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曾智慧

初夏的春城昆明万物葱郁,生机勃发。5月17日上午8时,一辆辆巴士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驶出,车厢里不时传来师生们热烈的讨论声。

“同学们,有谁知道西南联大是什么时候组建的?”

“我知道,1937年!”

“没错,今天我们将共同开启一堂‘行走的的思政课’——前往西南联大旧址,传承联大师生们的家国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在西南联大仿制门下聆听讲解。人民网 曾智慧摄

“细雨大巴课堂”是云南师范大学“‘行走的思政课’——我从西南联大来”精心设计的一部分。通过音频分享、互动问答等教学方式,讲解西南联大的建校历程,增强学生对思政课参与的积极性。

一路上,同学们积极分享感受,40分钟的车程充满了欢声笑语,车辆驶入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内的西南联大旧址,随后300余名师生下车来到松柏掩映的烈士墓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师生在烈士墓前悼念。人民网 曾智慧摄

“这里从左至右依次安葬着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四位烈士。他们的墓前是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的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著名诗人、知名学者闻一多先生的衣冠冢。”讲解员介绍。

现场的师生集体悼念、默哀,并依次献上手中的鲜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烈士献上手中的鲜花。人民网 曾智慧摄

“烈士们的英雄事迹,激励我更加努力学习,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初一学生邓钰洁说。

随后,同学们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分批参观了西南联大原教室、复原茅草顶宿舍、西南联大博物馆等。

“你们猜,当时老师上课最怕的是什么?”站在西南联大原教室前,思政课研学老师字学仁提问。

“下雨。”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答道。大家抬头看着用铁皮作的屋顶,联想起当年下雨时西南联大学子在如敲鼓鸣锣的教室里上课的情景。

“对,下雨时就听不清老师讲课,老师会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静坐听雨。”字学仁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观经过修复的西南联大铁皮屋顶教室。人民网 曾智慧摄

阳光透过教室窗户,洒在整齐摆放的桌椅上,思绪仿佛穿越时光,带领大家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有的学生不禁低头沉思,他们仿佛已经听到不远处传来的炮火声,感受到了战火所带来的紧张和不安。

“他们在如此艰苦和危险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学习,让我很受鼓舞,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不负先辈的期望。”初一学生马雨杹说。

在西南联大博物馆里,同学们边走边听,结合各类实物、档案、历史图片等,探寻教育救国的文化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展示自己的DIY作品。黄丹摄

下午,在思政课研学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集体参与了《我的梦·中国梦》30米长轴绘画创作及文创DIY活动,用双手将西南联大精神物化于作品中,激励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卓越、勇于担当、敢于创新。

“‘行走的思政课’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上课地点、传授知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老师讲授,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提高了思政课内容的吸引力,让学生们在行万里路中追逐青春理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党委书记王英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在西南联大新生国文试卷前驻足。人民网 曾智慧摄

当下,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行走的思政课’——我从西南联大来”是云南师范大学在充分挖掘和利用西南联大宝贵的历史资源,尤其是西南联大旧址这一文物资源基础上,所做出的的创新和尝试。截至目前,该校“行走的思政课”已有12273名中小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成长成才打牢思想基础的同时,也为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