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日报》1976年的报纸上,在相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两次刊登同一幅油画,确实有一些罕见。

这幅油画,报纸上刊登时的标题叫《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作者是:侯一民、邓澍、靳尚谊、詹建俊、罗工柳、袁浩、杨林桂。

第一次刊登是在1976年5月1日,占据了报纸的三分之一版面,像一幅宽银幕银幕一样,展现了一幅宏大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5月1日《人民日报》

第二次刊登是在1976年5月16日,同样占据了报纸的三分之一版面,这次刊登的时候,有一个总标题:“热烈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5月16日1976年5月16日

注意,这一期报纸上,把绘画作者的最后一位署名错了,成了“杨桂林”。

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日报》密集地刊登同一幅画,可以看出,这幅画的主题,非常吻合当时的时代潮讯,而又无从找到另一个可以替代的作品,反映出这一幅画在艺术创作上有其高人之处,居于独一无二的顶部地位。

实际上,不仅是《人民日报》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对此画情有独钟,而且当时其他的主流刊物,也隆重推出这幅油画。

1976年3月份,《美术》杂志复刊,在第一期的刊物上,也以大幅的版面刊出此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年,《人民画报》1976年第8期也刊登了这幅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画报》1976年第8期

197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画册《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美术作品选》中自然也收录了此画,不过,标题改为《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显然,是为了回避此画原来的过分直接外露的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也是此画后来很少被画家收入自己画集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此画在视效上可圈可点。

它的高明之处,在于把背景气势与前景人物,交融在一起,形成了整个画面的腾挪旷达的纵深感。

可以说,那些令人身临其境的油画作品,都是在前景与后景的纵深感上,创造了一种特别的震撼感,这种纵深感,把观者的位置,也作为一个层级,与画面里的近景与远景,置于纵向体系里,形成了逐层深入的纵深空间。

观众立在这样的画幅前,会感到身不由己地代入到画面中,进入到画页的深处,沉湎在历史的瞬间截图中。

如油画《开国大典》就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视角,把台上的前景人物与后景的浩大气势,浓缩在画面上,产生一种开阔感与纵深感,令人过目不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一画,也是采取了这样的构思,将前景的人物,放置在万人的背景之上,产生了前后的呼应,观众的视线,顺着画幅敞开的空间,一路奔跑,腾挪在寥廓的天空里,驰骋在人头攒动的欢呼的人群中,达到了一种“荡胸生层云”的宏阔的精神吟味,令观众融入了画家营造的深邃的历史一刻,动容在不曾减弱的气势之中。

这幅画在当年的那个时代,之所以受到各方青睐,与参与绘画的作者均是当时一时无两的中国顶尖级油画画家有关。

此画虽在1976年频繁亮相,但它的创作时间却是在1972年。

此画主笔侯一民在回忆录中曾经提及这幅画创作的背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侯一民

——当时“王曼恬主管美术,从各地包括宣化学生连抽调了几位根红苗正的青年组成了美术组准备全国美展,他要调一批画油画的人在一个月以内突击一幅“毛主席接見红卫兵”的大油画,被调去的有罗工柳、靳尚谊,詹建俊、邓澍,袁浩、杨林贵和我。这对十年没有摸过画笔的我自是无比兴奋,经集体讨论后推我画出了画稿,然后上画布,分别画其中的人物、金水桥、彩云,當時周总理很关心这幅画,特别说不要画上他,当時以为他是谦虚,后来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侯一民能够担当此画的主笔,与他在革命历史画上取得的公认的成就有着相当的关系。

他曾经于1961年创作油画《刘少奇与安源矿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创作《六亿神州尽舜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构图功底在这些早期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排在第二位的邓澍是侯一民的妻子,在油画上也具有丰实的功底,她曾经与丈夫合作,创作过《毛主席与朱总司令在挑粮路上》,在女性画家中,是比较鲜见的参与革命历史画创作的一位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排在第三位的靳尚谊在领袖人物的刻画上,更以细腻性而引人瞩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靳尚谊

从本人的个人角度,觉得靳尚谊的油画作品,人物温润丰满,最投眼缘。他笔下的领袖人物,也显得饱满圆润,亲切而富有底蕴。这也是靳尚谊的油画作品胜出同行的原因。

靳尚谊这样介绍他在《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一画中承担的角色:

