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能源车辆的时代正在过去,新能源汽车所带来的绿色革命已经不可逆转。

在这场新能源浪潮中,曾经被忽略的一些国家也瞧准了机会,开始谋求通过转型来再次崛起。其中,匈牙利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这个东欧国家凭借中国企业的大力支持和自身的努力部署,正在把目光投向了成为"欧洲电动汽车及电池制造中心"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匈牙利究竟做了哪些谋篇布局?又获得了中国何种实质性支持,令其如此自信?就连马克龙也嗅到了风向转变,欧洲新动向正在酝酿吗?

匈牙利可谓是举世闻名的"汽车王国"。这个中欧地区的小国家,尽管国土不大,但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务实勤恳的民风,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迅速崛起为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一时间,马自达、斯柯达、奥迪、奔驰、宝马等知名车企纷纷入驻,在这片热土上建立整车厂或零部件生产基地。全球20大主流车企中,便有14家在匈牙利布局了制造力量。

匈牙利政府更是孜孜不倦地为汽车工业创造良好环境,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由此匈牙利获赠"欧洲的底特律"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好景不长,21世纪初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兴起,使得曾经引以为豪的传统燃油车产业颓势已现。政府很快意识到了这一转折点,立刻着手谋求产业转型升级,对外资"抛绣球":只要你肯在这里投资新能源车,我们双手奉上各种优惠条件!

转型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是匈牙利人咬牙坚持,终于在2016年拿出了未来10年的电动汽车发展蓝图,明确到2035年欧盟禁售燃油车之前,要让本土汽车产业完成全面转型。

近年来,匈政府更是连番出台利好政策,相继修订《外资投资法》,出台补贴政策鼓励民众使用新能源车,为新时代的来临蓄势待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企业在全球新能源车领域遥遥领先,其先进技术和产品无疑是匈牙利电动车产业升级的"强心剂"。对于渴望转型的匈牙利而言,中资企业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

首当其冲的就是比亚迪。早在去年12月,我们的国产新能源车龙头企业就与匈牙利政府达成协议,宣布将在这片热土上建设其在欧洲的首个整车生产基地。按计划,这座年产能可达10万辆的超级工厂将于2025年投产。对渴望电动车产业的匈牙利而言,比亚迪无疑是给力的"发力机"。

这家拥有行业领先的三电系统技术的中国车企,将为匈牙利汽车产业链提供全方位输血: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一应俱全。比亚迪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必将成为推动匈电动车产业腾飞的强劲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亚迪只是开端。另一家中资车企长城汽车,似乎也看中了这片热土的发展前景。据悉,长城正在与匈牙利当局挑选新工厂选址,有望在不久后确定在当地投资建厂的具体计划。作为国内新能源皮卡领跑者,长城的加入将进一步夯实匈牙利在新能源整车制造方面的实力。

而在动力电池、电机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领域,中国企业也纷纷加快向欧洲市场布局。从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到电机制造商耐世特等,一众国内顶尖配套供应商也在匈牙利布局生产基地,有望与中资车企形成合围之力,共同完善匈牙利本土的新能源车产业链。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入驻,匈牙利将获得不可多得的"利器",从而真正成为新兴的欧洲电动车产业重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与匈牙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密切合作,引发了欧洲其他国家的高度关注,其中法国尤为突出。

作为传统汽车强国,法国对中国崛起的电动车产业虽有芥蒂,但同时也极为重视与之潜在的合作机遇。马克龙总统在中国领导人离境后,连发数篇社媒帖文,言辞中对双方在贸易、投资等层面加强务实合作语气颇为诚挚。

从中不难看出,马克龙及其幕僚已嗅到新能源大潮的来临,意识到法国必须调整以往的战略思路,全面拥抱对华开放合作。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马克龙就开始主张"战略自主",试图摆脱法国长期以来在国际事务上过度依赖美国和北约的局面。而在新能源车产业方面,马克龙也渴望通过与中国的紧密合作,从而摆脱对德国车企的依赖,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

这一次中国领导人的欧洲之行,似乎让马克龙得到了进一步的启示。在中方离法后不久,马克龙就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就职仪式上亮相,此举被普遍解读为法国在欧洲事务上将日益独立自主的信号。

由此可见,法国已意识到了未来新能源车产业格局的转移,中资企业在全球的力量与日俱增。马克龙看到了这一趋势,也因此开始有意拉近与中方的距离,寻求在这一领域加强双边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企业在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投资动作,无疑是让整个欧洲形势发生新的变化的重要一环。

从表面上看,东欧小国对华合作只是为了谋求自身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的需要。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种合作恰恰切中了中欧两大力量携手并进的现实诉求。

不可否认,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受到某些西方国家的影响,欧盟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存在一定疑虑情绪。但现在,随着中资企业在新能源等未来产业的加大布局,欧洲国家对华合作的热情正在重新升腾。

除了匈牙利和法国,就连德国这个传统汽车制造强国,都在暗中酝酿与中国企业的新一轮合作。据知情人士透露,德国大型车企正在积极与中国电池制造商接触,计划由后者提供动力电池从而实现德系电动车的产业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新的合作潮流,折射出一个重要信号:中欧双方都已经认识到,相互利用彼此的优势、加强合作共赢,将是未来的必由之路。

对于中国来说,与欧洲在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加深合作,不仅有利于国内企业开拓欧洲市场、实现海外布局,更可以缓解一些人为设置的技术封锁,提升全球产业链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而对于欧盟来说,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受到一些传统产业的阻力,但从长远来看,拥抱中国无疑才是维护其在未来产业革命中的领先地位之道。否则,一旦被边缘化,被动等待便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望未来,中欧两大力量若能在新兴产业领域攻坚克难、精诚合作,定将擦出新的火花。在能源转型的大潮中,欧洲有望乘势而上,重拾工业强国的荣光;而中国企业则可以借助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布局,赢得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和主导权。

更重要的是,基于互利共赢的理念,中欧两大经济体若能同心同德、携手并进,必将为破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注入新的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的智慧。

信息来源: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在匈牙利感受动力满满的中国新能源汽车
新华社客户端2024-04-03 17:35北京
马克龙:欢迎中国新能源企业来法投资
凤凰卫视2024-05-07 16:55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