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华东战场上的第一战,也是抗日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场会战。淞沪会战开始之初,蒋介石可谓是信心满满,想要直接“御敌于国门之外”。并且将自己手中的全部精锐部队,都押上了淞沪会战的战场。

然而淞沪会战最终的结果,却令蒋介石大跌眼镜。淞沪会战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了中国国运的一战,虽然淞沪会战中的国军将士们,打得都非常的惨烈。

但是最终会战的结局,依然看起来“不太尽如人意”,但是事实上,淞沪会战的意义,绝对是决定了中国国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淞沪会战)

一、淞沪会战到底改变了什么

后世有许多说法,认为淞沪会战本身就不应该发生。因为淞沪会战使得中国军队中大量的主力精锐部队,“平白无故”的被消耗在了淞沪战场上。

而这些部队,本身是能够在内地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如果后续的抗战中这些部队还在,或许抗战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然而事实上,淞沪会战绝非只是蒋介石试图“御敌于国门之外”那么简单,后世内地的很多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处于一种对蒋介石的“朴素刻板印象”,便主要将对淞沪会战的研究,集中在了“政治影响”,“国际影响”以及“蒋介石的面子工程”上面了。

这些人认为蒋介石主动发起淞沪会战,无外乎就是以下几个理由。首先就是蒋介石试图保住江浙地区,这个国民政府的“钱袋子”。另一个就是蒋介石试图通过淞沪会战,引起国际社会的同情,并且希望国际社会的压力能够使得日军撤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由于当年外界对于中国的消息总是相对“闭塞”的,但是上海却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如果中国军队在上海和日军开战,战斗过程对于欧美来说几乎就是“实时直播”的。那么此时的中国军队,可以说就是打得越惨烈越好,越惨烈就越能够引起国际社会的同情。

诚然,蒋介石主动发起淞沪会战,这些理由的确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很多人却无意探究一个问题,那就是淞沪会战真的是完全,没有战略意义的吗?

其实也有很多人认为,蒋介石主动发起会战,是一个英明的战略决策,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以台湾学者居多。

其中蒋介石的儿子,蒋纬国的团队,所提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蒋纬国团队认为,蒋介石其实是通过淞沪会战,逼迫日军将行进路线从“由北向南”,转变为了“由东向西”,使得日军无法快速占领中国的心脏,武汉地区。其实是“以空间换取时间的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纬国)

如果当时的日军,一路从华北南下,并出洛阳。一路从广州北上,与北方日军会师于武汉,那么中国的东西就将会被分割,东西部无法互相支援,是非常不利于中国的持久抗战的。

这一点,从客观上来说的确是说得通的,毕竟战场最忌讳的就是首尾不能相顾。

但是蒋纬国团队观点的主要争议其实在于,蒋介石究竟是主观上希望达成这个目的,还是在客观上,无意间达成了这个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

内地的学者一般认为,以蒋介石的战略眼光,没那么高明,但是国府中并非没有能人,是有人利用了蒋介石,从而间接的达成了救国的目的。

在抗战之前,其实有很多人都提出过“中日持久战”的说法,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蒋百里、白崇禧、陈诚、李宗仁。

而陈诚以及李宗仁,其实都提出过日军“由北向南”行军的危险性,这也表明了当时国府中是有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

这些人的共同支持,也促成了蒋介石主动发起了淞沪会战。而当时的上海日军,其实根本就不认为中国军队会主动的攻击日军,毕竟这在当年的中国,实在是太过于不可思议了。

然而对于当时的日军来说,上海同样是不可轻易失去的。

因为上海也是日本海军的重要补给点,同时上海的机场也是日军战机空袭中国内地的主要出发地点。如果日军失去了上海的行动基地,日军的行动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日军在上海,中国军队就必须在上海有所防备,不能调集大量军队支援华北

如果淞沪会战中的全部精锐部队都被押上华北,那么日军真的未必能够扛得住。所以在淞沪会战爆发之后,日军开始从国内调集大量兵力支援,华中战场也就此被开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宗仁和何应钦)

二、会战开启

一般来说,淞沪会战的开始日期被普遍认为是1937年8月13日,因此淞沪会战也被称之为“813抗战”。然而淞沪会战真正的开端,却并非是在8月13日开始,而是在8月9日就已经开始了。

1937年8月9日,日军驻淞沪陆战队的中尉大山勇夫以及一等兵斋藤与藏,驾驶着一辆轿车试图强闯上海虹桥机场。其实这件事情也是日军为了在上海制造事端,进而与南京国民政府全面开战所做出的。

有人可能这时会有疑惑了,我们历史上对于全面抗战开始日期的定义,是1937年7月7日。

那么按道理说,此时全面抗战已经打了差不多一个多月了,为什么上海的中日双方却一直保持着“和平共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虹桥事件现场)

这件事情其实还得从1932年开始说起,话说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了918事变之后,占领了东北地区全境。但是此时的日本却并没有满足,在1932年又对热河省发起了入侵,这也就是长城抗战的开端。

但是此时的北平周边,是西北军的地盘,而西北军既不听蒋介石的,另一方面又刚的很。于是中日双方围绕着绥远,以及热河等地区展开了小规模抗战,而蒋介石也对西北军进行了支援。而日本在意识到此时占领华北地区并不现实,只能被迫与中方进行谈判。

