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位于浙江中部的金衢盆地之中,古称婺州,明清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因有“八婺”之称。金华府各县,除浦江属浦阳江流域之外,其他县区均在婺江(金华江)干流或各个支流之上,水陆交通便利、文化交流频繁。金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其乡村遗产更是浙中地域文化的突出体现。东阳卢宅、兰溪诸葛村、武义俞源村等重要乡土建筑和传统村落一直备受关注,也成为金华乡村的“金字招牌”。在这些闪闪发光的“焦点”村落之外,我们不妨把视野拉得更开一些,从复合、活态乡村遗产的视角去理解、欣赏那些“普通”村镇的日常景观。2020年以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和金华市博物馆、金华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武义江和永康江流域的村落调研与遗产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本系列文章向大家分享武、康流域的典型村落个案和相关专题讨论。

清渭街村位于永康市中偏北部,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三面青山围合。东靠龙山,西抱大陇山,北枕象珠尖山,南面向永康盆地开敞。村东有荷溪,村北有三渡溪,村西南有塘里坑溪。前两溪自北而来,汇于龙山脚,称作酥溪。“清渭”得名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春汛来时,荷溪、三渡溪溪水一清一浊,泾渭分明。

清渭正当金温台绍之冲,历为通途要道。其又地处临近山区的小平原,地理位置决定它可以联系周围村子、集合周边物产,成为商贸交易中心。明正德《永康县志》将清渭列入当时的十四市之一[1]。后清渭渐成市街,商街名为“清渭街”,随着街的声名鹊起,“清渭街”便代替“清渭”指称这一片聚落(图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一清渭街村周边环境(王寿励楠增绘,底图:天地图)

清渭街是商贸重地,也是从古至今的政治中心。明清两代,清渭街为升平乡乡址。民国初属升平区清渭乡,后经历多次乡镇合并,清渭街始终是区、乡的驻所。新中国成立后,清渭街属象珠区清溪乡,1992年改乡为镇,至2001年清溪镇合并入象珠镇,清渭街作为乡镇政府驻地的地位未曾改变。

如今可见的清渭街村以老市街为轴线呈狭长形态,东边以三渡溪及其上的上杠桥为界。穿村落的横带溪及其上的中杠桥将清渭街分为上街与下街两个区域。村中以何、李、马、应、吕五大姓氏人口为多,五姓宗族从西向东分据老街两旁,其聚居区各有下何宅、李店、马店、应店、吕店之称,巷道的命名如卢江巷[2]、李店巷、马店巷、应树德巷、吕店巷同样与宗族聚居区域对应(图二)。清渭有三座庙宇安置神仙、供奉香火,两座位于清渭老街上,分别为上街殿和下街殿,坐镇商街头尾,村东横带溪旁亦有一水口小庙,称回龙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二清渭街村落格局(王寿励楠、董妙繁绘制)

五姓入迁与市街形成

青山秀水环绕之中,交通要道之旁,清渭是众多移民群体定居的青睐之地,宋元时期有项、方、陈、楼、汪等姓氏曾居于此地[3],后陆续迁出,至明代已不见踪影。

宋以降,五大姓氏陆续来清渭定居并发展壮大,姓氏构成趋于牢固。依据地方志、各姓族谱及村民访谈所获信息,可推断他们的入迁顺序依次为何、马、应、吕、李。当地有一民谣中唱到:“姓李做生意,姓马种田地,姓何学手艺。姓吕赶勿忌(赶集做生意)”[4],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姓氏迁入后的生计状况。

何姓约在宋宣和年间(1119-1125)从永康朱明迁入,马姓族人则追溯其先祖在元至元年间(1275-1280)自东阳松山马府来到清渭[5]。何、马两姓最初皆遵循传统农业社会课读勤耕的生活,后代中多有进士涌现。

