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思绪飘向远方,落在那个熟悉又遥远的地方——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心头,是否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情感?

对于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家乡是心灵的港湾,是岁月的印记,是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然而,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或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家乡渐行渐远时,那份对家乡的思念,是否会伴随着孤独感悄然而至呢?我想一定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六七百年前,就有一位羁旅他乡的诗人,在白首暮年之际向朝廷请辞,好回乡颐养天年。然而,这样的愿望却遭到了统治者的拒绝。

这位诗人就是元朝中期最负盛名的诗人虞集。遭到拒绝的虞集,在一个风声雨声皆狂的日子里,想了很多很多。

他独自孤坐于院中,心里涌起了无尽的思乡之情,也涌起了无尽的孤独,于是写下了一首经典的诗。将独坐时的孤独写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就是《院中独坐》,其诗如下:

院中独坐

元•虞集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

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

诗人与背景

虞集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他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他多才多艺,在多个领域皆有研究,尤其在诗、文方面,其成就最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作文方面,他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在诗歌方面,他与揭傒斯、范梈、杨载等四人被人们称为“元诗四家”。

虞集出生于成都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后迁居临川崇仁(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南。

做了官之后,虞集不得不滞留于元大都。到了晚年时期,虞集屡次请求告老还乡,但都没有得到批准。

因此,每当想起梦中的江南,滞留于北方的虞集的思乡之情就变得愈加浓烈。这首《院中独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就的,充分的体现了虞集无法排解的乡愁和苦楚。

深度赏析

在这首诗的第一二句中,“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归宿的深深思考,更寄托了他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虞集在经历了漫长的官场生活后,又久羁京师,不得南归。于是,这种难熬的日子使得他产生了人生如寄的悲凉念头。

而这种人生如寄的观念,早已深深扎根于他漂泊已久的心上。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即便再给虞集什么样的高官厚禄,他也坚决要求回归江南的故乡。

第一句“何处它年寄此生”中的“何处”二字,充满了漂泊的味道,充满了思乡的情结,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而“它年”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未来的不可预知。这种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

它也让我们能够静下来思考当下,思考将来。当我们老去之时,我们将会在哪里?又将以何种方式度过我们的余生?

接下来的“山中江上总关情”紧接着上一句,说自己即便不能回归故里,也不可能忘却思乡之情。

哪怕是寄此余生于山村乡野,抑或是汹涌的江湖,都不可能忘记这种思乡之情。因为乡亲难忘,乡音难改,乡愁难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处的“山中江上”,也可指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的梦中江南,那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总关情”三个字,道出了诗人对江南无时不刻的思念,无时不刻的向往,尤其是在迟暮之年。正所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所以,“总关情”三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是诗人对故乡最魂牵梦绕的表达,因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他早已把故乡看作是一生牵挂、生死相依的地方。

因此,不得不说“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两句诗真的是写尽了诗人的孤独之境与思乡之情,的确令人感动。

想想在我们交通极度便利的今天,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飞机轮船随时能够把我们带到我们想要到达的家乡。但是当我们想起自己的家乡时,尚且会黯然销魂。

而对于古人来说,他们交通落后,致使有些人一旦出走出家去,恐怕一辈子也难得回家乡几趟。

比如像贺知章一样,自从考中进士做了官,86岁才得以回乡。所以这也难怪乡愁在古人的观念中真的是根深蒂固,如同长在心里面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诗的最后两句,“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表达了诗人心中无法排遣的最浓烈的乡愁。

诗人在院中独坐,看着空旷的院中,看着院外屋后的那些高大的松树,乡愁更浓,孤独更盛,于是竟埋怨起这些围着院子绕着房屋生长的高大松树来。

这些松树,诗人当年居住在此地之时,可能还是小树苗,甚至还可能是诗人自己亲手栽种的。

可如今这些松树高大茂盛,挺立成荫。诗人也早已被岁月染白了头发,压弯了腰,这怎能不加重诗人凝重的乡思?

这还不算,这些松树还时不时地在风中呼啸,仿佛在不断地提醒着诗人,岁月已去。而在这样的呼啸声中,每一声都仿佛是那熟悉的江南的雨声。

所以,“尽把风声作雨声”表面是写那些绕屋生长的松。而事实上,这是诗人思乡之情浓到深处的一种错觉或者幻觉,是诗人情到深处的一种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样的描绘,也是“山中江上总关情”的一种具体体现。换句话说,诗人不仅会因为看到江南的景物而关情,即使是看到异乡的一切物体,也都能让他想起梦中的江南。

这样的思乡之情,达到了我们所说的日有所思,思有所幻的程度,以至于诗人“尽把风声作雨声”,甚至是把松树与风声都当成他播撒怨气的对象。

因此,“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这两句诗以其深邃的意境、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从整体上来说,虞集的这首《院中独坐》表达了其深刻的孤独和寂寞,而在诗人这种深刻的孤独和寂寞之外,是他那难以排解的思乡之情与最浓烈的乡愁。

而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说,虞集的这种思乡之情与最浓烈的乡愁,实际上是他内心深处隐藏的家国意识。

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愁与国家意识,又是诗人虞集一生最为牵挂,甚至是至死不渝的思念。而这样无法排解的乡愁与思念,诗人借院中的松树与呼啸的风声把它宣泄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这样的宣泄,使虞集内心的痛楚找到了出口,他的这种情感也超越了个人的界限,成为了一种共鸣的故土家园意识,传递出“独坐”的深刻内涵。

对此,您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下您精彩的留言与交流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有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