1933年《塘沽停战协定》以及《何梅密约》也被签订了,而这两个协议,明确的规定了南京国民政府必须全盘退出华北地区。并且“冀察地区特殊化”,河北的经济以及军事,几乎完全沦为日军掌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梅协定)

但是此时的北平地区却仍然存在着一个变数,那就是宋哲元的西北军,宋哲元不听老蒋的,西北军不可能走,所以日本也就默认了宋哲元继续存在的事实。

而77事变之后,日军实际上的作战对象并不是南京国民政府,是宋哲元的西北军29军。这也就使得,上海地区暂时免于战火。

说回淞沪会战,令淞沪日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两名强闯虹桥机场的日军,竟然被中国守军直接击毙了。事实上蒋介石等的就是日军的主动挑衅,这样他才能够在国际上有一个合理的攻击日军的借口,老蒋早就准备开打了。

8月9日“虹桥机场事件”发生之后,日本照例和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谈判。但是这次蒋介石的态度却异常的强硬,赔偿道歉以及出让利益,统统都是不可能的。甚至蒋介石转而要求日军全部撤出上海,这怎么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

双方谈判破裂,而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将中央军的第九集团军调到了上海,其实就是准备开战了。

而这个第九集团军,共计5万人,为张治中指挥,并且由德军教官训练,装备也全部采用德式装备,是国民党中央军中精锐的精锐。

第九集团军如果论起单兵素质以及单兵装备,真未见得就有日军差。而日军在在虹口等地区内的部队,仅仅只有15000人左右,其中只有仅仅只有3200名是现役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以及上签名海军士兵,其余的7000人全部都是“在乡军人”。

日本当年的兵役制度非常的复杂,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全民兵役制”,而这个所谓的“在乡军人”,通俗来说其实就是预备役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淞沪日军)

当时的蒋介石认为,五万人对上一万五千人,其中还有一般不是现役军人,很显然是“优势在我”啊。因此当年的蒋介石信心满满的认为,一个第九集团军,就已经足以“荡平”日军的淞沪驻军了。

然而现实情况却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三、血战淞沪

然而蒋介石说到底就是能力水平不够,他完全忽视了日军在虹口经营多年,各种明哨暗堡几乎到处都是,而且日军在上海还有着舰队。军舰舰炮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炮下去一个连基本上也就报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淞沪会战)

因此在8月14日,张治中下令发起总攻之后,中国军队的伤亡极大。第九集团军不缺炮,当时的国军空军尚在,空中支援也是有的。但是日军在虹口的碉堡却异常的坚固,经得住500磅炮弹的打击,根本就打不穿。

国军是主动进攻,往往前进一米就要付出几十人的代价。

因此在开战仅仅几个小时之后,国军就已经损失了上千人。而当时第九集团军面对的,仅仅只是日军的三千多海军陆战队。这一战也吓得老蒋立刻命令张治中暂停进攻,这个消耗他损失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

此时国府的军队高层们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军和日军在人数上的比例,必须达到10:1才行。

也就是说日军的一个师团,就需要国军至少八个军去对付。蒋介石迅速调动了第98师以及第36师前往上海支援,日军也没闲着,调来了第3师团以及第11师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淞沪会战)

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只能进一步的将“土木系”精锐第18军,以及胡宗南的第一军,调到了上海战场作战。

从此时开始,国军以及日军对淞沪战场的连续增兵,也就正式展开了。很快,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就达到了20万人,而国军兵力也达到了70万人。

日军的战机每天都在轰炸中国军队,而战争初期的中国军队,并不清楚应该如何避免被日军轰炸。很多部队就大摇大摆的驻扎,洗衣做饭,生起炊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寇狂轰滥炸后的上海)

日军往往能够通过炊烟,判断出国军的驻地位置,从而通过轰炸将一批刚刚赶到前线,还没上战场的国军部队,直接打下前线。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的中央军精锐部队很快就不够用了。蒋介石只能命令大批的地方军前往上海作战,平时和蒋介石不对付的各路军阀,在1937年反倒是一个个都非常的积极。云南的龙云,桂系的李宗仁,甚至是西北三马都派出了自己的部队抗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淞沪会战)

而最令人唏嘘的,无疑就是百万川军出川抗战,四川军阀刘湘亲自领兵出川抗战,而自己的地盘四川,反倒直接交给了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控制。

这些川军,穿着草鞋,扛着老炮桶和大刀片子,就来到了上海,然后一个团一个团的战死。

李宗仁的桂系精锐,在上海的表现更是一点都不比中央军精锐差到哪里去,甚至要比中央军的战斗力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军部队)

不久之后的台儿庄大捷,也是以李宗仁的出色指挥,以及桂系军队的强悍战斗力为基础,才能够打出来的,而李宗仁也是当时国军中最具备战略眼光的将领。

但是淞沪会战,有着震撼的开局,也有着感人肺腑的过程,却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尾。蒋介石在该撤退的时候不肯撤退,在国军已经完全扛不住的11月才下令撤军。

而国军的撤军,也直接演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溃败,日军一路追到了无锡,这也造成了国军25万人的巨大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淞沪会战)

李宗仁早在10月就曾经建议蒋介石撤军,但是却被蒋介石驳回。

李宗仁在日后的回忆录中也写道:“蒋先生以匹夫之勇,从事国际大规模战争,使我海陆空精锐尽失,自丧元气,举国惶惶,凄惨情况难以言状!”

淞沪会战是必要的,可是没有蒋介石,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