故事。陈宫嫉恶如仇的率真性格,及其誓死不向权贵低头的高风亮节,在这两个故事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他几回书中偶尔提到陈宫向吕布献策,对抗曹操的那些事儿,只是起到穿针引线、前后连贯的作用。

下边,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三国演义》里陈宫的故事。小说第四回写道:初平元年(190年)曹操刺杀董卓未果逃出洛阳城,打算先回老家谯郡(今安徽亳州)招兵买马,再作道理。途经中牟县,守关军士对照“通缉令”,觉得他行迹可疑,便将其逮送县衙。曹操说自己是商客,姓皇甫。县令说:“我当年到洛阳求官时,就认得你曹操。”随即叫人将他关进大牢,说明天解送洛阳请赏。

夜间,县令暗地里去见曹操,问他:“听说丞相(指董卓)待你不薄,为啥要刺杀他,而惹下如此大祸?”曹操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为国除害,不惧生死的豪言壮语。县令被这个热血青年感动了,“乃亲释其缚,扶之上坐”。接着,一面向他行礼,一面夸他是“天下忠义之士。”曹操问县令姓甚名谁。县令说:“我姓陈,名宫,字公台。老母亲和妻子都在老家东郡(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一带,治所在濮阳)。今感公忠义,愿弃官随您去干大事。”曹操捡回一条命,大喜过望。二人连夜乘马往谯郡逃去。

三日后的一个黄昏,他们行至成皋(今属河南荥阳)地界,投宿曹操父亲结义弟兄吕伯奢家中。伯奢说:“家里无好酒,我去买些来招待你们。”

曹操、陈宫正在屋里休息,忽听房后响起“嚯嚯”磨刀声。有人说:“绑起来杀了吧。”曹操以为是要杀他们,便约陈宫先下手为强,杀了吕家八口。二人进了厨房,只见地上梱着一头猪,方知是误杀,急忙上马离开吕家。

出村二里,伯奢买酒回来,劝他们回去。曹操先说不想连累吕家,然后冷不防挥剑砍伯奢于驴下。陈宫惊问:“刚才已经误杀了他的家人,现在为啥还要杀他?”

曹操答道:“伯奢回到家见我们杀了那么多人,怎会干休?如果他带着众人追来,咱们必然大祸临头。”

陈宫叹口气,说:“知道自己错了,还要杀人家,是最大的不义啊。”

曹操接下来说了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听了,心里五味杂陈,口中说不出话来。

他们又走了一段路,寻店住下。曹操先睡,陈宫心想:“我原以为曹操是个好人,弃官跟了他。谁知他原来是个狼心狗肺的东西。若不杀他,必为后患。”陈宫正要拔剑去杀曹操,忽然转念一想:“我为国家跟他到这里,杀了他也是不义。不如离开他到别处去吧。”于是,与曹操分道扬镳,回东郡老家去了。

小说第十回说,兴平元年(194年)春天,曹操兴兵杀奔徐州,下令攻破城池,杀尽百姓,以报父仇。

当时,陈宫任东郡从事,与徐州太守陶谦交往甚厚。他仗着曾经救过曹操一命,连夜赶往曹营劝说曹操:你的杀父仇人是张闿,陶谦无罪不当死,更不能屠杀徐州百姓。

曹操大怒道:“当初你不辞而别,现在还有脸再来见我?我非杀陶谦报仇不可!你为他说情,我就是不听,你又能怎样?”

陈宫无奈,又觉得无颜去见陶谦,于是投奔陈留(今属开封市祥符区)太守张邈去了。

后来,吕布辗转也投靠了张邈。张邈派陈宫帮助吕布袭破曹操的地盘兖州(今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及江苏北部)大部,占据了濮阳。从此,吕布自成一军,陈宫成了吕布的谋士。但是,吕布自恃武艺高强,骄傲自大,常把陈宫的建议当作耳旁风,于是屡吃败仗。后来,吕布夺了刘备的徐州。曹操和刘备联手来攻吕布。由于陈登父子从中捣鬼,吕布战败丢了徐州和小沛,只得困守下邳。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亲率大军来攻下邳,陈宫先定“以逸击劳”之策,再献“掎角迎敌”之计,但吕布都不采纳。后来,曹操引沂水、泗水灌城。吕布连日守城疲乏不堪,在城门楼上休息时不觉打起瞌睡,梦中被手下宋宪、魏续绑住手脚,送交曹操。陈宫从南门出逃,被曹操部将徐晃抓获。

小说中,关于曹操与陈宫在白门楼上见面,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原文照录如下:

徐晃解陈宫至。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不正,吾故弃汝!”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公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操曰:“公自谓足智多谋,今竟何如?”宫顾吕布曰:“恨此人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被擒也。”操曰:“今日之事当如何?”宫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宫曰:“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勿挂念。”操有留恋之意,公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宫并不回顾。操谓从者曰:“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公闻言,亦不开口,伸颈就刑。

读了这段文字,我很感动。陈宫在生死关头,不惧威胁,不被利诱,还能申以大义,保护家人。他气定神闲,言之有理又有节,足见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后文中吕布乞降求生的丑态,更衬托出了陈宫的高大形象。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陈宫不屈而死的故事并非罗贯中杜撰。《三国志》记载:“太祖之禽宫也,问宫欲活老母及女不?宫对曰:宫闻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宫也。太祖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标点是笔者加的)裴松之注里说得更详细,与小说中的文字几乎相差无几。可见无论是历史上的陈宫,还是《三国演义》里的陈宫,都是令人敬佩的英雄。

陈宫并不是一个“高大上”的人物。他既没有诸葛亮擘画天下大势的气派,也没有郭嘉料事如神的妙算,但他为国家大义毅然弃官而去,为天地良心慨然赴死的精神,足以称得起“英雄”二字。

未完待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张泽民,1949年生,陈吴乡陈吴村人,中共党员。退休前曾任县政协办公室主任、文史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