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4年6月20日,88岁高龄的朱德从妻子康克清的口中,得知了一个沉痛的噩耗——他的独子朱琦因病抢救无效,于10天前不幸去世了。

彼时的朱老总身体欠佳,康克清和儿媳赵力平谨慎起见,直到追悼会办完后才敢如实告知。朱德目光呆滞的沉默良久,喃喃道:

“你们这样做不对啊!他那么年轻,走在我前面。这可是我唯一的儿子,我却最后一面都见不到!”

康克清和赵力平皆是掩面垂泣,朱德一言不发的坐在椅子上,思绪又飘回到数十年前的那段艰苦而难忘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帅独子 不搞特殊

朱琦,是朱德和第二任妻子萧菊芳的孩子,同时也是朱德唯一的儿子。由于北洋军阀袁世凯到处制造骚动,为了粉碎他的复辟阴谋, 朱德来不及感受成为父亲的喜悦,就急匆匆的跟着蔡锷北上。没多久,萧菊芳便因病早逝了。

生母去世后,年纪轻轻的朱琦无依无靠。朱德虽然有心想多陪伴儿子,但奈何他正忙碌于革命运动,只能暂且交给第三任妻子陈玉珍抚养。这之后的几年里,陈玉珍和朱琦虽然日子过得艰苦,但也姑且还算安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琦

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着国共两党达成合作,21岁的朱琦也深受大形势影响,决心参加共产党的队伍保家卫国。很快,朱琦踏上了寻党的旅程,不料半路却被国民党将领龙云的部队抓去当壮丁。8月,朱德到南京参与抗战会议,龙云刚好也在,两人闲聊时,龙云忽然说:

“一个月前,我的部队新来了个姓朱的新兵,叫朱琦。他们都说是你朱德的儿子,可是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德惊讶的连连点头,他怎么也想不到,二十多年没怎么见面的儿子,如今竟以这样的方式和他重新产生了交集。1938年,周恩来出面将朱琦带出了国民党部队,送到延安和朱德团聚。久别重逢的父子俩都很高兴,但没多久,朱德便将朱琦送到了前线作战。

朱琦自然理解父亲的做法,没提出任何异议赶往了抗日前线。中央的一些领导干部有些过意不去,朱老总毕竟就朱琦这一个儿子,如今连叙旧都来不及,就将他送到战场上磨练。万一有个闪失,朱德该多难过啊!他们纷纷劝朱德把朱琦留在自己身边,但他却毫不犹豫的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能因为朱琦是我朱德的儿子,就可以搞特殊化!现在前线打仗吃紧,总指挥的儿子再不上前线,谁上前线?”

另一边,在战场上的朱琦也始终谨记父亲朱德的嘱托,他从不对外透露自己的身份,每次作战都表现得十分英勇。1943年,朱琦在山西方县的一次作战中不慎被敌人打伤左腿,因此落下了终身残疾。为了能让他尽快恢复,组织上将他回延安,留在朱德身边休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守在父亲身边,但朱德从来都不允许工作人员优待朱琦。有一次,朱琦跟着朱德去延安观看了一场文艺演出。因为离场时已临近深夜,军委总部的同志考虑到朱琦腿脚不便,便让朱琦坐到了公车上。没想到朱德看后十分生气,当即将他赶下车,让儿子步行回去。

但朱德没想到,儿子朱琦最后竟会和自己同时到达驻地。他心想朱琦腿脚不灵便,走路再快也不能比风还迅速,越发感到不对劲。再一问公车司机才明白,原来是警卫员于心不忍,让朱琦踩着车外的脚踏板“搭便车”回来。朱德得知后火冒三丈,劈头盖脸的将朱琦训了一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自作聪明坏了中央的规矩,把警卫员的位置给占了!警卫员以保卫首长安全为天职,你今天抢了他的位置,如果半路发生事故,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你时刻要记住,作为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坚决不能搞特殊!”

