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有志之士看清了清王朝的腐败,为挽救民族危机,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登上了历史舞台。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政党。在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之士领导下,革命党人以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为目标,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欲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花岗起义。4月27日下午,黄兴领导130余名革命党人组成敢死队,直闯广州督署,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由于敌人人数众多,起义失败。

130余名革命党人死的死,伤的伤,牺牲的烈士可查者就有86人,潘达微搜寻了方声洞、林觉民等72名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广州红花岗。之后,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武装起义,因此被后人称为黄花岗起义。

后来,林觉民的儿子林仲新为了躲避战争,四处逃亡。他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强盗,强盗一把抢走了他身上的包袱,林仲新急得大哭,他喊道:“壮士,这里面有我父亲林觉民烈士的遗书,还请您手下留情,高抬贵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林觉民

强盗听说过黄花岗起义的事情,他半信半疑地在包裹中找到了一封信,果然是林觉民的绝笔信,他看后感动得痛哭流泪。正所谓盗亦有道,那名强盗对林觉民舍生取义的壮举十分敬佩,立马将包袱还给了林仲新,还坚持护送林仲新,将他送往安全地带。

由此可见,林觉民的故事感人肺腑。之前热播过电影《辛亥革命》,人气偶像扮演风度翩翩的林觉民。他的《与妻书》成为千古绝唱,在壮烈的革命中增添了几分绕指柔情。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黄花岗72名烈士之一林觉民。

1887年,清光绪13年,林觉民出生于福建省闽县(今福州),因为叔父膝下无子,经长辈商议后,将他过继给叔父。林觉民的嗣父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廪生,以诗文闻名;嗣母善良和蔼,非常仁爱亲和,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

林觉民自幼聪慧好学,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嗣父对他非常喜爱,常常亲自教导他读书认字。嗣父教他的仍然是封建社会应考的知识,林觉民理解能力超强,觉得八股文内容枯燥无味。但是嗣父在教育方面非常严格,林觉民不得不听从,于是打下了很好的国文基础。

嗣母性情柔和,她给林觉民的关爱,不亚于亲生父母,将全部的母爱都给了林觉民。最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林觉民,使他有一颗仁爱之心,见不得别人受苦受难。

在林觉民13岁的时候,嗣父对他寄予厚望,要他应考童生。父命难违,林觉民不情愿地参加了考试。考试那天,林觉民见到主考官,只见主考官挺着肥大的肚子,目空一切,而台下的考生,一个个都非常惶恐。

林觉民早就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不满,一股积压已久的怒气爆发。他在试卷上大笔一挥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一张试卷上只有这七个大字,最后愤然退出考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嗣父知道儿子的行为顿时怒气冲天,本想好好教育一下林觉民。但是细细一想,此时社会上有一大批能人异士正声讨科举制度。儿子做这事并不是无理之举,想到自己对八股文也早有厌倦。儿子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地,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嗣父便没有发作,反而顺了林觉民的心意,允许他投考全闽大学堂(后改称全闽高等学堂),这是当时福建比较著名的一所进步学校。

林觉民得知后欣喜若狂,用心准备入学考试,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录取。全闽大学堂实质上是戊戌维新的产物,里面的教育是来自西方的西学说。曾经饱受封建文化禁锢的少年来到这里后,耳目一新。学校所提倡的自由平等等理念,让他们为之振奋。

林觉民在同学当中年龄较小,但是他对于自由平等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不想做状元郎和万户侯,只想当一只自由的小鸟拆掉绑在翅膀上的封建束缚,翱翔在自由平等的蓝天中,从那时候起,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号:抖飞。

林觉民多才多艺,在全闽大学堂如鱼得水,才尽所用。他生性开朗,文采出众,出口成章。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与他相处,常常和他一起坐在榕树下高谈阔论,谈论着民族前途,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特点。

林觉民疾恶如仇,迫切希望改变封建社会的现状。全闽大学堂的学生们为了争取平等权,举行过游行,林觉民总是被推荐为领导者。

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为了传播西方学说,改良社会风气,在福州北城合力创办一所私立学校。同时创设了月报所,这个地方是进步青年学习新思想的港湾,发表了《汉书》《苏报》《天讨》等进步书刊,启迪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进步书刊《天讨》

