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中国视听大数据(CVB)集均收视率史冠的创造者是哪部剧?

把一个人性层次丰富、灰度和弧光兼具的男主人公送入中国电视剧经典人物长廊的是哪部剧?

实现了“用影像记录时代”的硬核现实主义的是哪部剧?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指向了同一部剧: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和爱奇艺落幕不久的《城中之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16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城中之城》研讨会在京举办。

广电部门、播出平台和主创团队分享了《城中之城》的播出情况和创作历程,与会专家从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塑造、视听美学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作了总结发言。

听得出来,主创们用心、用情、用功地创作了这部剧,与会专家们对作品也是真心喜爱。现场金句迭出,笑声阵阵。

以下,我们分七个部分来呈现研讨会的精华内容。

金融题材的稀缺、重大、艰难

《城中之城》自4月9日播出以来,收视和口碑高走。据CVB统计,其单集最高收视率达到3.754%,平均收视率3.167%,创下了CVB改版以来统计的集均历史最高。

爱奇艺站内热度最高达9695,获得总榜热度榜第一,飙升榜第一,热搜榜第一。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罗毅认为,《城中之城》是近年来较为稀缺的金融题材电视剧。该剧将两代金融从业者的职业选择和命运起伏与中国金融业的转型发展相结合,通过影视语言,印证了“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这一重大论断,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说,上海局为该项目提供了从立项到拍摄到播出的全流程服务保障。沪产电视剧的品牌连续打响,三点经验可供参考:

第一,上海丰厚的城市文脉是影视创作的主旋律。第二,上海火热的现实生活是影视创新的源泉动力。第三,上海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影视创制的根本保障。

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召集人夏晓辉,从三方面谈了对《城中之城》的感受。

首先,《城中之城》的高收视、高热度、高话题度、高赞誉,又一次验证了主流价值和主流市场的新型电视剧模式的作用。

“《城中之城》接力《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山海情》《大决战》《人世间》等头部作品,成为又一经典范例:既发扬了主旋律电视剧的优良传统,弘扬国家意识形态,反映社会前进方向;又在主题开掘、艺术表达和工业化能力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满足了商业市场对精品爆款的强烈需求,从而达到了全新的艺术价值和破圈层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总台“严选”变总台“严产”。2017-2019年,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实质性突破。以文艺作品反映这一重大现实,体现国家战略发展意图,总台责无旁贷,舍我其谁。

最后,总台播出的《繁花》《追风者》《城中之城》组成“金融三部曲”。金融题材本身的新鲜感、现实性和话题度,让这些剧与观众心理和情绪价值高度契合。“金融三部曲”在时间轴上,串联起金融发展的过去和现在,探寻了历史本真与时代肌理。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蓓表示,这个项目四年前拿到手,觉得会非常艰难。播出后网台双爆,口碑良好。

原因是《城中之城》敢于创新,尝试了过去不太敢涉及的题材领域,敢于向真现象、真问题寻求答案,敢于给观众呈现严峻的可能性,不断地提高观众整体的审美水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说,《城中之城》让观众看到了自己在职场中的身影,也让观众看到了一场人性大战。剧中银行高管,他们看似成功人士,也会面临家庭困境,心灵拷问。这些自我较量的表达最让打工人共情。

硬核现实主义的“难”和“好”

上海兴格传媒董事长、《城中之城》出品人杨文红,向大家分享了创作《城中之城》的思考:

一、用影像记录时代,才能对得起身处风云时代中的我们。

二、文学性是《城中之城》的底色和内在力量。小说很真实,也具有温情和悲悯的文学力量。电视剧创作继承发扬了小说中的文学性,并向前推进一步,令剧中所有的人物角色均具有复杂的光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辉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使全剧具备了人文厚度。这个复杂的角色超越了一般行业剧的范畴。不仅指出了金融行业的道德困境和伦理挑战,还探讨了中年精英在职场上面临权力和信仰、财富和操守、情感和责任的复杂关系。

