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录 编者按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想象力异常丰富,很多地方甚至远超美国好莱坞电影。

一直以来,台湾问题进展牵动着中美关系的神经。对中国大陆而言,台湾问题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对美国而言,台湾也被认为具有至高无上的战略地位。最近,随着“520”将近,美国官员又在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本文从美国所认知的所谓的台湾“国际地位”、地缘政治、民主价值观、经济利益等角度切入,揭露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台湾问题的“想象”与“恐惧”。

郑永年教授指出,美国进行的是建立在台湾想象之上的认知战,把台湾圣神化,具有极大的欺骗性,中国需要足够的战略定力避免被美国的认知战打扰正常的国家统一进程。“国家统一不是一场游戏,不是一场和美国的‘交易’”,郑永年强调,“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被美国的认知战牵着鼻子走。”

01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也构成了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轴。尽管台湾问题并非中美关系的全部,但如果台湾问题处理不好,那么中美两国很快就会失去互动的基础。这并不难理解,对中国大陆来说,台湾是中国的主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或者退让的空间。对美国来说,随着中国的继续崛起,当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遏制和围堵中国的时候,台湾成为唯一有效针对中国的“工具”。

尽管自特朗普政府以来,中美关系进入了“自由落体”模式——全方面恶化,但中国在各方面都展现出其韧性来。

在经贸上,特朗普从关税政策开始启动了“硬脱钩”,在损害了中国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拜登继承特朗普的经贸政策,在很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在欧盟用“脱险”取代了“脱钩”之后,拜登执政团队也使用“脱险”的概念,但对拜登来说,“脱险”就是“软脱钩”,其最终围堵和遏制中国的目的并没有些许的改变。实际上,拜登政府已经发展出一种被称之为“战略性脱钩”的战略,意在关键科技领域扼杀中国的发展。拜登声称对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征收100%的关税就是这个趋势的一部分。在地缘政治上,美国在中国周边已经构筑了或者构筑着至少7个多边联盟,意在从地缘政治上围堵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拜登一上来就把中美关系界定为“美国民主”对“中国专制”的关系,并召开年度所谓的“民主大会”,在全球范围内把中国塑造成西方民主的“对立面”。

不过,尽管美国在所有这些方面花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但不仅没有能够使中国屈服,反而在很多领域起到了反效果。如何应对一个具有巨大韧性的中国依然是美国战略部门要考量的关键问题。

自特朗普政府以来,在台湾问题上,中美之间已经经历了几轮大的较量。美国各种政治力量在台湾问题上变本加厉,频繁且毫无底线地触碰中国大陆的红线。这导致中国大陆不得不进行“反击”,以至于造成了这样一种中美“互斗”局面:美国用“切香肠”的方式推动台湾的“独立”;导致中国大陆以同样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统一。对美国来说,这是得不偿失。因此,美国行政当局变得相对“理性”一些了,不想在台湾问题上采取过于激进的政策以造成中美之间的直接对抗,更不想导向公开冲突。拜登需要考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大选、俄乌战争、以巴冲突等。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美国还未能有精力和能力在台湾问题上直接与中国发生冲突。这就是拜登政府一而再、再而三要在中美关系上设立“护栏”的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任期间多次强调要同中国“脱钩”,图为2020年特朗普在白宫北门廊发表劳动节讲话(图源:路透社)

02 美国打台湾问题认知战的手段

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美国的这种“理性”是权宜之计。实际上,自从俄乌战争开始以来,美国一直在台湾问题上加紧在世界范围内与中国大陆打针对台湾的认知战。美国在俄乌战争上的认知战是非常成功的,美国想把这些成功经验移植到台湾问题上。

尽管人们都知道美国在打台湾问题的认知战,但很少有人知道美国在打什么类型的认知战及其各种不同形式的认知战对中国大陆国家统一的影响。

在学界,认知战(cognitive warfare)一般被视为是一种结合多元领域技术企图制造冲突的手段,目标是影响个人、团体或国家对某一问题、事件或局势的思考方式。认知战的目的在于透过释放虚假资讯,影响并破坏社会既有、互相信任的网络,并加深对立、降低士气,打击对手计划和开展活动的能力。

