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印军公然抢占了“麦克马洪线”地区。时任印度总理表面答应道歉,背地里却对中印边境线的我国军队发动突袭。事态恶化后,尼赫鲁不顾我国抗议,竟猖狂的放下狠话:

“我们要平推中国,将它变为印度的领土!”

士可忍孰不可忍,我国政府果断决定发动对印自卫反击战,没成想竟遭到了党内多数将领的反对。关键时刻,隐退中央多年的刘伯承元帅出面,用一句话便镇住了会场的众人,他到底说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暴露本性 挑衅中国

麦克马洪线,历来便一直是中国和印度双方都默认的“边境线”。它虽然不算正式的边境线,但也是区分两国领土的重要标志。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在1913年西姆拉会议上提出的,范围涵盖九万多平方米,在那时全被划归到了英属殖民地印度的版图内。

1947年,印度人民终于摆脱了英国人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得以国家独立。2年后,新中国亦面向世界宣告诞生,两个有着相同遭遇的国家都走上了自立自强的康庄大道,摆脱了被殖民的苦痛。然而,随着尼赫鲁的上台,好不容易消停下来的印度,又开始“不安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赫鲁

不知道是被压抑的苦日子过得太久,心里面熬出了毛病,还是早就有所图谋。尼赫鲁刚坐稳印度总理的宝座,面向全国下达了一条惊世骇俗的命令——大兴殖民地,扩充印度领土。谁能想到呢?“屠龙者终成恶龙”,曾经被殖民的印度,眼下却想做殖民地的主宰,何其讽刺!

但尼赫鲁却不在意,当初被帝国主义霸凌所带来的耻辱感,不但没激励他励精图治好好治理国家,反倒是满门心思都在琢磨如何扩大印度的国土。而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摆在尼赫鲁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占领东南亚,他首要面对的一大难关,便是刚建立不久的新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早在1949年时,尼赫鲁便已通过军事、外交等多重手段 ,强行夺得了不丹、尼泊尔等多个周边国家的统治权。这还不算完,野心勃勃的尼赫鲁吞并锡金后,又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我国。而西藏的麦克马洪线问题,则成了他染指中国的最好借口。

印度对待西藏和英国是持有一样的看法的,都是笃定“扩张主义”不松口。英国是最先盯上我国西藏地区的,这一带地理优势卓越,而且各类资源也十分丰富。1903年,英国发动了臭名昭著的侵藏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拉萨条约》,自此西藏沦为英国的统辖地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即便将西藏地区据为己有,英国依然不消停,又撺掇着西藏内部的极端分子制造“驱汉事件”。1913年,英国干脆连野心也不藏着掖着了,在西姆拉会议上直接划出“麦克马洪线”,把9万平方公里的西藏地区领土都给了印度。

如今,英国人确实离开西藏了,可作为曾经的“被侵略国”,印度总理尼赫鲁又接过了英国殖民者的“衣钵”,想要借着麦克马洪线问题做文章。实际上,我国对于这条具有侵略意义的边境线是完全否认的,可尼赫鲁却将其视为珍宝,还打算拿它来扳倒新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各方面正处于缓慢恢复的阶段。然而,不断崛起的中国在无形中成为了印度称霸东南亚的最大“绊脚石”,这在尼赫鲁看来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于是,为了拿下西藏,他开始各种搞事。

1950年抗美援朝打响后,印度趁着我国政府重心放在朝鲜战场之际,频繁派出印度军队到西藏边境寻衅滋事,制造武装冲突事件。又或者,联合西藏叛乱分子,为他们提供政治避难。印度这一系列侵扰西藏的恶行,对西藏地区的局势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赫鲁为何如此猖狂?要知道那时候的印度也不比中国好,甚至有些方面更加落后。究其深层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有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撑腰。但是,美国和苏联也是各自“心怀鬼胎”,打着军事援助的名义帮尼赫鲁,其实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为之。