三、“短兵相接”的现实主义是《城中之城》的锋芒。最初有两条路径供我们选择,一是偏重生活剧的现实主义,一是风格硬朗冷峻的硬核现实主义。最终我们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金融改革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攻坚战,金融健全和发展是一件艰难的事。我们最终把人物落在了金融监管从模糊到明晰、从宽到严这一变化的时间段,力求在真实的环境中拷问人物,让人物有真环境、真反应、真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创作需要靠前半步。《城中之城》有观剧门槛,但和之前爆款多为25岁以下的女性观众为主的情况不同,吸引了大量平时没有时间看剧和不看国产剧的观众进场,这给了我们今后创作很大信心。

创作不应顺从,还是应该想尽办法突破一点,做那些难一点的事情,最终所有的难都会变成它的“好”。

《城中之城》筹备四年,五个月完成拍摄,过程中难是美的,我们是幸运的。

导演的创作方向和编剧的破局思路

《城中之城》导演滕华涛讲述了创作思路的转变过程。

“我最初认为这个项目还挺简单,这是一个金融高管的故事。但上手后发现创作困难很多,我们要突破行业壁垒,向观众呈现谁都能看得进去的故事。这是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说,金融改革就是把服务对象转变成为人民服务,为实体制造业服务。改革之前发生了什么?改革之后发生了什么?弄清了上述问题,才最终确定创作方向。

“我们有意引导观众关注,人如何去做选择和面对诱惑?如果你是他,你会做什么?”

《城中之城》编剧吴楠表示,《城中之城》的创作过程很纯粹,能够在这么优秀的文学基础上作影视改编,感到非常幸运。小说提供了好的角度和内容深度,并提供了“赵辉”的人物基础。但从文学作品怎么变成电视剧叙事,是作为编剧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体会到的是,文学好比是个种子,长出了小说的大树,我需要将小说重新变回文学的种子,长出电视剧的大树,这样我才能获得创作的自由。

最终,我们按照电视剧的创作规律,对小说的人物进行了增删调整,通过新加的田晓慧、沈婧等人物,打开了新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找到了破局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护航之旅和演绎之道

《城中之城》财经顾问夏心愉分享了金融专业方面的护航之旅。

道的层面,“金融振兴”到底是什么?全剧在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法的层面,怎么走这条路?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银行是一个分配器,把好的资源滴灌到需要的地方。人间正道,不是非黑即白。

术的层面,是金融人士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在执行层面能否变通,让钱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

她感慨地说,“很多金融行业的朋友看了《城中之城》后,对剧中的人物产生了代入和感情,在电视剧里照见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中之城》里赵辉的扮演者于和伟表示,“不管什么题材,什么故事,影视作品回归简单就是:人物,人物,人物。我爱这种有灰度的人物,我觉得他具有现实主义的价值。”

他说,任何故事都有门槛,影视剧要在观众不熟悉的故事和情境中,给观众提供熟悉的情感。

“此外,故事需要有分寸感,既要融合现代观众的理解和共性,与之对话沟通,同时我们也要注入自己的独特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见仁的扮演者冯嘉怡说,“我对苏见仁这个角色的理解,人是圈内人,心是圈外人。他是副行长,是赵辉多年的老朋友,是追求爱情的中年老孔雀,同时也是儿子,是父亲。人不着调,但真性情,在表演中,我要求自己将这些特质灌入到DNA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人变坏”的故事打动老专家