不过,从美国的俄乌战争认知战的经验来看,认知战可以既针对敌人,也可以针对自己(或者自己阵营)。针对敌人,认知战的目标是打击对方;针对自己,认知战的目标是壮大自己或者巩固自己的阵营。很自然,这两个领域是互相关联、互相强化的。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认知战也基本上在这两个领域展开。

在前一方面,美国实际上在围绕俄乌战争针对俄罗斯进行认知战的同时就开始针对中国大陆的认知战。俄乌战争开始时,美国认为,中国大陆会利用俄乌战争牵制美国的机会来自行解决台湾问题。这也就是美国这些年不断加深和台湾的交往,包括武装台湾、以各种名目派军事人员到台湾、提高访问台湾的官员级别等等。在中国大陆没有像美国所臆想的那样来解决台湾问题之后,美国近年来又改变了中国大陆解决台湾的时间表,制造了所谓的“2027年问题”,即中国大陆要在2027年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这便是典型的认知战,具有“先发制人”(pre-emptive)的特点。

认知战是典型的博弈。在这个案例中,美国想通过一场认知战遏制对方不敢发动或者取消行动计划。不过,这里所谓的“行动计划”是美国认知的中国行动计划,并非是中国大陆本身的行动计划。不难理解,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向世界塑造和传播这样一种认知:如果不能阻止中国大陆的计划,那么台湾就会是下一个乌克兰。当然,这不仅仅是美国,美国的盟友日本在这个问题上更起劲。当时的首相安倍就提出了“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概念,现任首相岸田在这个问题上较之安倍有过之而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图源:美联社)

在台湾问题上,中美两国的最大利益刚好相反,即美国的最大利益是台湾的和平“独立”,而中国大陆的最大利益是台湾的和平统一;而两国的次优利益便是维持台湾的现状。问题在于,台湾海峡并没有固定的现状。对中国大陆来说,如果没有国家的统一,哪里有民族的复兴?随着国家的继续崛起,国家统一问题必须也必然要得到解决。对岛内的台独力量而言,必然会寻找一切的机会来追求独立。对美国而言,如果不能阻止中国国家的统一,那么就必须利用台湾这一工具来中断中国大陆的现代化,甚至来毁灭中国大陆。

考虑到这些因素,美国会不断深化和升级这个层面的认知战。最近,随着“520”将近,美国官员又在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这不难理解,因为这些都是美国认知战“工具箱”中的“工具”。

不过,美国在加快进行更大规模、更深度的台湾“认知战”,即把台湾神圣化,从各个方面把台湾塑造成似乎是整个西方(尤其是日本)的“命根子”。如果前面所讲的认知战是直接针对中国大陆的,那么这个层面的认知战主要是针对美国和西方阵营的,目的是团结西方阵营,集体针对中国。

03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台湾问题的集体想象

前不久,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海事研究所的战略学教授安德鲁•埃里克森(Andrew S. Erickson)、莱斯大学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和负责欧亚能源与地缘政治项目的加布里埃尔•柯林斯(Gabriel B. Collins)以及曾于2019年至2021年担任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的马特•波廷格Matt Pottinger联合在《外交事务》(2024年2月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台湾灾难:如果中国占领了台湾岛,美国—和世界—会失去什么”(The Taiwan Catastrophe:What America—and the World—Would Lose If China Took the Island)。这篇文章具有代表性,反映了美国(以及部分西方国家)在塑造的“台湾认知”。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以及部分西方国家)的想象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第一,台湾是“独立国家”的想象。

尽管联大第2758号决议早就明确台湾的地位,但美国各种政治力量经常无视联大决议,把台湾视为一个“独立国家”。尽管台湾地位的确定是中美建交的前提,但美国行政当局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并无一致性,经常模糊之前的政府立场,其官员不时地释放“台湾地位未定论”。在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战略界,在讨论到中国大陆和台湾关系时,经常使用包括“吞并”“占领”“侵略”等概念,俨然将台湾视为“独立国家”。不过,从认知战的角度来说,这不难理解,因为台湾的“独立”是美国的最大利益。