美国帮印度是“借刀杀人”,因为在朝鲜战争里吃了败仗,想着利用印度来教训一顿中国。而且,美国等一众西方国家和印度一样,都忌惮崛起的中国有朝一日会成为世界的主宰,倘若印度能拖垮中国,那对于他们来讲就是“共赢”的好事一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苏联,也给印度提供了30多亿卢比的援助,对印度侵扰中国也是采取默许态度的。苏联的根本目标其实还是在美国,只不过它缺少一个合适的“推手”去当炮灰。眼下,有了印度帮自己铲除中国,只要帮着印度占领了整个南亚,苏联到时候便也能和美国平起平坐了。

有了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在一旁“煽风点火”,再加上尼赫鲁自身野心爆棚,印度对中国的侵扰逐渐从武装挑衅上升到了流血冲突。1959年8月25日,印度在中印边境制造“朗久事件”,2个月后又就和我国边防军对在空喀山口发生冲突,致使我方一名战士当场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民历来以和为贵,一向主张采取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空喀山口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委派周总理赴印度同尼赫鲁谈判,希望印方能及时收手,停止对中国的军事侵扰,维系中印两国的友好往来。然而,尼赫鲁非但没同意,反倒愈发变本加厉,毫无悔意。

1962年5月,印度在美苏两国的共同撺掇下,公然出兵越过麦克马洪线,在择绕桥和我国的边防军战士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为了捍卫中国领土,5名战士永远长眠在择绕桥畔。10月10日,中印再次于择绕桥发生冲突,我军11名战士不幸牺牲,另有12人身负重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择绕桥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但印度方面却始终视若无睹。事发两日后,时任印度国防部长公开放话,称要将“即便打到只剩一支枪,也要把中国人赶出去”。总理尼赫鲁更是口无遮拦,叫嚣着要将中国军队彻底抹杀在地图上。这下,我国政府彻底被激怒了。

1962年10月,随着数千名印军在中印边境陆续集结,毛主席也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战争危机。既然和平谈判的路子走不通,那就唯有通过武力,才能让尼赫鲁彻底心服口服了!于是,毛主席将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叫到了中南海,将一项秘密重任交给了他。

元帅坐镇 圆满取胜

“我听说,他们印度军队的战斗力还算不错。国华同志,你觉得以西藏军区现有的兵力,能不能打赢他们?”

47岁的张国华有着“雪域战神”之称,赶至北京中南海时,原本是在休病假的。但主席忽然下达紧急命令,他也不敢有丝毫怠慢,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来了毛主席这边。毛主席的话,让张国华也不由得提起了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国华

的确,如今的印度军队不同以往,这次派出的主力王牌第7旅更是不容小觑。第7旅麾下有个第9廓尔喀联队,前身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雇佣兵,自身还有美苏英三国的武器援助。可以说,这支军队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武器装备方面,都是不容小觑的。

也正因如此,当张国华在驻地召集麾下各将领开会时,很多人对于“攻打印度”一事还是持有“不战”意见的。这并非是因为忌惮印军的第7旅实力强悍,而是担心以中国现有的经济水平,实在耗不起太久的大规模作战。毕竟当下的国家建设,才是我国的重点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毕竟是我军和印度军队的第一次交手,纵使是经验再丰富的将领,也不敢轻易断定何时能够将印军击退。而且,作战中途若是发生什么突发情况,军队制定对策也需要时间。一时间,西藏军区上下围绕“打不打”争论不休。此时,许久未现身的“老领导”刘伯承出手了。

这一年的刘伯承67岁,虽然还担任着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但已经有十余年没出面主持大局了。一方面,是源于他的眼压濒临极限,体格比以往又有所下滑;另一方面,刘伯承近年来都在忙于筹建解放军军事学院的有关事宜,公务繁多,心血都耗在了培养军事人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新中国的开国十大元帅中,刘伯承是最为低调的那位。解放战争刚一结束,他便主动从中原野战军司令员的位置上隐退,还婉拒了毛主席邀其担任总参谋长的邀约。当其他元帅或在一线工作,或在地方军区统揽大局时,只有淡泊名利的刘伯承始终处于“隐身”状态。

不过,虽然这些年里刘伯承鲜少抛头露面,但他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察觉到印度侵略中国的意图后,刘伯承不顾病体亲自深入西南边防调查,向中央军委提出加强防御工作的建议。他自知中印之间大战难免,但没想到会来临的这么突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是万万不想与印度政府兵戎相见的,那样一来,受伤的只是两国百姓。可是事到如今,这仗怕是不得不打了!”