林觉民和同学们在讨论局势时,他常常强调:“中国非革命不能自强。”一天晚上,林觉民写一篇文章,叫做《挽救垂亡之中国》,欲在爱国社发表。林觉民深夜伏案撰稿,写到沉痛之处,他拍案而起,掩面而泣。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说道:“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林觉民在学生中威望颇高,也深受学堂教师们的喜爱。嗣父听闻林觉民在学堂的近况,深感他的做法有些激进,不免有些担忧。他向校方提出:“不要对林觉民过于纵容,否则他可能会惹祸上身。”校方却劝道:“您的儿子非池中之物,我们不应该约束。假以时日,他定然有一番作为。”

1905年,林觉民满18岁,按照旧时代的习俗,可以婚配。在封建时期,婚姻向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为其张罗婚事,迎娶了14岁的陈意映。林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陈家在当地也是名门,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

林觉民可是接受过自由民主的西方思想,他会接受这门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吗?清末时局动荡,国家与个人前途未知,正处于一片大雾中,看不清前方的道路。有志之士救国的新思潮,也只是一群人在另寻蹊径的探索。

凡事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包办婚姻虽然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陋习,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也不能说这样的婚姻一定是不幸福的,林觉民与陈意映结婚后,日子幸福美满。

林觉民出生的时候,父母包办婚姻,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很小的时候就有心理准备,后来接触到西方思想,在得知父母给自己置办婚姻后有所不满,但是并不强烈。林觉民那时候与陈意映素未谋面,而他们就要结为人生的伴侣。林觉民在揭开新娘盖头的时候,心中难免有些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林觉民与陈意映

陈意映从小生活在一个富庶的家庭中,长辈们把她教得知书达理。长大后也成为了大家闺秀,她不仅长相秀美,性格温柔可人,还是个非常通情达理的女子。

林觉民在掀开新娘盖头的一刹那,夫妻初见面时四目相对,二人一见钟情。林觉民与陈意映目光停滞许久,沉浸在怦然心动的爱意中。

婚后两人十分恩爱,陈意映与林觉民性情相投。陈意映秀外慧中,把家里上下照顾得十分周到。林觉民常常对陈意映说西方的新思想,陈意映听后,对他非常崇拜,放开了束缚双足的裹脚布。

林觉民在家中办起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女校,陈意映十分支持,积极动员起来,联合家中的堂嫂,弟媳,堂妹的女性亲属入学。林觉民担任校长,教他们西方文化知识,介绍世界局势,抨击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学生们听后,纷纷放开了小脚。

林觉民知道,要想救国,开民智和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杯水车薪。要想解决根本问题,教育与革命必须联合,方可动摇封建主义的根本。清末混乱,林觉民的先进行为将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他常常在街头演讲,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

其实按照林觉民的条件来看,他大可不必加入这场危险的活动中,他家族殷实,婚姻幸福,他完全可以安逸地过完这一生。但林觉民心怀大义,立志将束缚在封建主义的人民拯救出来。列强张狂,倘若中国不做出改变,迟早会被虎狼瓜分。

1907年,嗣父见儿子的事业蒸蒸日上,既替他高兴,同时也无比担忧。此时,清朝官员正大肆捕杀革命党人,林觉民在宣传进步思想时高谈阔论,丝毫不加以收敛,恐怕会惹来杀身之祸。嗣父决定送林觉民去日本学习,避一下风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林觉民与陈意映的房间

林觉民非常乐意去日本留学,他正好也想开阔一下眼界。林觉民在国内唯一不舍的就是妻子陈意映,二人自从结婚后如胶似漆,感情十分甜蜜。只可惜,留学生不能携带家属,日本也不招收女学生。

人未远,泪已落。临别之际,陈意映含情脉脉,泪眼模糊,说道:“你要好好照顾自己,我会在家里等你回来,就算是为了我也一定要平安回来。”

嗣父送林觉民去日本的目的是让他远离祸端,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反而加速了林觉民投身革命的进程。孙中山、黄兴等大批主张革命救国的爱国人士聚集在日本,林觉民去日本无疑是蜜蜂找着了花朵。

林觉民在日本第一年专攻日语,日语过关后,看书无障碍,能够与日本同学老师正常交流。第二年转攻哲学兼英语和德语。他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发表了大量的救国书籍,比如《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

林觉民在日本学习期间翻译了两本著作《莫那国犯人》和《六国宪法论》。他在留学的日子里,常常组织志同道合的留学生进行演讲。他以同盟会代表的身份游走在日本各地,将在日本的留学生团结起来,积极宣传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

