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作者:[美]吉原真理 ,译者:梁爽,上海文艺出版社·拜德雅 2024年4月

推荐理由:

在西方古典音乐的世界中,亚洲人是难以被人忽视的存在。马友友、小泽征尔、谭盾、张永宙、郎朗、长野健.....这一连串星光熠熠的“东亚”名字征服了观众,也让无数奋斗在音乐道路上的后辈视为标杆。社会学者吉原真理通过对古典音乐界的亚洲音乐家的深入访谈,更是揭示出西方古典音乐与亚洲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方面,对于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来说,古典音乐自进入的初始阶段,就与现代性、进步等意义相连。亚洲各国出于赶超的心态,曾经在政府层面急切地将古典音乐纳入本国的教育体系。在国民个体层面,古典音乐更一直是满足东亚中产家庭“跻身精英”想象的重要媒介。另一方面,在西方音乐家占据绝对主流的世界,亚洲人也面临微妙的身份认同问题。发源于亚洲又风靡美国的铃木教学法,让西方音乐界形成了亚洲音乐人勤奋而机械的刻板印象——与“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形成几乎同步。

吉原真理发现,许多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既能通过音乐取得的成就缓解身处西方社会感受到的边缘感,又在通行西方语言的音乐环境中如此鲜明地体认到自己的亚裔身份。其中,日本、韩国、中国的古典音乐家的感受又有所差异。古典音乐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跨越边界”的亚洲人追索自我身份认同的历程,也质疑了流行的许多有关“东亚性”的粗暴总结。

撰文/刘亚光

编辑/宫子 刘亚光

校对/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