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是中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但许多人翻阅老照片时,心中总会冒出一个问号:为什么以前的天安门看起来那么“小气”,不如现在威严庄重、气势恢宏,难道重新修建过?猜得没错,52年前天安门确实重建过,只不过当年是秘密重建,所以这段历史才不为世人所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仿照南京承天门的样式,在北京也建了一座承天门。1457年7月,这个象征皇权的大门在大火中焚毁,明朝建筑家蒯(kuai)祥重建此门,也就是天安门的前身。明朝末年,承天门毁于李自成,后来顺治皇帝下令重修,改名为“天安门”,从那时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前,天安门城楼与北京城一样,伤痕累累,破旧不堪。500多年的风吹雨打,兵火战乱,使得建筑结构早已严重损坏变形,加上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主体严重下沉。雪上加霜的是,1966年邢台发生6.8级地震,波及北京,致使天安门的损伤更加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后,国家对天安门进行过几次维修,可简单地修修补补,根本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考虑到中央领导经常要在这里检阅群众、部队,这让北京市委忧心不已,多次上书中央请求翻修天安门,但一直未得到明确回复。

1968年3月初,北京市政府组织专家小组对天安门进行了一次“体检”。不查不知道,这一查,结果让所有人倒吸了一口凉气:8根载荷最大的承重梁,已有6根断裂;大厅中的顶柱,也有两根朽空,其他位置的变形、朽烂之处比比皆是。

事关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安全,中央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69年底,国务院终于作出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重新建造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结构复杂,重建难度极大,有人提议请外国人进行施工。但重建工作时间紧迫,外方提出需要3-5年的时间,最快也得2年。周总理认为,不要搞崇洋媚外,老祖宗盖起来的城楼,我们自己也能翻修。于是,这项政治任务便交给了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称“五建”)。

“五建”能担此大任,还要感谢一位木工师傅,他就是姚来泉。那个年代,木工也是分等级的,四五级的木工比较多,六级的很少见,七级就属于凤毛麟角了,而姚来泉是“五建”的八级木工。在此之前,每年国庆群众队伍中的彩车,都是姚师傅领衔制造的,最出名的当属“祖国山河一片红”彩车,后来还登上了邮票、日历。

为了保证任务圆满完成,“五建”挑选了一批根正苗红的技术能手,组建了一支约500人的施工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同时,北京卫戍区两个连的战士也加入施工队,参与施工,保证施工过程绝对安全,防止坏人暗中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重建工作尚未开始,一个大难题就出现了。考虑到天安门的特殊意义,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一旦拆除重建的消息传出,势必会引起诸多不必要的误解和猜测,因此重建工作只能秘密进行。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又处在人来人往的市中心,保密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工程完全保密,施工方决定把天安门罩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施工现场。如果按照以往用钢管搭架的方式,这项前期工程就需要一个月,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工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另辟蹊径,仅用8天搭起了一个巨大的天棚,将整个天安门完全包裹了起来。

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都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家人也不知道他们每天去哪上工。由于保密工作搞得太好,不仅全国人民不知道,就连附近文化宫、天坛公园的工作人员,也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修缮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围棚搭好了,接下来便是尺寸测量和拆除工作。姚来泉会使经纬仪,公司指派他配合测量局的同志工作。这一天,瓦工准备拆楼顶,领导突然把他喊了去,说是找城楼正脊中间的一块脊瓦。虽然不知何意,可领导既然发了话,他还是手脚麻利地爬上了楼顶,顺利找到了那块脊瓦,赶紧向领导汇报。

随后,领导、专家也陆续爬上楼顶,众人围着琉璃脊瓦观察一阵,然后对姚师傅说,砸开它。可别小看这琉璃脊瓦,一块瓦就有80厘米宽,60厘米厚,一个人根本抬不动,姚师傅撬了半天,费了一番力气才弄碎,没想到里面藏着一个楠木宝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盒30厘米见方,早已失去了光泽,但上面精美的图案仍清晰可见。众人都好奇里面是什么宝贝,领导的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示意姚师傅打开宝盒。因为年代久远,撬棍轻轻一撬,盒子就酥了。

旁观者紧盯着姚师傅的手臂,只见他伸手拿出来一块“铜疙瘩”,众人一瞧,竟是个金元宝。再一摸,又摸出来一块石头,是个硬币大小的红宝石。后面摸出来的东西,都是红色颗粒状的东西,手指轻轻一捻就化为齑粉,在场的专家闻了闻,说这是朱砂。

有一位古建专家由于年迈,没办法登楼,后来听说找到了百年朱砂,让姚师傅再辛苦一趟,把上面的粉末和周围的土全拿下来。遗憾的是,等姚来泉回去时,瓦工已经把脊瓦拆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瓦工结束,木工上场。天安门城楼是中国传统重檐歇山式建筑,各种斗、拱、柱相互咬合、环环紧扣,结构复杂却严丝合缝,结构庞大却没用一颗钉子,堪称奇迹。面对如此精巧的工艺,姚来泉师傅看了都是直挠头。

为了防止拆了装不上去,施工队先将城楼的一个角整体吊起,拉到附近的中山公园,每拆一根,就在旁边按原样码好,可拆完了愣是没办法恢复原样。后来一研究,发现安装的顺序虽然是对的,但有的方向放错了。

大家只好采取“最笨”的办法,把每一根木材都编上序号,拍照片,写清上下左右内外,又反复按原样安装了几遍,才弄彻底明白是咋回事。城楼是对称结构,一边搞清楚了,另一边也就没难度了,后面的工程进度也就快了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天晚上,大家正热火朝天的拆木料,突然“咚”的一声,从屋顶掉下来一枚铁疙瘩,定睛一看,竟是个大炮弹。姚来泉让大家别动,一路小跑报告给了指挥部。后来检查,又发现6枚炮弹。据说,这些炮弹都是八国联军打上去的。

天安门城楼总共有60根柱子,每根柱长12米,最轻的也有7吨重,一辆解放卡车只能拉一根。当时,曾在云南和海南找到不少质地较好的原木,但这么重的原木如何从原始森林里拉出来,又是一个难题。

修轨道吧,不太现实,一架直升机吊不起来,两架同时起吊又太危险。最后还是从加蓬和马来西亚进口的木料,这种木料质地坚硬,遇火不燃,只冒烟。姚来泉见了啧啧称赞,说:“我干了几十年的木工,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木材。”

木工活完毕,便是油漆彩画。所有彩绘工作都要严格遵循“一麻五灰”十三道工序。其中,最后一道工序是贴金箔。金箔不能用手拿,因为太薄,碰手就粘上,而且很难去除。油漆工们只能使用特制的竹夹贴金,再用毛笔轻轻捋平。后来一算,总共用掉了12斤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安门重建工程历时112天,在保留其原有形制的同时,增强了抗震能力。另外,在一些细节上也做了处理,比如原来城楼上的照明灯质量差、亮度不足,后来增加了碘钨灯;毛主席的休息室,原来安装的日光灯总是出毛病,后来也换成了更稳定的灯具;大厅内纵横交错的电线,全部改为暗装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好奇,既然天安门是按照原来的形制重建的,为什么看起来跟以前不一样呢?其实也是有原因的。由于木质建筑结构会因年久下沉,所以重建时按比例进行了调整,在两檐之间加高了87厘米,让天安门恢复了原有的高度。

如此一来,天安门的飞檐看起来更加上翘,整体更加雄伟高大,挂在重檐上的国徽得以昂头,看起来也更加庄重。所以,尽管天安门形制没有发生变化,但 给人的视觉感受却更加气势恢宏,原因就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