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一季度,“GPS”三巨头中国区业绩集体下滑。

5月7日,西门子医疗公布业绩报告:全球业务营收约58.5亿美元,同比增长3%。但中国区业务营收6.40亿美元,同比下滑14%,是其全球唯一业绩下滑的市场。报告期是该公司“财年第二季度”,对应自然年份的第一季度。

GE医疗和飞利浦医疗也在面临同样的困境。相关财报显示,GE医疗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营收5.97亿美元,同比下滑11%;飞利浦医疗2024第一季度来自中国的订单数量减少3.8%。

大型医疗设备“以旧换新”,在年初就成为热门话题。从一季度的业绩表现来看,国产替代可能会通过这一轮以旧换新得到强化。今年一季度,联影营收23.5亿元,同比增长6.22%;东软收入18.30亿元,同比增长10.50%。

提款机变角斗场,多家跨国巨头业绩下滑

在今年第一季度,西门子医疗的影像业务营收达32.09亿美元。公司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欧美市场增势强劲。但由于前几个季度客户订单的暂时性延迟,中国地区影响业务的营收出现了双位数的下降。

同期,西门子医疗旗下品牌瓦里安医疗营收约10亿美元,同比下降2.1%。据财报披露,瓦里安医疗在中国业务同样处于下降状态。GE医疗和飞利浦医疗的情况也差不多,都是由于客户订单的延迟所致。

订单延迟的可能性很多。去年以来医疗反腐力度非常大,医院更新设备必然谨慎,延长审查时间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各类医院自身经营压力增大可能也是订单延迟的原因。更重要的,可能是今年新提出的“以旧换新”中,国产设备更受鼓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当方案》明确:到2027年,包括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更新改造。截至目前,广东、浙江地明确以旧换新的计划,湖北力争到2027年每年更新大型设备300台,广东则计划到2027年更新设备超2万台。

4月7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鼓励企业更多采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国产自主品牌设备。不是所有省份都有类似文件,但大型医疗设备国产化是前几年就提出过的总要求,设备更新国产化是主要方向。

西门子医疗深谙此道。2023年5月,西门子医疗全球CEO访华,宣布追加投资总计超10亿元,建设深圳研发制造基地。截至目前,西门子医疗实现影像设备全产品线国产化,供应链本土化率已超过80%。

GE医疗同样在加速本土化进程。2024年5月,GE医疗宣布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签约,加大投入3.8亿元,围绕工厂绿色升级、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意向。GE医疗向媒体透露:目前在中国销售设备的国产化率超70%,未来三年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将再翻一番。

跨国巨头已经想出了很多办法,尽可能提升国产化率。但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医疗机构采购设备时中国品牌必然会获得一定的印象分,这可能就影响了外资品牌产品的销售。

“本地化”改革,加大研发抢占中国市场

跨国巨头进行“本地化”改造的速度,能否快过中国品牌的产品进化速度?决定了中外医疗设备竞赛的结局。

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正在加速高端突破和技术迭代,提升市场化份额,在高端产品线深度参与跨国医疗器械企业的竞争。国产设备的优势在于价格,同时贴合国内医院和患者的诊疗需求,能做到定制研发,但关键技术或零部件还未实现研发的自主可控,突破供应链卡脖子技术。

国产设备企业正加大研发力度,试图打破跨国巨头的技术封锁。202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影医疗等多家单位共同研发,中国首台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实现量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后,中国医疗设备市场的竞争还将更加激烈,谁能给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解决方案,才能在充满挑战的市场中抢得先机。

外资品牌的优势是技术领先。2024年的医疗器械展上,飞利浦医疗推出夸克CT、人工智能磁共振;GE医疗则带来PET/CT、磁共振;而西门子医疗与上海电气共同研发三款医学影像新品。

202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强调,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参与政府采购活动,进一步明确“中国境内生产”的具体标准,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创新研发全球领先产品。

从一季度的业绩表现来看,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此消彼长的局面已经出现。外资企业引进最前沿的技术来换取市场,同时本土企业获得回报也能提升竞争能力。双方如此良性竞争,方能共同为中国医疗行业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撰稿|小米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朱颖

插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