不过,不同于性格直率的张国华,当周总理询问对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看法时,刘伯承给出的回答更加稳重全面。他指出,印度军队的挑衅是蓄谋已久的,背后一定有美苏两国试探,贸然出兵是不妥当的。解放军应当考虑周全,才能真正的打得赢,给尼赫鲁一个深刻的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毛主席的安排下,张国华被任命为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总指挥官,刘伯承自封为“编外参谋”。张国华是刘伯承曾经的老部下,又担任过十八军军长,对西藏边境事务十分熟悉。论资历和经验,派他主导这次的战斗无疑是最合适的。

而刘伯承,本身就是解放军里公认的“军神”,对兵法谋略最为精通,战绩自是不必多说。有这样两位得力大将互相配合,这一仗纵使面临再强悍的印军,也能够一举取胜。有些人还是担心打不过敌人的精锐,毛主席听罢大手一挥,坦然安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怕什么!如果真的打了败仗,那我们就再重来嘛!”

就这样,在毛主席的拍板下,张国华和他的老首长刘伯承率军出征。临开战前,刘伯承单独将张国华教导面前,叮嘱他和部下们作战时勿要掉以轻心,轻敌乃兵家大忌,何况印度这次也“下了血本”,还是不能太鲁莽的。作为老元帅的刘伯承,这样对众人强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水就有路,沿着水流的方向走,那我们就是天降奇兵!”

1962年10月20日,中印两军正式交战。多亏了刘伯承的建议,我军提前修好了拉萨到前线的路,还全歼了印军第七旅。紧接着,我军乘势而入跨过麦克马洪线,又连续端掉了好几个敌军据点。敌人就像一群惊弓之鸟般,似乎没用什么力气,便被我军打得七零八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高高的青藏高原上,张国华看着那群溃逃的敌人,心里是既惊讶又兴奋。高原环境极为艰苦,他此次前来本已经做好了苦战到底的最坏打算,没成想敌人竟如此“弱不禁风”。这么一看,这群印度佬也没美国佬那般能耐嘛!

解放军取得第一阶段战斗的胜利后,得到消息的军区司令部和中央都很高兴,但唯独刘伯承仍是眉头紧锁。他拿着放大镜盯着地图看了许久,最后勾出一个圈,将张国华叫了过来。指着那个圆圈的位置,刘伯承语调低沉的给自己这位年轻的老部下提了个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认为印军已经输了,这个地方地形险要,背靠下方的平原,搞不好印军会从这里增兵。然后,他们会以此为截点攻击我军侧翼。高原作战,后勤补给比一线战斗更重要,如今已是10月下旬,再过一个月就大雪封山了,不能再拖,一定要在12月前扫清敌人的威胁!”

事实的确如此,第一轮作战后,印方没有同意和平谈判,而是继续向前线增兵。而另一边,我军也在按照刘伯承的指示抓紧抢修公路,存储物资。11月,3万余名印军自东面出发,以蛇形阵法向我军驻地突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刘伯承的指点下,张国华采取诱敌深入战术,以少量兵力将敌人牵制住,最后再以迂回战术大规模进攻。从11月16日到21日,我军仅用了五天时间便歼灭印军9000余人,俘虏4300余人。最终,我军圆满取得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毛主席听后,欣慰的感叹道:

“打得好啊!这下印军是真被打疼了。我敢说,他们至少十年不敢再来挑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后的发展也的确如此,这场刘伯承坐镇指挥的最后一战,有力的打击了印度的侵略野心,维护了我国边境地区的和平。我国历来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不主张靠武力解决一切问题。但只要涉及到领土主权问题,我们一样会坚守底线,毫不犹豫的采取正义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