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个省份陆续公布了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涉及到综合执法改革的内容。这项改革对于很多事业编执法人员来说很受关注,因为关系到他们未来身份转换的问题。

实事求是的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普通事业编执法人员想要通过综合执法改革实现身份的转变,可能性非常小。

目前,事业单位执法人员的身份在不同地方有很大差异,有的是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有的是参公,有的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对于是纯事业执法人员而言,想要成为公务员或参公人员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单位集体参公,自身通过过渡考试成为参公人员;二是通过改革,改为行政执法类公务员。

然而,在上级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数量的前提下,普通事业单位执法队伍直接转为参公单位的难度非常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从人员编制和安置政策来看,在动机构不动人员身份成为事业单位改革主流政策的前提下,事业编执法人员想要成为公务员也是难上加难。

按照之前事业单位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的惯例,很多地方对人员安置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即使新合并的单位后续真的实现参公,原单位的人员也继续保持原有身份不变,后续新进人员则按照新身份进行招录。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原有事业编执法人员想要转为公务员或参公也是非常困难的。

除了安置政策,编制人员控制和财政压力也是导致多数事业编执法人员难以转为公务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很多地方对公务员和参公编制数量进行总量控制,而事业编执法人员数量众多。一旦集体转变,即使一些地方已经留有一定数量的行政编制机动数量,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同时,事业编执法人员转为公务员对地方财政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虽然事业编和公务员同为财政供养人员,但公务员的财政供养成本要高于事业编。

改革后,设区市的执法队伍是否真的要下沉基层县区?这个各地情况不同,有的地市已经将人员下沉到县区,有的则是取消县区执法层级,统一上调至市级。

此次综合执法改革中,一些省份的重要内容是设区市原则上只保留九大执法队伍或者七大执法队伍,剩余的执法队伍全部撤销或下沉基层县区,而基层县区的执法队伍则下沉到乡镇。很多设区市的执法队伍人员感到担忧,他们不仅担心工资待遇会降低,还担心日后工作生活环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实际上,设区市多数执法队伍想要保留是非常困难的。但对于人员是否一律下沉基层县区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设区市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执行到位;有的则是队伍撤销后人员在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内部消化;还有一些设区市则是执行了这一政策的人员下沉到中心城区,而并未安排到偏远的县市。

当然,因此对于大多数普通事业编执法人员来说,想要通过综合执法改革实现身份的转变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