明清时期,伴随清渭市集的发展,清渭先后迎来了应、吕、李三姓的入驻。明洪武十三年(1380)前后,芝英应氏天房下第六世庸字行应毕以“医业设肆于清渭街,遂家焉”[6]。明中期又有同为芝英应氏天房下另一支族人迁入清渭。吕姓迁居清渭的时间尚无确凿证明,但撰于清康熙年间的《清渭易换市基存粮记》中略有数语涉及:“族卜居清渭,至国朝凡四代”及“当康熙之四一年,原契一纸存本族宗祠”[7],根据代际推算吕氏约在明神宗年间(1573-1620)迁居清渭。除民谣中的提及,1949年前后吕姓在清渭上街约28家铺面中占到四分之一(图三),也可知吕氏定居后多从事商业经营。李姓入迁的记载与商贸的关系更为直接,康熙三十一年(1692),李世培由福建入浙江,经金华前来永康经商,择中杠桥头建屋开张,经营南货生意,李姓遂卜居清渭街[8]。这些姓氏的居住区域都称以“店”称,如“吕店”“李店”等,表明人群因经商开店而定居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三 1940年代清渭上街铺面及其归属情况[9](王寿励楠绘制,底图:2023年航拍图)

商业人口的扎根与清渭市街的发展齐头并进。参照永康当地“市”的样态,清渭最先发展起来的应是市基(图一),即在聚落边缘出现的一块空地,逢集设市。现存最早的明正德九年(1514)《永康县志》首次记载清渭为清渭市。受到清渭市集大量客流的吸引,商业人口在此沿路建屋、开张店铺,使得商街渐成规模。明确可知的有明代中医馆应树德堂、清康熙年间李姓经营的福建南货店及咸丰年间开张的应新泰南货店[10]。清道光三年(1823)《永康县志》中改“清渭市”为“清渭街市”[11],确切地表明商街的形成。百年时光里,店屋铺满大路两侧,围绕商街为中心的村落整体业已形成,商街也成为清渭市集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中心。不同于定期开市的市集,商街的店铺每日开门营业,且商户固定、常居于此。村民或于店铺中做工、招揽生意,或于商街上游逛、采买物品,商业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图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四清渭老街上的人们(徐文凯摄,2023年)

商业影响下的宗族聚落

清渭的宗族聚落包括住宅、厅、宗祠等要素,众多住宅之中最早建造的房屋被称为“大院”,大院的规模往往取决于迁入人口数量及当时可使用的土地面积。大院最后一进堂楼的明间堂屋称“大轩间”,是承载宗族仪式的公共空间。厅是独立的单层建筑,往往建于住宅院落中,一般前后都可开敞而使用时一侧关门。厅的建造与族人的地位、财力密切相关[12]。大院、厅和宗祠三者都是连接族众的重要场所。

因市而兴的清渭街,呈现出宗族社会和商业并存的情景。商街的发展、大量人口的入驻、可使用土地的减少,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各姓宗族聚落内部的空间建构。从何、马、吕三姓聚落的空间构成中可见一斑。

浙中地区的大型住宅普遍采用“前厅后堂楼”的建筑形式。厅与堂楼一层的轩间同为一组建筑中的两个部分,两者位于同一轴线上。在清渭,厅和轩间是每个宗族始居大院之中祭祀先祖、举行典礼或商议宗族事务的地方。早期来迁的何姓其大院属于这种普遍情形,何氏“三间厅”与何姓大轩间相对开门,构成大院的中轴线(图五)。办红白事从仪式层面将两个空间联系在一起,红事落轿、白事置棺都在轩间进行,厅则用以摆放宴席、招待宾客[13]。何姓的其他住宅以大院为中心继续向外建造,呈现出聚族而居的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五何姓聚居区的空间构成(王寿励楠绘制,底图:2023年航拍图)

商业的发展限制了土地的使用,可能也影响了族人对宗族仪典的理解。马姓的聚落就不似何姓那样规则(图六),其住宅原集中于大路东侧,后有一房族人在西侧建屋,使得聚落总体形态似是被大路和溪流区隔开来,街西的住宅与祖宅大院(图中大轩间所在位置)联系也就不那么紧密。清渭街商品经济发展使得更多小家庭、小型住宅出现,它们呈现出独立、封闭、紧凑的状态。如清末,马启林、马德崇两叔侄先后建宅,两屋前后相邻。两者之间由一道后墙分开,既无穿行的巷道显示二者的分隔,又无连通的开门将其关系起来,可见清渭用地之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六马姓聚居区的空间构成(王寿励楠绘制,底图:2023年航拍图)

