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金军大肆挥兵南下入侵北宋,一举攻破北宋首都东京,并俘虏了北宋的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年,南宋建立。不过,南宋虽然建立,它的统治者却仍然不敢与金朝硬刚,因此,金兵仍然是宋朝最大的心头之患。

宋金并立,南宋虽时有抵抗,但是由于投降派的干扰与统治者的软弱,致使这种抵抗难以真正的击退金人,更不要说是统一河山。

在这种情况下,金人的袭扰导致了南宋百姓民不聊生,受尽了屈辱与折磨。就连像李清照这样千古闻名的大词人,也不得不加入逃难的大军。

公元1134年9月,李清照避难金华,投奔当时在婺州任太守的赵明诚之妹婿李擢,卜居酒坊巷陈氏第。

在此期间,作为嫠妇的李清照看到了和她一样无家可归、一路流浪乞讨的大宋子民。

国破家亡的哀思,辗转漂泊的悲惨愁苦,一下子涌上李清照的心头。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写下《题八咏楼》一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诗表达了李清照对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了对宋室不振的悲催,慨叹了对江山难守哀情。其中的“江山留与后人愁”一句堪称千古绝唱。其诗如下:

题八咏楼

宋•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深度赏析:

此诗题目中的“八咏楼”原名为玄畅楼,后改名元畅楼,系南朝时期的东阳郡太守、史学家、文学家沈约于公元494年建造。

此楼坐北朝南,面临婺江,楼高数丈,耸立于石砌台基上,位于今天的浙江省金华市城区东南隅。沈约曾多次登楼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此诗的第一二句中,“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不仅描绘了八咏楼的壮丽与风流,更寄托了诗人对江山社稷的深深忧虑与感慨。

此处的“八咏楼”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更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楼名中的“八咏”二字,寓意着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多重感慨。站在八咏楼上,可以俯瞰四周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恢宏。

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如杜牧、王安石等人,都曾登临此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些诗篇不仅赞美了八咏楼的壮丽景色,更寄托了他们对时代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第二句的“江山留与后人愁”一句,表达出了诗人李清照对眼下大宋江山社稷的深深忧虑。

这里的“江山”不仅指的是自然风光,更是指风雨飘摇中的大宋江山,以及流离失所的天下百姓与整个民族。

诗人深知,无论江山如何壮丽,都无法掩盖其中的忧患与危机。因此,她希望通过这句诗,警醒后人要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为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其中的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与民族危亡的愁,绝非是李清照个人的小愁小怨。

李清照的这种“”,并没有因为北宋灭亡和南宋的兴起而消亡。因为此时的南宋虽然建立,但软弱的南宋朝廷并没有彻底的摆脱内忧外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在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南宋大多数时间都是一味的忍让与妥协,即便有很多主战的声音,但软弱的南宋朝廷以及投降派不但视而不见,甚至还进行了无情的遏制与打压,岳飞之死就是古今皆知的例子。

因此,金兵一来,南宋朝廷的驻跸之地建康、杭州等地就先后一度失守。甚至还直逼四明,直接把宋高宗逼得从海路逃遁。

然而逃遁之后的宋高宗并没有痛定思痛,改革时弊,抗击金人,反而是偏安一隅。所以即便是南宋的都城临安,也都遭到了金兵数次进犯的威胁。

哪怕金兵撤回原地,南宋也没有采取强有力的防范措施收复失地,而是一味用土地、玉帛、金钱奴颜婢膝地去讨好敌人。

这就是李清照愁苦不断的源泉,而且这种愁永远都不会消失,因为南宋朝廷软弱的对外政策,导致南宋的大好河山永远都没有安全保障。

这就是诗人李清照“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深层意蕴,也是一种既宛转又深邃的爱国情怀。

时至今日,李清照的这句诗也永远地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不忘历史,铭记先人的教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后人留下更加丰富的精神财富。

到了诗的最后,“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两句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句。

它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时期的壮丽山河,更折射出诗人对国家繁荣、江山壮美的深情赞美。

此处的“水通南国三千里”一句或许是对贯休《献钱尚父》“满堂花醉三千客”的化用。

此处的“三千里”极言八咏楼所在的婺州(今浙江金华)之广阔无边,以及其战略地位的重要。

而“三千里”三个字,既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也是有一定的夸张成分。此处诗人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强化大宋江河之广袤与国家之辽阔。

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李清照对国家自然资源的自豪,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水上交通的发达。

而“气压江城十四州”一句则明显是把薛涛《筹边楼》中“壮压西川十四州”一句化为了“气压江城十四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化用,更显李清照的诗气势比薛涛的诗更为壮阔,体现了诗人对江城与大宋国家的情感投射。

在这里,“气压”可以理解为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它描绘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风貌。

诗人以“气压”来形容江城,既是对其雄伟气势的赞美,也是对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期盼。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句诗还蕴含了李清照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期盼。在古代中国,江河常常被视为国家的血脉,而江城的繁荣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

因此,这两句诗通过了对江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富强、江山永固的深切期盼。这种期盼,既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当时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

此外,这两句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极具魅力。诗人运用了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既富有节奏感,又充满力量感。

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既有宏大的自然景观,又有细腻的情感描绘,使得诗句在传递情感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两句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壮丽山河和繁荣景象,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切和美好期盼。

它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使得这句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后人喜爱和传颂。

纵观李清照的的这首《题八咏楼》,前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对失去家国的大苦、大悲与大愁。

尤其是汴京的沦陷、北宋的灭亡,南宋朝廷的驻跸之地建康、杭州等地的先后失守,都让晚年的李清照深感南宋的万里河山丝毫没有保障,故发出“江山留与后人愁”的千古慨叹。

而诗的最后,“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两句不仅展示了我国的山河壮丽,还折射出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江山壮美的深情赞美,并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富强、江山永固的深切期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整体上看,此诗气势恢宏,豪迈有加,思想深刻。因此,能够历时八九百年而仍然撼动人心,余韵缭绕。

因此,此诗能够从众多经典诗词中脱颖而出,以一种压倒性优势胜过了许多“须眉”之雄奇诗词,使其能够万古长青,惊艳世人,震古烁今!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