——文革期间,“完成《开国大典》的临摹以后,全国美展正在进行准备,美展中需要一幅大型油画,表现毛主席在天安门金水桥接见红卫兵的场面。当时由美院的侯一民、邓澎、詹建俊、罗工柳、袁浩、杨林桂和我一起构图创作,最后放大制作。我分管了一块,画了一组人,金水桥中间毛主席前边一组红卫兵的形象。”——

按靳尚谊的介绍,他画了“金水桥中间毛主席前边一组红卫兵的形象”,就是如下部分的群众系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画面的布局来看,领袖固然是中心点,但是,靳尚谊绘制的这一部分,是群众形象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他们仰脸朝向核心区域,他们的表情,直接关联到整个画页的回应的气氛,领袖的影响力,是通过这一部分人物的形象而传达出的。

而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在金水桥边的几位女性形象,她们灿然的笑容,带着发自内心的纯真,给整个画面镀上了一层诚挚、烂漫的光晕,而女性的那种温柔中透露出的温暖色泽,担负起了这一部分的主要诉说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靳尚谊作品

因此,在这样的一幅洋溢着浓郁政治图解意味的作品里,靳尚谊通过自己的画笔,为画面增添了亲切、温暖、灿烂的味道。可以说,他在他分管的恰当的位置,巧妙地用画笔勾勒起了激活观众内心情愫的那一份诚挚情感,令整个油画不再被主题的神圣基调所淹没,而具有了荡人心魄的人性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靳尚谊作品

《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中排名第四位的画家詹建俊是靳尚谊的同学,曾以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而知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笔者对他的油画风格无感,一直无法欣赏他的油画作品,难以产生共鸣,这主要是因为詹建俊油画作品中立体性不强,多采用写意手法,缺乏靳尚谊油画给人的真实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狼牙山五壮士》

靳尚谊曾这样评价他的这位同学:“他在历史画里面开始使用象征性的处理办法,画面抓住了五壮士跳崖的瞬间,人物的组织不是自然的真实,而是象征性地把人物和太行山连为一体,具有纪念碑的效果。这样的创作手法在当时是比较新潮的,由于一些老先生不大习惯,提出了质疑,但他坚持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画作排名第五位的画家罗工柳,从辈份来说,他是前面几位画家的老师,而他参与其中,更像是一位老师对学生作品的把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工柳

现在无从知道,罗工柳在这幅油画作品里分工了哪一部分的绘画,但罗工柳积累的革命历史题材中的创作经验,无疑能够为画作中的浩大场面,提供有益的经验。

而值得注意的是,罗工柳之前创作过著名的油画《整风报告》对领袖的形体动作,有过出色的演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很难说《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中挥起左手向人群致意的领袖形象,没有接受罗工柳之前对人物的造型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我们后延地看一看,靳尚谊在1977年创作了一幅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十二月会议》,其中领袖挥起左手的动作,也与《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中的人物造型,有着某种相似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二月会议》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罗工柳对领袖的形象设计影响深远。

排在《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最后的两位画家,袁浩也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生于1941年,后旅居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一位油画作者名叫:杨林桂(侯一民的回忆录中把他的名字记载为杨林贵)。

我们看一下杨林桂的简历:1941年生,江苏江都县人。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1973年至1979年在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任舞美设计,1979年至今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现为中国美协会员、油画家,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北京美协会员,舞美学会第三事务所高级美术设计师。1967年参加中国政府赠送几内亚大型壁画的制作工作。1972年与靳尚谊、侯一民、罗工柳、詹建俊等共同创作的 《毛主席在金水桥上》大型油画参加全国美展。1977年油画创作《白求恩在前线》参加建军五十周年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对油画《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构思进行追根溯源的话,应该能追溯到1967年由北京电影学院红卫兵创作的《毛主席与革命群众心连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幅画均采用了相似的站位,能够把金水桥与广场背景融入到一个画面之中,从而把领袖与群众置于同一个视域中进行展现。

相对而言,由头部画家参与创作的《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远比红卫兵创作的作品来得厚实、稳重而细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已经难以在参与创作画家的作品集里看到,但是作为一幅浸润着鲜活历史痕迹的作品,依然成为中国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页,我们也能够在美术史著作中,看到每每不忘提及这幅当年曾经炙手可热的油画作品的与众不同的特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