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入局造车,恒大和小米为啥差距如此之大?恒大砸了700亿,结果只造出了900辆,可谓是功亏一篑。而小米雷军呢,只花了100亿,就成功造出了热销的小米Su7,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据说年规划产能达到一年15万辆。有句老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层的决策关乎企业生死啊。

刘永灼是许家印的“得力干将”,被许家印任命为恒大汽车老总。结果在他的管理下,恒驰汽车销量惨淡,2023年前11个月才卖出937辆车,平均每月还不到100辆。而且在2021年上海车展上,恒大汽车可以说出了个大丑,恒大推出了9款新车,搞了个大发布会,邀请了一堆媒体,本来想着一鸣惊人。但没想到当场就有人冲上去,趴在恒驰1的车底, 拍下了底盘出奇平整的照片,电池和电机是一个都没见着。大伙儿一看,都觉得许老板这是玩的房产销售那一套,难道这是要卖毛坯车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到2022年7月5日,恒驰5终于正式发布,标价17.5万元。为了让人放心,恒大在天津公证处开了个专账,保证车款专用。发布会后,恒驰5的订单数据前前后后被改了好几回,先是5小时内6万订单,后来改成10小时5万,再后来15天3.7万,最后变成20天3.7万。频繁篡改数据,谁都知道背后有猫腻,但总裁刘永灼还信誓旦旦地说:“恒驰汽车卖得火,那是铁板钉钉的事。”

刘永灼,尽管他管理的项目赔得一塌糊涂,但他自己的口袋却从未亏损。恒大汽车的财报显示,2021年刘永灼年薪高达6800万元,每天收入差不多18万元

大家都知道,汽车行业因研发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对资金的需求极大。单靠砸钱,没有技术沉淀和市场策略,是不可能成功的。从现在来看,恒大造车似乎不追求所谓的技术与创新,这不过是场彻头彻尾的骗局,初衷就是为了给恒大地产输血。本质上是借新能源的热度吸引资金,炒作股价,然后填补地产的财务窟窿。但这计划因财务危机而寿终正寝,许家印急于求成,未及进一步行动便告结束。这场披着新能源外衣的金融戏码戛然而止,许家印的计划宣告失败。而最大的受害者是那些真金白银投入的投资者和业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小米的做法则截然不同。看看小米和恒大的对比,天壤之别啊。小米造车,不只是把钱砸出去,更多的是砸在技术上。雷军在会上透露,小米车的研发投入超百亿,团队强大到3400名工程师,来自国内外的技术专家也有上千名。小米 Su7埋头苦干1003天,才打磨出SU7。自研的V6电机转速能达21000转,连特斯拉都得甘拜下风。

智能驾驶更是高端,三大技术创新,高精地图和各种传感器的完美融合,追求L4级自动驾驶。小米的智能座舱,澎湃OS带来手机与车机的无缝衔接,这才是真正的智能互联。

有趣的是,小米还把手机市场的策略搬到了汽车上。依靠极致的性价比,获得大把粉丝支持。最新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全球月活已经突破6亿,连家用的智能设备都有7亿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恒大,虽然也是砸了不少钱,但主要还是在推广和造势上,技术和产品方面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起小米的精细化运作,恒大更多的是靠吹牛皮和财务操作来吸引眼球,结果自然大相径庭。恒大汽车虽然钱多,但在汽车行业的操作可谓是步履维艰。汽车圈内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恒大汽车的零部件采购是这样的:先付款,后开发。这就让恒大独自一个扛起了汽车供应链上所有的费用,完全是hard模式。这种模式,完全就是把地产行业的经验搬到了汽车领域,结果却是让自己背了一大堆的经济压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剧的反噬。

而小米造车不仅仅是把钱投进去,更重要的是把技术和创新放在前面。小米造车时,供应商们几乎是排队合作,许多都觉得能进小米的供应链是一种荣誉。这样的合作氛围,让小米处在了领导者的位置,不仅指导着众多供应商,还能借助小米强大的营销能力,把小米SU7变成了市场的爆款。供应商们因此受益,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反馈循环,这种互利合作的局面,无疑是小米造车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