第二,地缘政治的想象。

地缘政治的想象起源于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950 年 6 月,朝鲜半岛处于战争边缘,麦克阿瑟在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在共产党手中,福尔摩沙(当时西方对台湾的称呼)可以比作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和潜艇补给舰,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理想,既能执行苏联的进攻战略,又能挫败驻扎在冲绳和菲律宾的美军的反攻行动”。麦克阿瑟指出,从1895年到1945年统治台湾的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利用该岛作为“军事侵略的跳板”走出东亚的,并警告说共产党军队也可以这样做。

在美国的台湾认知战中,台湾被想象成日本国防的支柱,更是阻止中国大陆威胁美国在印太盟国的跳板,因为一旦台湾被中国大陆所统一,那么中国就可以实现对钓鱼岛和南海的领土要求。

对美国来说,如果中国大陆“吞并”台湾,那么将会是其地缘政治的灾难。美国可能失去在亚洲宝贵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如同美国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为实施门罗主义和消除欧洲对美洲大陆的影响所做的努力,一个由中国“接管”的亚洲将对美国的经济利益造成毁灭性打击。更严重的是,美国将会被赶出亚洲,如同基辛格曾经告诉过人们的那样,美国可能开始像 “世界海岸线上的一座孤岛”。

对日本来说,台湾是由日本和台湾构成的“第一岛链”的重要一环,因此为了保证日本的安全,整个岛链必须始终掌握在友好国家手中。如果台湾成为解放军基地的所在地,或者成为中国大陆的“不沉的航空母舰”,那么日本的力量将被大大削弱。

在美(西方)的认知战中,台湾的“沦陷”对菲律宾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影响更为严重。届时,中国大陆将有能力使美国进入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这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活跃地区的海岸线的途径复杂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井县三浜核电站3号机组(图源:日本时报)

台湾被中国大陆统一甚至涉及到核扩散问题。美国不能保护台湾意味着美国的安全承诺无效,那么美国的盟国将被强烈鼓励成为核国家。日本是最有潜力成为核大国的国家,它拥有自己的核燃料加工设施和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钚库存。韩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民用核能计划,26个反应堆正在运行。如果日本或韩国发展核工业,其他国家可能不会就此罢休。亚洲的核扩散甚至可能蔓延至中东,伊朗仍在不断接近核门槛。如果伊朗发展核武器,沙特阿拉伯几乎肯定也会这样做。

第三,民主的想象。

近年来,美国和西方国家对台湾的“民主想象”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经济学人》周刊信息部将台湾列为第 8 位最“民主”的“国家”,超过了亚洲所有国家,甚至超过了历史更悠久的民主国家英国和美国。他们认为,一旦中国大陆解决了台湾问题,那么以中国为中心的“非自由主义”可能取代八十年来以美国为首为人类带来了显著改善的自由主义体系。

第四,经济的想象。

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想象非常具有“当代性”,即台湾拥有世界领先的高科技电子芯片生产能力。

半导体制造业几乎是今天所有被视为重要战略产业的支柱,也是大数据世界的命脉。当今世界每年生产的芯片价值约 6000 亿美元。从智能手机、汽车到超级计算机,这些产品中都有芯片的身影,其总价值高达数万亿美元,而这些设备每年提供的服务也高达数十万亿。最新一代芯片( 5 纳米或更小的芯片)仅在两个地方生产:台湾(由台积电生产)和韩国(由三星生产)。目前,台湾约占全球所有半导体生产能力的一半,而最先进芯片的生产比例更高,可能达到 90%。大量的台湾半导体推动了全球技术进步、人工智能热潮和价值万亿美元的美国科技巨头(苹果、谷歌、微软、英伟达等)的崛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积电公布2024第一季度净利润增长 9%,超出市场预期