经商为主的吕姓在此沿街开店,住宅建造逻辑是由店屋向街的后方拓展,因而聚落呈现出跨越商街两侧的形态,祖宅大院不再处于聚落的中心位置(图七)。作为宗族公共场所的吕店厅位于邻近商街处,并不在吕家大院建筑组团中。吕店厅也不与大轩间一起承担红白事等仪式活动的举办,而仅用作宗族议事[14]。类似于何家大院内厅与轩间在空间位置和仪式功能层面的关联在吕姓聚落中无可找寻,对商业人口而言,除参与宗族活动外,商街与店铺或许才是其日常生计、生活所依赖的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七吕姓聚居区的空间构成(王寿励楠绘制,底图:2023年航拍图)

马、吕姓聚落中都有不少沿街房屋,多采用前店铺后住宅的空间格局。这种建筑形式无疑是在商业推动下产生的,也应是由经商姓氏创造的,清康熙时建起的李家大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图八)。李氏临街建有三座彼此相连的房屋,共计十一开间之宽,全部用作铺面经营。仅在中间一座面阔三间的店铺之后做天井,建有三间正房、八间厢房,用于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八李家大院测绘图(董妙繁、殷佳妍绘制)

临街而立的各姓宗祠

在多姓混居的村落中,宗祠的存在使得各姓族众得以凝聚。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马姓先行建祠,李姓、何姓随即跟上,吕店、应店祠堂建造时间约在清光绪之后[15]。民国时期清渭街还出现了三座房派祠堂,分属马、吕、何三姓,显示出当时房派内兴旺的人口和丰厚的财力。

宗祠以告慰祖先、连结族人为核心功能,宗祠内祭祀先祖的传统延续至今。如今正月初一至十八,李姓始迁太公与太婆的画像会被挂在李店祠堂后殿(图九),正月初一早晨族人携带香烛、纸钱,集中前来瞻祖祭拜,后能分得麻酥(当地一种以麦粉、红糖制作的半圆形、中空的糕点)(图十),麻酥一般由当年生儿子的人家出资采买,族长分与拜者每人一双,每家的数量会写于红纸上张贴在宗祠内以便分发核对。麻酥象征着人丁兴旺和团圆甜蜜,分麻酥寓意宗族对族人的认可与祝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九春节期间李店祠堂悬挂太公太婆像(徐文凯摄,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十麻酥(徐文凯摄,2023年)

当地居民回忆,太公太婆像原本挂于各姓大院的大轩间,各宗族的一些房派也在祖宅轩间内挂起此房的祖先画像,如清渭吕氏分四房,其中吕开萍公一房的祖屋上街七间头住宅内就在正月里挂像祭祖(图十一)。普通住宅轩间在20世纪50年代前同样为祭祀先祖所用,形式为供奉代际较近的祖先牌位,牌位会随时间推移升级入宗祠中。挂像与瞻祖的行为代表着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对宗族的归属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十一春节期间吕氏上街七间头住宅轩间悬挂太公太婆像(王寿励楠摄,2023年)

清渭街宗祠建设的特别之处在其位置选择(图十二)。宗祠是为宗族实力的彰显,代表宗族的排场,在视觉上给予他人该宗族的第一印象。像马、吕二姓宗祠都位于各自聚落的边缘,且沿街而建、面朝大路,除了能够标识本姓聚落的边界外,还起到向过往人群宣扬宗族、强调地位的作用。如图,李店祠堂不处在李姓的两个建筑组团中,因为李姓拥有的地方有限而不足以在聚居区内建祠。但李店祠堂同样选择临街而立。楼姓曾经在清渭居住,自明中期之后搬往北面荷沅定居[16],原聚落位置也被后来姓氏占据。但其宗祠还是建在清渭街上街段原楼姓聚落附近,始终没有易址直至其20世纪70年代被征收。推想此行为不仅是在祖居地留下纪念,更是为本族在作为乡址和商贸中心的清渭街争得一个位置。以上宗祠的选址反映出这些姓氏对商街的看重,商业发展也使得这些宗族更加外向。相反地,何氏宗祠虽然选址在街边,但其坐南朝北,以侧面山墙朝向商街,相当于面向聚落内部,可见依靠传统生计方式的何姓建祠的主要目的仍是对族内的凝聚,并不意在对外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十二清渭街各宗祠位置(王寿励楠绘制)