林觉民常常登台,在人群中振臂高呼,台下掌声一片。他的演讲慷慨激昂,句句诛心,凡爱国者听后无不为国悲愤,毅然加入同盟会。林觉民为同盟会的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同盟会内部弥漫着一种灰心丧气的情绪。孙中山站了起来,说道:“革命任重而道远,愈不可为,愈为之!”同年11月,孙中山召集黄兴等同盟会主要干部商议,决定向华侨募捐。以革命救国的旗号购置武器,组建武装部队,从同盟会中挑选几百名革命党人组建敢死队,在广州重新武装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孙中山

黄兴把消息秘密地传给了中国同盟会机关。1911年初春,同盟会福建负责人林文在病中收到了黄兴的信件,称道:“有大事可为。”成员们听后十分振奋。林文比林觉民年长一些,孙中山对他十分看重。林文与林觉民,林尹民(觉民堂弟)是福建同乡。

林文立即召开同盟会支部会议,对这次广州起义开始策划战略。此次会议决定,他亲自去香港筹备起义物资。林觉民擅长演讲,共情力强,则会到福建策动响应。林文和林觉民到达香港跑马地统筹部机关时,黄兴欣喜若狂,说道:“天助我也,运筹帷幄,何可一日无君。”

林觉民领命后回到福州策划招募敢死队并组织义士去往广州。自林觉民去日本留学后,这是他第一次回家,家人都非常好奇他为什么会回来。他只好说道:“学校樱花盛开,放了假,他和同学们一起相伴旅游,顺道回家看看。”

林觉民约见了同盟会成员冯超骧(xiāng),刘元栋等人。当时冯超骧的父亲病痛缠身,他毅然含泪挥别道:“吾爱父之心百倍于常人,自古忠义两全难顾,此时当舍私从公。”在病榻上的冯父,十分理解他,劝导儿子说道:“我儿心怀大义,为国尽力,勿以父为念。”

林觉民在福州待的这几天内,日夜在外奔忙,很晚才回到家中,还总是一脸疲惫,有时甚至通宵未归。嗣父察觉其异样,但又猜不出是何事。

林觉民深知,此次起义生死难料。他看着爱妻几次想要告其真相,她已经怀有八个月的身孕。在很早之前,他们结婚一个月时,林觉民为了革命四处奔波,留书一封便离家出走。

爱子心切的嗣父寻遍厦门所有旅店,林觉民知道后,于心不忍,回到了家中。新婚妻子陈意映虽不知丈夫在筹划何事,但她深情地说道:“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林觉民与陈意映纪念铜像

林觉民始终没有告诉妻子,他常常一人独自饮酒,心中凄苦怅然。陈意映感受到丈夫心中的压抑,她早就知道丈夫正在做什么,还经常帮丈夫打掩护。

1911年4月17日,林觉民成功招募了第一批敢死队共20余人,他带领他们远赴广州。对于这次起义,林觉民曾经说道:“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生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特地强调:“武装革命是救国的手段之一,革命人必须切断一切牵挂,包括家人和情爱。”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点半,敢死队120多人,他们手缠白巾,以吹海螺为号,直捣清政府督署。在黄兴的带领下进行起义,革命军气势汹汹,不畏生死,冲向督署。革命军人手执枪械炸弹,枪弹齐发,督署卫兵负隅抵抗。革命军势如破竹,杀了进去,火烧督署衙门。

革命军冲杀了出来,却碰上了水师提督李准的军队。林文以为,李准内部有己方的同志,以防出现差错便高喊道:“不用打!不用打!我等皆为汉人,当同心协力恢复汉疆……”

话还没说完,就被敌人一枪毙命。革命党军先后遭到伏击,黄兴带众突围,作战期间,右手中指和食指被打断,随后立即换左手,执枪向敌人射击。

革命党军喻培伦眼看全军覆没,在胸前挂满炸弹,左手拿炮筒,右手执手枪,火力还击敌人。半夜,敢死队寡不敌众,喻培伦躲进米店防御,与敌人交火。敌人人数众多,包围了整个米店,喻培伦在突围中遇害。