主创人员分享完毕,专家学者开始输出。

中广联副会长李京盛认为,《城中之城》最可贵的地方是它的价值立意。它让我们认识到了文艺作品,在歌颂真善美和鞭挞假恶丑的两极对立之间,还存在非常丰富而广大的空间。

没有过程的人物转变,没有过程的故事永远都是苍白的。而这部剧用足够多的铺垫和细致的剖析,揭示了赵辉让人惋惜,又注定悲剧的命运。

他说,《城中之城》不按照观众的期待写人物的结局,这在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探索中,又进了一步。探讨了人应该追求的尊严和价值,远远超出了一部金融剧能带来的人生启示和哲理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城中之城》是一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兼具的作品。它充分表达出了现实主义的深度、力度和广度,是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立像、作传的精品。

他说,真正的现实主义就是要直面人生,揭示矛盾,也要开拓未来,给人希望。《城中之城》中的赵辉,具有哲学的理论依据,符合黑格尔美学中理念与感性的统一原则。“他让我们反思,人的一生该怎么样度过,怎样去约束自己,怎样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城中之城》是一部有现实主义的锐度和力量的作品。《城中之城》突破了题材的舒适区;突破了人物的安全区;突破了主题上的简单化表达。

剧中集中探讨的命题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好人,他会变坏。这非常有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怎么样让正面人物更具有力度和厚度,怎么样表现正面人物的成长过程和复杂斗争,让正面人物立得住,站得稳。这可以作为今后创作的新课题来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文艺评论家郦国义说,在赵辉和苗彻这两个人物身上,可以看到灵魂的挣扎,以及知识分子的人格。

“苗彻身上,有原则,有情怀,有对人才的厚爱。陶无忌身上,体现了当下现实主义的温暖阳光,寄托了我们对金融业的希望。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坚守值得反复回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思气质引中年评论人共鸣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认为,一个好人最终选择犯罪,一方面是他个人的道德失范,一方面也引导我们进行反思。

《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探讨了个人道德之长如何弥补组织技术之短。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们也要面临类似的情况和境遇。《城中之城》带有强烈的反思气质,非常难得。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频办主任吕帆认为,《城中之城》有新的表达和新的策略。

第一,一般电视剧是让人遇到事,而这部剧是让事来挑战人,一切围绕人展开。第二,从好人好事、个体英雄主义书写,转变为对环境生态和情感代入的书写。第三,《城中之城》具有很浓厚对社会精英的拷问意味,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昱宁分析了《城中之城》叙事的独特之处:电视剧铺垫很有耐心,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人物群像戏非常精彩,层次分明。演员在人物高光时刻的演绎举重若轻,非常动人。

她对剧中情节如数家珍,细节桥段信手拈来,引得赵辉的扮演者于和伟频频颔首。

剧评人李星文说,赵辉这个人物形象,在过去电视剧中盛产的“狼性”男人和当下剧集中盛产的“窝囊废”男人两种流行体质之间,找到了更加符合人之常情和粘稠常态的定位,十足新鲜。在欣赏这个人物的审美价值之余,它也促使我们反思现实中的酱缸文化和养廉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作者的雄心、耐心和真心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听了主创和专家的发言后作总结。

他说,优秀作品创作的规律,一是创作者有雄心。原创作品跟进时代的脚步和发展的脉搏,这部剧敢于涉足高冷的金融题材,是雄心。第二,创作者有耐心,不能着急,要慢慢去磨。第三,创作者有真心,要尊重生活真实,并有艺术化的提炼和升华,给广大观众艺术的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持研讨会的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最后表示,影视行业现在还比较困难,这部剧让我们看到了对人性的深析,对灰度的描写,它的大放异彩对整个行业的鼓舞是不可限量的。

结语

《城中之城》在结束了总台央视的首播后,已经转战东方卫视进行二轮播出。研讨会的举办对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社会价值进行了把脉,为今后同类剧目的创作提供了镜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部历时四年创作的40集电视剧,是不可能在三个半小时之内把全部枝节说清说透的。但这部剧所践行的硬核现实主义创作思路,见招拆招、化难为好的创作实绩,以复杂人物为锚点的创作皈依,已经创造了解放创作思想的经典案例,也应该成为当代题材书写的基本遵循。

【文/张红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