20世纪下半叶,清渭街的宗祠建筑历经产权、空间使用的变更,仍然受到商业的影响。50年代,吕店祠堂改为供销社门市部,宗祠短暂转型为集体经济下的商业场所,其他各姓祠堂则作为村中的公有粮站使用。在1980年左右粮站搬迁,祠堂仍属集体财产但交还给各姓使用。此时的清渭街个体商业初兴,马氏就对宗祠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在第一进门殿中隔出左右两间供店铺经营,形成前店后祠的格局,成为真真正正的马店祠堂(图十三)。马姓及其他姓氏族人都曾租用铺面,一度出现宗族与商业活动并存的场景[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十三1980年代马店祠堂平面图(殷佳妍绘制)

政区变化中的庙宇

清渭曾建有三座庙宇,分别是回龙庙、下街殿和上街殿(图二),它们的性质、供奉对象、辐射范围各不相同。清渭所在的行政区划不断变化,庙宇的建设和使用也受到明显影响。

回龙庙

回龙庙位于清渭街村东南部边缘,坐东朝西,背靠横带溪,溪边曾种许多树木,形成一片风水岸为村子拦风水[18]。就回龙庙的地理环境而言,它最初应是清渭街村落的水口庙(图十四)。现庙内墙上张贴 “一方土一方神,本保老爷保全村平安”的字样。庙中塑立主神本保老爷,两边塑财神、五谷神,逢农历初一、十五会有村民前往祭拜。本保老爷即本村落的保护神,由此看来,如今的回龙庙也是村落的本保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十四坐落于横带溪边的回龙庙(赵晓梅摄,2023年)

下街殿

下街殿位于街尾,现已不存。在《清渭马店志》等本村文献及部分村民口中,它在其存在时也曾有“本保殿”之名。下街殿在清光绪四年(1878)由吕、何、马、李、应五姓捐资兴建。殿分前后两进,前殿塑关公像;后殿塑本保老爷、文昌星、药王、土地等[19]。根据村民回忆,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下街区域马、何姓居民在此拜本保,从事中医药馆生意的应姓居民将其当作药王庙进行祭拜[20]。下街殿在60年代被拆毁,殿中神像后搬至村落东南面龙山山麓的原净明寺偏殿内安放(图十五)。2023年4月,在寺院僧人的主持下,神像正式安座,村中信众集中祭拜并焚烧“本保经”,再次为原下街殿的身份正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十五净明寺偏殿中的神像(王寿励楠摄,2023年)

一般村落中仅一座本保庙。两庙皆称本保的矛盾其实来源于不同时期庙宇辐射区域的变化(表一),也与清渭的政区变化相关。推测在清光绪四年(1878)之前,回龙庙具有守水口、保平安的双重功能。下街殿作为本保殿建立起来后,开始与作为水口庙的回龙庙各司其职。民国二十三年(1934)推行保甲制,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21]。清渭街此时以中杠桥为界,分水北保和水南保两保。原本辐射全村的两座庙宇,在供奉活动中转变为两个区域的本保庙,上街的吕、应姓前往回龙庙,下街的马、何姓则到下街殿祭拜[22]。下街殿遭难后,留存下来的回龙庙再次承担起全村本保的职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表一历史各时期的清渭庙宇情况

