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中国信托行业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伴随着《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下称“三分类”)正式落地,信托行业在非标产品的创设上画下休止符,并从类信贷的定位中抽离,回归本源,进入了最关键的行业转型期。

中国信托业协会2024年5月1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6月至当年12月,资产服务信托新成立19046个信托产品,成立规模为2.47万亿元,规模占比57.03%;资产管理信托新成立10862个信托产品,成立规模为1.8万亿元,规模占比42.51%。

不仅是整体业务结构在进一步优化。从信托行业的财务数据上看,2023年信托业经营收入和净利润都实现了止跌回升。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信托业经营收入为863.61亿元,同比增速为2.96%;净利润为423.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1.3亿元,剔除特殊情况(如因信托公司股权转让产生的一次性收入和利润等)后增长约2.29%。截至2023年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3.9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79万亿元,同比增幅为13.17%。

相比之下,2022年,信托业累计经营收入为838.79亿元,同比降幅30.56%;利润总额为362.43亿元,同比下降39.76%。2021年,全行业实现经营收入1207.98亿元,相比上年略降1.63%;实现利润总额601.67亿元,同比增长了3.17%,而2018年~2020年间信托业的利润同比降幅分别为11.20%、0.65%、19.79%。

这意味着,信托行业经历资管新规后得到重塑,行业规模基本盘企稳回升,但传统信托风险产品仍在出清阶段。“传统房地产信托业务作为信托主营业态的时代已告终结。当下新型优质细分赛道,比如高科技行业和新型制造业对信托业的需求不及房地产行业,短期尚难形成有效支撑,而标品信托的竞争力尚待提升,依然任重道远。”多位分析人士称。

净利润及经营收入止跌回升

2023年四季度信托资产规模延续了持续回升的发展趋势,产品结构也得到了优化。

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信托业经营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小幅增长。根据已经发布年报的58家信托公司,按母公司净利润口径统计,2023年共有27家信托公司实现同比增长,31家公司同比下降。

其中,上海信托实现净利润49.52亿元,同比增长417.57%,系在2023年转让上投摩根基金所实现。上投摩根基金由上海信托与摩根资产管理(英国)有限公司于2004年共同出资成立,上海信托持股51%。

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3.92万亿元,较9月末增加1.28万亿元,环比增幅为5.65%,较上年同期增加2.79万亿元,同比增幅为13.17%,较三季度末大幅增长5.7个百分点。

房地产信托是信托业受宏观政策、行业监管和市场环境多重约束最明显的业务领域,近年来投向房地产的信托资金规模和占比持续下降。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投向房地产的资金信托规模为9738.61亿元,较3季度末减少471.49亿元,环比降幅为4.62%,占比为5.6%,环比下降0.6个百分点。与2022年四季度相比,规模下降2500亿元,同比下降20.43%,占比则下降2.53个百分点。

信托业经营收入与净利润变动(同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信托功能角度看,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投资类信托规模为11.57万亿元,较2023年三季度末增加8711亿元,环比增速为8.15%,占比48.34%;融资类信托规模为3.48万亿元,环比增加2291亿元,增速7.06%,占比14.5%;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为8.88万亿元,较三季度增加1798亿元,增幅为2%,占比37.12%。

另外,2023年信托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资本补充,增强了行业的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共有12家信托公司宣布通过利润转增和定向增发等方式来补充资本。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信托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达到7485.15亿元,较三季度增加23.38亿元,环比增速0.3%。与2022年四季度相比,增加306.49亿元,增速4.27%。

三分类新规促信托业转型

2023年6月,三分类新规正式落地实施,信托业务被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

这半年来,三分类业务发展如何?“2023年6月至12月,信托行业共成立信托产品30415个,成立规模为4.33万亿元。”5月15日,中国信托登记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铁峰称。

其中,资产服务信托的成立笔数及规模均大幅度超过了资产管理信托。从成立个数上看,资产服务信托较资产管理信托高75.34%;从成立规模上看,资产服务信托较资产管理信托高34.16%。

不同于其他资管机构,信托行业的制度更具灵活性。刘铁峰介绍,2023年6月至12月,信托行业共有48家信托公司开展了行政管理服务信托业务,新成立产品916个,成立规模为8367.88亿元;共有21家信托公司开展了风险处置服务信托业务,新成立产品68个,成立规模为3258.31亿元;共有33家信托公司开展了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业务,新成立产品348个,成立规模为4034.94亿元。

慈善信托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将慈善行为和信托制度融合创新的业务模式。数据显示,2023年6月至12月,信托行业共有49家机构开展了公益慈善信托业务,新成立372个公益慈善信托产品,成立规模为6.64亿元,涵盖了教育、医疗、扶贫、环保等诸多领域。

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看来,慈善信托作为既可发挥信托本源特色,又能参与公益事业的服务方式,已成为信托行业在新分类背景下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未来,随着相关配套制度的逐步完善,公益慈善信托将迎来更好发展。

另外,信托新分类品种中,保险金信托、家庭服务信托和家族信托都备受关注。

2023年6月至12月,54家信托公司开展了2798笔家族信托业务,成立规模为466.10亿元;38家信托公司开展了2077笔家庭服务信托业务,成立规模为37.85亿元;39家信托公司开展了10764笔保险金信托业务,成立规模为683.81亿元,成立笔数是所有25个业务品种中最多的,占全部新成立信托产品总笔数的35.39%。

“资产服务信托市场空间很大,但收入低且竞争激烈,难以支撑信托行业实现过去持续多年的业绩增长。证券投资和股权投资作为资产管理信托的核心,需要信托公司构建与其他资管机构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对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来,房地产信托、政府平台等传统融资类业务占比将持续降低,证券投资、股权投资、财富管理回归信托本源的业务等将逐渐成为行业主流方向。”曾刚称。

在“非标”转“标”持续推进,没有刚兑的非标产品来吸引客户的背景下,资产管理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齐头并进,双轮驱动的模式将成为多数信托公司的选择。

对于新三分类后产品创设展望,华宝证券人士称,应跳出“账户”常规认知理念,厘清背后“服务”属性,在具备信托基础的赛道中寻找替代机会。同时在新三分类业务框架中,重新理解和定位“渠道”,提升转化和服务客户的能力,并找到背后利基,是发展财富管理服务信托的关键。

“深度结合国家战略与信托文化建设,一方面从社会历史变迁中寻找信托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通过人民性视角,寻找信托服务可能贡献力量的方向,从而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在资产管理信托范畴中,需寻找契合自身的特殊路径,同其他资管行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上述券商分析人士称。

麦肯锡则认为,未来三年将是中国信托业转型的关键窗口期。三分类的出台帮助信托公司明确了自身在中国金融行业的价值定位,行业的“洗牌期”也随之加速到来。“主动拥抱变化,驱动业务组合和商业模式转型,打造与战略相配套的组织和中后台专业能力,并持续推动管理精细化的机构将胜出。”麦肯锡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