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龙宿郊民图轴》,五代,绢本设色,160cm×156cm,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源(?- 约962年),源一作元,五代南唐画家,字叔达,钟陵(今南昌人)。中主时任后苑(即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精善山水,董其昌画分“南北”二宗,称南宗自王维始,变大小李将军勾斫为渲染,董源直承王维,成为南派山水的一大宗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代宋初,山水画坛上,南方的莲源以“平淡天真“的笔致,绘江南山水“淡墨轻岚”的湿润气氛和幽美平远的山野风光,迥异于奇峭高峻的荆、关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宿郊民图》画中山蜂起伏,峰峦圆浑,画山以水墨为底,用长披麻皴表现山体土质,复染重绛,部分山巅罩小青绿、点苔多鼠足、米点相间,丛树蓊茂,点叶法夹叶法俱用,远处点叶杂树被简化为横点小树,董其昌所谓“北苑画杂树只露根、而以点叶高下肥瘦形其成形“,观此足可印证。画中水面空阔,山麓下有人家树悬一灯,近者溪列二长艇,上插彩旗招展,数十人白衣联臂,自岸上列立,满二舟、如歌似舞。船头岸上另有合臂捶鼓者,备极欢腾。路上游人聚观。全图人物衣着红白不一,设重彩,风格富丽,工整精巧,格调疏朗,有着太平和畅、安泰静谧的气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源山水的真正成就,在于其水墨山水的奇创之功,突出表现在他对笔墨线条、皴法的探索和山林树石的结构布置。尤其用麻皮皴和一种点子皴,不同于荆、关北方山水所用头重尾轻、形如钉头的小斧劈皴。董公皴法是由观金陵一带地质形态石骨少而土肉多、气候温润、草木繁多、山蕴云气、坡露小石、麓多矾头、平洲浅渚的真实地貌而得之,是所谓江南真山真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宿郊民图》用笔骛持着意,画中长坡麻皴的广泛运用,主峰多挟“矾头”,树叶横点等技法,却表露着董派山水的一贯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