朱琦重重的点了点头,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欠妥。从那以后,朱琦再也没有乘坐过朱德的专车,每逢假期进京看望父亲,他总会在火车站坐公交到离家几里地的位置下车,再步行半小时回到家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朱琦始终身体力行的保持着这个好习惯。

基层沉淀 传承家风

1946年3月,朱琦和普通出身的赵力平结为革命伴侣。婚后不久,朱琦便跟着邓颖超同志到河北地区,在农村从事了两年的土改工作。这期间,朱琦始终和父亲朱德保持着书信往来,朱德的训诫让他的思想有了极大提升。

2年后,朱琦在组织的安排下进入石家庄铁路局工作。朱德得知后很高兴,觉得儿子这么多年一直在部队当兵打仗,是该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学习技术。分别前,朱德叮嘱朱琦一定先从底层做起,认真学习,而朱琦的表现也没有令朱德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到石家庄铁路局后,朱琦隐瞒了自己的身份,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他每天都跟在老师傅身边学习火车的各项技术,勤学苦练,很快就从烧炉工晋升为火车司机。这天,朱琦刚驾驶一趟火车抵达天津,结果他刚准备喝口水,工作人员便走过来叫朱琦:

“朱琦同志,首长让你去车厢一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长要见他?朱琦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一身白衣服早就被油污染得黢黑,脸上也都是灰。他本来想去换身衣服,但时间有些仓促,朱琦只好先跟着工作人员去会客室,发现那位“首长”还没有到。正当他坐立不安的来回打转时,朱德推门走进来,看到朱琦后哈哈大笑道:

“我刚听他们讲,你在铁路局干活很卖力,还学会了开火车哩!这样你也可以为人民服务了,真不愧是我朱德的儿子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德此行本是来天津考察工作,听闻自己乘坐的火车是儿子开的,便想着趁这个机会和他见见面。朱德的肯定让朱琦心里暖洋洋的,既开心又感动。那之后,朱琦又在火车上干二十多年,期间从未向国家申请过任何特殊待遇,一心一意的完成岗位上的各项工作。

实际上,朱德不仅对待子女严格要求,对自身也是严于律己。1955年国家施行军衔制和工资制后,作为开国十大元帅之首的他从来没去领过元帅的工资。尽管家里人口繁多,吃穿用度产生的开销也并不小,但他依旧坚持不拿国家的工资,给国家增添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共产主义者应当是没有私心的人,为了国家的建设,我们每个共产党人都应该能省就省,有力出力!”

朱德早些年的生活极为艰苦,这也在无形中练就了他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三年困难时期,朱德主动将自己的粮食让给有需要的人,自己则和家人每天吃菜和米煮到一起的糊糊。有一回朱琦和赵力平来北京,朱德还亲自给他们做了顿“野菜大餐”,借着野菜叮嘱夫妇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德和儿子朱琦、儿媳赵力平合影

“为什么要让你们吃野菜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希望你们别忘记革命年代的苦。现在国家困难,你们作为朱家人,更应该和人民共患难,一起渡过难关!”

痛失独子 送孙返军

而作为朱德唯一的孩子,朱琦也深受影响,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了低调勤恳、朴实节约的好品质。只是,常年的奔波劳累让朱琦的身体越发羸弱,再加之久治未愈的腿疾,1972年,朱琦被查出患有心脏病。妻子赵力平很是担忧,想劝丈夫回家休养,但朱琦却拒绝了。

朱琦是个热爱工作的人,大半生的热血和激情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但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1974年,朱琦不得不告别工作岗位,进入医院接受治疗。年过八旬的朱德听闻后也十分挂念,总是让妻子康克清向赵力平询问情况,这毕竟是他唯一的儿子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年的赵力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4年6月10日晚,58岁的朱琦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猝然离世。噩耗传来的第一时间,赵力平便告知给康克清。考虑到朱德当时的身体情况也不太好,赵力平和康克清决定先暂时隐瞒,等追悼会结束后,再将消息告诉给朱德。

这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朱德这十天虽然一直被蒙在鼓里,但也总是茶饭不思,心神不宁。他总隐隐的觉得朱琦出了事,没想到再次听到儿子的消息,竟是天人永隔的噩耗。因为赵力平工作繁忙,军委担心朱老总一人不安全,便将他的第三个孙子朱全华调到了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朱全华的到来,朱德既惊讶又纳闷。深谙爷爷脾性的朱全华连忙解释自己是来京汇报工作,这才打消了朱德的疑虑。但纸终归包不住火,一个多月后,朱德还是看出了破绽。他将朱全华的部长叫了过来,将朱全华送回了部队,而那一天,正是大年三十的除夕夜。

1976年,在朱琦去世两年后,劳苦功高的朱德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临终前,朱老总托家人将自己的2万存款都上交给了国家,向清廉无私、为国为民的朱老总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