起义军温带雄,为了部下方便入城,没有缠白巾。起义军方声洞见温带雄没有记号开枪射击,温带雄当场倒下。清军追捕过来,方声洞也牺牲了。经过一夜作战,只剩下黄兴一人,他躲进了一家小店,改装后顺利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黄兴

在激烈的巷战中,林觉民被一颗流弹击中腰部,伤势严重,鲜血浸透了衣衫,最后力尽被俘。林觉民再醒来,已在清政府的牢中,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亲自过来审讯。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广东官员就用英语对他进行盘问。

林觉民不卑不亢,态度从容,用英语一一回答对他的审问。审问过半,林觉民随地而坐,就世界形势和革命道理侃侃而谈。他反而奉劝在座的清朝官吏,早日除暴政,紧跟世界各国的步伐,建立共和政体。

李准从林觉民的谈吐中深觉此人是个人才,他命左右,打开他的镣铐,坐下来听林觉民讲话。林觉民吐字如珠,李准从未打断。林觉民身受重伤,说了许久难以开口讲话,向李准讨要纸墨。不一会儿,林觉民就写满了纸张,他情绪激动,身体的不适令他以手捶胸,想要呕吐。李准见此情景,亲自端上痰盂到林觉民面前,林觉民起身道谢。

有人见林觉民浑身是伤,却面不改色,不卑不亢,他感叹道:“怪哉,此人面貌如玉,却肝肠如铁,真乃奇男子。”张鸣岐知道后,担忧道:“这样的人才如果放了,无疑是为虎添翼,放不得。”他在纸上写下林觉民被判处死刑。

林觉民行刑前三天水米未进,妻子陈意映的娇容在脑海频频闪现。实行死刑时,林觉民面无惧色,大声吼道:“大清索我命,我诛大清心!”林觉民光荣地牺牲了,年仅24岁。

林觉民的岳父陈元凯在广州供职,他得知女婿牺牲后猜想,女儿肯定会受到影响。于是令人去报信,让林家赶快避难。林父顾不上伤心,一家七口人以最快的速度卖掉了房产。买下宅子的人,正是谢婉莹的爷爷。

谢婉莹就是我们中国有名的女作家冰心,她住进林宅的时候是11岁。林家搬进了福州光禄坊早题巷一处比较静谧的院落,全家人惊魂未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谢婉莹

几天后,林家人看到庭院里凭空多了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林觉民提前写好的两封遗书,一封是写给嗣父的《禀父书》。林觉民在信中写道:“不孝儿林觉民向父叩首,儿死矣,未尽孝,心中有愧,儿为天下人谋永福,投身革命,有愧于父亲,还请原谅。”

另一封遗书是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在信中,林觉民对妻子的爱意游览于纸上,字里行间满是不舍,痛苦,他在信中写道:“吾与汝并肩携手,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往后天人两隔,望自珍重。”

陈意映悲痛至多次昏厥,她泪流满面,想随丈夫林觉民而去,但因怀中的孩子没有自杀。一个月后,陈意映悲伤过度早产,生下了林觉民唯一的孩子林仲新。两年后,陈意映抑郁而终,追随林觉民的脚步,去往了天堂,年仅22岁。

林仲新和祖父相依为命,中华大地陷入了战火之中。林仲新也频频搬家,他始终随身携带父亲的遗书。在林仲新看来,那封遗书是父亲投身于伟大事业的证明,也是父亲与母亲爱情的纪念。

一次,林仲新在逃亡的路上,一群凶神恶煞的强盗突然出现,抢走了他的包裹。

如果里面只有钱财林仲新早就放任而去,但里面还存放着父亲的遗书,他急得大哭,喊道:“壮士,钱财,您尽管拿走,只是里面有我父亲林觉民遗书,他是黄花岗起义的烈士,还请高抬贵手,将我父亲的遗书还我。”

强盗们面面相觑,不可置信,半信半疑地翻着包裹,果然有一封信,他们看到林觉民的署名,打开信一看,第一句是:“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强盗看完绝笔信后,感动得泪涕横流,跪地痛哭,表达对林觉民烈士的敬佩,恭恭敬敬地归还了所有财物,诚恳地向林仲新道歉,强盗说:“这一带不太平,你是烈士的后裔,我们要送你到安全地带才能安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与妻书》原稿

林觉民留下来的资料甚少,我们见不到当年英烈为了国家舍生取义的样子,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有黄花岗72烈士墓园中的壁墙。相信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在另一个地方携手回到了他们的花前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