上街殿

清渭街上的另一座庙宇为乡主殿,位于上街街头。明清时期,乡是县以下最高的区划层级。乡主殿是乡域内的信仰中心,一般就设在乡址所在地,但乡主殿并非官方性质的庙宇,更多是士绅等民间力量推动建设的。殿内尊奉的主神被视为一乡之主,为境内百姓所共同崇祀,拥有统管乡境的神力。明清时,清渭就是永康县升平乡的乡址所在。上街殿在民国三年(1914)沿袭旧制、改乡为区后方建立起来。根据《清渭马店志》中:“民国三年由象珠王焕阳为首,另选址清渭上街北端,新建升平乡乡主殿。”上街殿的选址建造应由象珠王氏主导,而非清渭人士,可见它是全乡的庙宇,而非清渭街的庙宇。

上街殿面阔三间,有前后二殿,中间为一天井,两侧为厢房。殿内塑乡主乌伤侯赵炳,以及如来、观音、“百子堂”、“十兄弟”等佛像。作为升平乡乡主殿,上街殿辐射永康县13、14、15、16四都,共10图、108个村庄[23]。正月灯节期间,清渭街本村及附近杏里、官川、寺口、派溪等村在迎龙灯仪式中都会携龙头来到上街殿朝拜。

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宗族村落,清渭街是一片多姓共处、人气汇聚的开放之地。从宋元时的人口流动、姓氏更替,到明清时商业人口来此建屋开店、繁荣生业。清渭街的多姓宗族发展与商贸活动交织并行。在聚落空间营建中,无论是厅与轩间的错落关系、前店后宅的房屋形制或沿街朝路的宗祠选址,都充满商业因素的考量。而村中本保庙与乡主殿的建设与使用则是清渭街对政区划分的响应和自身地位的宣示,也使其始终处在与周边村落的互动之中。作为兼具商业和政治地位的典型村落,清渭街展现出了开放、外向的鲜明特点。

(参与清渭街村落调研的还有董妙繁、殷佳妍和徐文凯同学,特此感谢!)

注释

[1] (明)胡楷、陈泗等:《正德永康县志》(民国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抄本)卷1,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139》,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第28-29页。

[2] 清渭何姓来源于卢江郡何氏。

[3] 1998年版《清渭马店志》,第28页。

[4] 楼明统整理《打油诗》,清溪乡志编辑委员会:《清溪乡志》,金华:红旗彩印厂,1990年,第149页。

[5] 1998年版《清渭马店志》,第18页。

[6] 《崇种公传》,1998年版《清渭应氏宗谱》,第58页。

[7] 《清渭易换市基存粮记》,民国二十年(1931)版《太平吕氏宗乘》卷48。

[8] 1997年版《清渭李氏宗谱》,第1页。

[9] 2023年2月10日于清渭老街访谈应广R、应业B(清渭街村村民)。

[10] 同上。

[11] (清)廖重机、应曙霞等:《道光永康县志》(清道光十七年刻本)卷2,《中国地方志集成补编 浙江府县志辑 3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21年,第354页。

[12] 2023年2月7日于清渭街综合楼访谈马德Y(清渭街村村民)。

[13] 2023年2月8日于清渭街村下何宅访谈何长L(清渭街村村民)。

[14] 2023年2月9日于清渭街八方文具店访谈吕B(清渭街村支书)。

[15] 光绪县志有清渭马、何、楼宗祠,未见吕或应氏宗祠。参见:(清)李汝为、潘树棠等:《光绪永康县志》( 清光绪十八年刻本 )卷2,《中国地方志集成 浙江府县志辑 47》,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第489页。

[16] 清溪乡志编辑委员会编:《清溪乡志》,金华:红旗彩印厂,1990年,第38页。

[17] 2023年2月8日于清渭街马店祠堂访谈马振X(清渭街马氏宗祠管理员)。

[18] 2023年2月10日于清渭街应灿Q中医诊所访谈应灿Q(清渭街村村民)。

[19] 1998年版《清渭马店志》,第41页。

[20] 同[18]。

[21] 永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永康县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页。

[22] 2023年2月7日于清渭街综合楼访谈马德Y(清渭街村村民)。

[23] 1998年版《清渭马店志》,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