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儿飘在空中,鱼儿藏在水中……”

这是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王人美演唱的《渔光曲》歌词,今年正是这部同名影片上映90周年。她的歌声不仅穿越了时代,更是从中国走向国际。1935年《渔光曲》参加苏联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获得名次,被誉为第一部获得国际认可的中国电影,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华影业公司总发行所经理陶伯逊出席苏联影展

在当时的中国,民族救亡图存之际,电影人想要肆意创作,带着他们的作品闯向世界,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而通过一代又一代电影人,一步一个脚印,这个遥远的梦,得以照进现实。

在这些梦想的冒险里,戛纳国际电影节是尤为特殊的一个,因为至今,仅有一部中国影片获得金棕榈大奖。我们期待中国电影在戛纳与世界影人一次又一次交锋,也盼望着,何时会有“高手”摘得第二座金棕榈大奖。

▌两位大导,初展锋芒

华语电影与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缘分,并不是凭空而来。

早在1955年,戛纳就为桑弧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举办了特别放映活动。而1956年,《渔光曲》的导演蔡楚生曾受邀带领电影代表团前往戛纳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渔光曲》剧组

两位中国第三代大导演虽然没有角逐任何奖项,但是打了头阵。

1960年中国香港导演李翰祥带着《倩女幽魂》入围了第13届主竞赛单元,1962年、1963年又接连凭借《杨贵妃》《武则天》入围第15届、16届主竞赛单元,其中《杨贵妃》获得了技术大奖。《倩女幽魂》《杨贵妃》《武则天》是三个截然不同的中国古代女性故事,也是李翰祥擅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题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贵妃》剧照

接棒李翰祥的,是他的“小老弟”,同样从北京到中国香港的胡金铨。胡金铨也带着一位中国古代女性,冲进了戛纳主竞赛单元,还是一位“侠女”。《侠女》不仅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武侠片的深度与广度,为日后中国武侠片在世界大放异彩奠定基础,也让女主角徐枫拥有了国际视野。日后,她才会作为制片人,带着《霸王别姬》《风月》两次来到戛纳,并拿下那座唯一的金棕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枫、陈凯歌、张国荣在戛纳

▌两代导演,走向世界

1982年,岑范导演的《阿Q正传》成为新中国第一部角逐戛纳的电影。他仿佛星星之火,迅速的燃起中国电影的国际之路。6年后,张艺谋便凭借《红高粱》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同年,陈凯歌带着《孩子王》首次进军戛纳主竞赛单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王》剧照

两位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在90年代成了戛纳的常客。

张艺谋导演一共3次入围,曾获得评审团大奖。陈凯歌导演5次入围主竞赛单元,拿下华语电影唯一的金棕榈。

在第五代导演之后,以第六代导演为代表的中间力量,更是成为戛纳的常客。他们努力开疆拓土,打开华语电影的新局面。

通过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以及同时期的港台导演作品让国际熟知的演员们,也不断解锁不同的身份,参与到戛纳的盛会当中。

▌新生力量,多元精彩

在今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华语影人以井喷之姿在戛纳大放异彩,贾樟柯、管虎、娄烨、陈可辛等当代导演,带着他们的最新力作,进入了不同的电影节单元。

而在戛纳以外,整个世界的电影节舞台上闪耀着华语影人的身影。

在去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北影节的老朋友顾晓刚带着《草木人间》入围主竞赛单元,他个人也被授予2023年度“黑泽明奖”。而我们敬爱的“藏地新浪潮”领军人物万玛才旦导演,他的遗作《雪豹》一举夺得最佳影片奖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晓刚在东京国际电影节

我们相信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也会走得愈发稳健。

本届戛纳电影节官方单元除了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再度重逢,也能从很多侧面一览其丰富程度,印度导演卡帕迪亚的新作《想象之光》,三次获得评审团大奖的英国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新作《鸟》,以及另外多位女性电影人的作品荟萃,从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此次主竞赛的性别比例。

我们还能看到一代传奇大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多年筹备的作品《大都会》,多种不同维度的电影齐聚于此,丰富了整个官方单元的选片思路。

这让我们意识到,一个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是它真正的生命力所在。激励我们继续努力打造“天坛奖”主竞赛单元,并开创更多元的展映板块。

北京国际电影节也积极利用平台优势,将第十四届北影节最新办节成果、获奖影片和项目向海外发布,成功举办了“北京电影之夜——北京国际电影节戛纳推介会”,站在世界电影的高地,放眼未来。焦雄屏、贾樟柯也在推介会上发言,共同希冀中国电影的大道宽广。今年已经是贾樟柯第七次带作品来到戛纳,网友们都很关心他的“女神”赵涛能否夺得影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电影联合展台展位

▌未来已来,百花齐放

在戛纳电影节中国馆活动上,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当谈到中国电影市场引进外片的政策时,他的发言让业内人士和影迷都很振奋:“我们将秉承开放包容的胸怀,优化电影引进政策、鼓励支持引进业务、广泛引进国别更多元、类型更丰富的全球电影,让中国观众能够看到全世界最好的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发言

中国有着最为热情的影迷群体,北影节历届展映票都是一票难求,中国电影市场如同一片旷野,等待着好电影的到来。

曾经在戛纳获得评审团奖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不仅在豆瓣高达9.1分,更是在国内上映,获得了3.76亿的傲然成绩。虽然这部电影讲述着一个关于叙利亚难民的故事,但其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却是世界性的语言,跨越了国界和文化的差异,穿透语言和文化的鸿沟,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让无数中国观众落泪。导演娜丁·拉巴基也是北影节的老朋友了,2021年她曾担任“天坛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今年又以主竞赛入围影片《回到亚历山大港》主演身份来到北影节,并参加了“电影创作的高质量与多元化”论坛活动。今年,她也是戛纳主竞赛单元的评委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娜丁·拉巴基在“电影创作的高质量与多元化”论坛

北影节也一直致力于开拓中国电影市场的多元性,在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市场放映板块,为中外电影人打造出一个交流的平台,促成了众多版权交易。

我们可以看到片单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包括短片、制作中项目与完整的影片,为不同阶段的电影作品提供包括融资、后期制作、院线发行、新媒体发行等不同方向的合作曝光。

同时,本届市场放映首次引入单元概念,特设“市场潜力单元”“官方推荐单元”“项目创投青年影人单元”,期望能够促使片方与产业嘉宾/买家高效触达合作,助力电影项目落地,在银幕上开花结果。

▌戛纳从梦想到殿堂

90年前,《渔光曲》带着中国电影迈出了第一步,今天的北影节在中国电影国际化进程中,又走出的小小一步。

对于我们来说,走向电影殿堂的每一小步,都是重要的一步。没有从先辈们到今天,一代又一代电影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精神,我们也看不到中国电影在世界绽放无限光彩。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银幕的交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也让我们更接近世界。

“但凡过往,皆为序曲”,过去的斐然的成绩,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也是揭开新篇章的起点。想要冲向高峰,即刻就要启程。

回首戛纳的中国电影往事,是一代代中国电影人的奋进和努力;向前看,或许更是一种文明交流互鉴的自信与胸怀。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