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与方志渊源深厚。1924年,梁启超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上发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文,首创“方志学”这一学科名称,至今已满百年。

5月14日,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2024上海地方志论坛”开幕。论坛以“古老又年轻 方志学再出发”为主题,纪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十八周年和《上海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施行十三周年,同时纪念“方志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100周年

褚半农老师编撰的《褚家塘志》是全国第一部自然村村志,为在闵行区版图上已经消失的褚家塘自然村留下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的历史画面。

本期“半农笔谈”,让我们跟着褚半农老师一起来看看这本自然村志诞生背后的故事——

全国第一部自然村志诞生记

“2010年12月,《褚家塘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全国第一部自然村村志。”《上海市志·档案方志分卷·方志卷》(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21年12月版)中这一结论,带给我的自然是惊喜。

褚家塘,在清乾隆《娄县志》中就记有村名的一个自然村,是原上海县莘庄公社下属一个生产队、闵行区原莘庄乡东吴村一个村民小组,也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地。在城镇化大潮中,褚家塘于1993年开始被征用土地,村民陆续向外动迁。至2009年底最后一批动迁,前后用了16年,褚家塘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宅基上的村民,分散动迁到了各个新村小区。几乎在村庄最终消失的同时,我利用闵行区、莘庄镇馆藏档案和自己积累的家庭档案,完成了《褚家塘志》的撰稿,并正式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0年代建成的褚家塘农民新村住宅

城镇化进程中,上海近郊、远郊的村庄成批消失,村落终结成为时代特征。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形成的农村社会结构、农家生活形态消失,几十年里逐步建立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集体生产方式也不复存在,农耕社会结束。1983年2月起,我有幸参加了上海第一轮地方志编修工作,参与编纂《上海县教育志》和《上海县志》,对地方志深有感情,也积累了修志实践经验(后又参加第二轮修志,参与编修《闵行区志》)。当自己的村庄也面临消失之际,我一直在想可以为她做点什么?总面积约0.31平方公里的褚家塘,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有其特殊的基因。除了几年当兵,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里有我的亲人、族人和朋友,我叫得出每个人的名字,也知道他们的性格脾气,熟悉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会讲些什么话,和会用什么口气说话。这块小小的土地上,鸡犬之声相闻,邻里之间相安。社会上的阴晴冷暖,老宅上自然也会有反应。这里曾经有过狠抓到底的阶级斗争,有过彩旗飘扬的大干苦干,有过喜上眉梢的粮食丰收,有过牵动人心的喜怒哀乐。几十年中这里发生的村事、队事、家事,我参与,我知道,我熟悉,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家村庄的历史撰写出来。我决定趁退休不久人未老的有利时机,发挥特长修纂《褚家塘志》,用这个载体为消失的小村庄留下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褚家塘志》书影

为一个自然村修志,困难主要在资料缺乏。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但大量的馆藏档案资料,基本上都是以人民公社为主的,生产大队(行政村)的内容已比较少了,生产队的内容在馆藏档案中可能相当有限,但我还是将区档案馆作为收集资料的首选地。从2007年3月5日起的一两个月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孵在馆里忙碌,查阅了全部开放档案目录,从中挑选有关案卷。光这个档案目录,我就整整抄录了28页报告纸,涉及约500本案卷。在以后的日子里,按照目录,每天从管理员手中接过一本又一本案卷,再从一页又一页发黄的纸张中,细细找寻出一条又一条自己村庄的内容。努力之后,终有收获。

自然村志在地方志五个层次(省市、区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中,属最底层的志书,虽是部“小志”,但同样需要遵守地方志编修原则,遵循质量是志书生命的基本要求,内容上要做到“横排门类,纵述始末”。由于资料收集充分、详细,我以保存原生态信史为念,从“小志”特点出发,合理设置篇目结构,区分不同层次的入志资料,做到内容翔实完整、记述求真存实,重在保存历史真实。这使《褚家塘志》所立的条目,都有足够的材料支撑,全用资料说话,也使整部志书内容厚重、扎实,保证了志书质量。而这些有价值的底层资料,一般进不了上位志书,或者进入后也无法详细记载。现在我把它记进自然村志中,弥补了这种缺憾,也让“小志”发挥了详县志所略、补苴罅漏的独特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绘制刻印的褚家塘田块分布图(1977年10月)

褚家塘的历史是褚家塘人创造的。这块土地上的田块河流、地理沿革、姓氏溯源、经济民生、衣食住行、风土人物、民俗习惯,以及大事记录,村志据事直书,一一记入其中而历历如在眼前,还原了一个自然村(生产队)的历史面貌,从中还可看到一个时代的许多历史细节。我还调用几十年收集、记录、保存的家庭档案资料,经过筛选、核实,落笔成文,记载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情况。如“事录”中除了记有阶级斗争、大批判这类当年的头等大事外,还记载村民战天斗地的具体事例,甚至有1959年提倡多子女生育时的“光荣妈妈”、1964年2月最后一名结婚坐花轿的新娘、1970年5月出生的第一个独生子女,以及1962年5月通电灯,1991年8月通自来水等内容,既记事、记物,又记人,这些不见于馆藏档案的重要内容,因变得唯一而珍贵了。这些材料扎实,内容鲜活,记录连续,桩桩件件,皆褚家塘独有,连起来就是这个村庄几十年的发展史。

1961年4月至6月,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蒋凡和几个同学,曾下放到褚家塘劳动并宣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六十条精神,我俩有过一段友谊。这次应我之邀,早已是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蒋凡先生欣然为《褚家塘志》赐序,阅志无数的他有感而发:“《褚家塘志》是我所见到的我国第一部自然村志,很有创新意义和借鉴价值”。

当我拿到村志样书,轻轻抚摸着设计简洁的封面,感慨油然而生:褚家塘消失了,她的历史保存在《褚家塘志》中。作为当时唯一一部自然村志,2012年还获得了上海市第三届地方志优秀成果三等奖。

作者:褚半农

编辑/初审:方佳璐

复审:林心怡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