为争夺这块领土而爆发的战争很容易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美(西方)认为,一旦中国大陆“控制”了台湾,如果台湾的芯片工厂保持完好并继续运营,那么中国将“控制”全球几乎所有最先进半导体的供应;另一方面,如果中国大陆完整地“占领”了台湾的芯片代工厂,一场战争之后,也很可能难以达到战前的生产水平。电力中断、软件升级以及外国设备、维修和工程供应的中断都将扼杀台湾的芯片工厂。在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里,被“占领”的工厂将面临严重困难,特别是考虑到全球民主国家将实施的对华经济制裁。世界将迎来一场立即的“大萧条”。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想象力异常丰富,很多地方甚至远超美国好莱坞电影。但也很显然,这个层面的认知战的逻辑很是简单:第一步,施展各种(知识)想象力把台湾神圣化;第二步,塑造西方失去台湾的恐惧感;第三步,表明为什么其他国家要和美国站在一起“保卫台湾”。

04 美国台湾认知的荒唐性及中国的定力

美国台湾认知战的意图再也明确不过了,不外乎两个:一是阻止中国的国家统一,二是加剧中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惨烈程度。

对中国大陆来说,没有任何理由低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认知战争对国家统一所能产生的影响。美国把台湾的方方面面的神圣化必然会加剧中国大陆和美国(及其盟友)在台湾问题上冲突的烈度。如果台湾对美国(和其盟友)变得那么圣神,那么美国就有了足够的理由来保护台湾。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说,台湾属于中国的主权问题,没有任何理由和空间做任何的妥协。

对中国大陆来说,一方面,需要回击美国的认知战,因为美国所进行的是建立在台湾想象之上的认知战,对美国本身、台湾、美国盟友及其世界都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另一方面,更需要足够的战略定力避免被美国的认知战打扰正常的国家统一进程。

对中国来说,国家统一不是一场游戏,不是一场和美国的“交易”。国家统一反映的是全民意志。即使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和美国(或者其盟友)发生冲突甚至战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美国(及其盟友)没有任何胜算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十五届海峡论坛两岸龙狮民俗文化交流会(图源:新华社)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自然有强烈的意愿,并且正如其所从事的认知战所表明的,如果台湾变成其“命根子”,那么美国的意愿必然越来越强。问题的核心是美国的能力越来越弱。在俄乌战争中,美国对乌克兰也是这么打认知战的。但美国所领导的北约并没有如其所愿来进行这场战争。经验地看,这已经演变成为一场持久战争。在中东,美国连阿富汗这样的问题都无能解决。即使是美国的鹰派,没有人能够有任何确定性美国有能力来对付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内部的变化也是一个需要考量的变量。这方面,特朗普倒是代表美式现实主义思维的,即美国已经没有能力为其盟友提供毫无条件的保护,美国应当改变其国际战略了。上一次,特朗普一上台,就实行激进“退群”政策。拜登掌权之后,尽管恢复了联盟政策,但并没有显示其有能力为联盟提供好处。最近(4月30日),美国《时代周刊》刊出对特朗普的专访内容,讨论其如果重返白宫的施政愿景,特朗普重申不付钱的盟友要靠自己,并拒绝透露是否“捍卫”中国台湾地区,特朗普给出的原因是“交易”,即如果有了明确的回答,那么就会在和中国的互动中限于被动。言下之意就是,台湾问题是可以被“交易”的。《时代周刊》因此把特朗普的国际政策形容为“交易式孤立主义”(transactional isolationism)。

台湾岛内的变化更需要关注。俄乌战争对台湾民众的影响是深刻的。被视为最强大的北约不仅没有能力“保护”乌克兰,反而促成乌克兰演变成美国和俄罗斯战争的“代理人”。对台湾人来说,美国没有能力保护台湾,正如美国没有能力保护乌克兰那样。尽管“台独”力量依然在千方百计地推动台独,但岛内想“永远维持现状”的人越来越多。根据台湾的一项长期的最新民意调查,支持两岸关系“永远维持现状”的台湾民众正逐年上升,并且是自2022年以来更是各项选择中最高。

不管怎么说,如果意识到美国在错误的中国认知下,其所从事台湾认知战终究会是适得其反的,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被美国的认知战牵着鼻子走。对中国大陆来说,一方面需要施展出对美国的战略定力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忍耐,另一方面需要根据的自己既定的战略推进国家统一进程。

来源:大湾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