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读书君的《读古今人物——学会人生处世之道)》大课堂,我们致力于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本专栏很重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

问:是种粮人的贡献大,还是治理社会的士者贡献更大?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就已经讨论过。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认为,士人不应该白吃饭。所谓“士人”,也就是读书人,在古代是知识分子的一个统称。

而孟子则说:“士人不仅不是白吃饭,对社会的作用,还远远超过种粮人。”

如今,当我们再次讨论这个问题时,还是很激烈,各执其词,争论不休。

有人为种粮人打抱不平,有人说读书出仕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个问题争论的本质,是人与社会的差别性。就像我们在为这个观点而争议的时候,每个人站的立场不同,所阐述的观点也不同。差别是从始至终存在的,所以造就了不同的你我他,也造就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士者与农民的差别,很明显:

  • 第一,士者是接受过较好教育的,往往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农民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 第二,在古代,士者一般指贵族、官僚和知识分子,这些人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农民则是社会的基础阶层,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生活过得不太体面。
  • 第三,士者凭借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知识背景,在社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参与决策并影响社会舆论,而农民的声音和影响力相对较小,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者如此悬殊的差异性,注定引发热议。

二、

人与人是有差别的,这个社会也是有差别的。

孟子说:“形色,天性也。”

人的身体和相貌是天生的。虽然这是一句废话,但是道理没错。

当我们争论农民与知识分子的贡献谁更大时,其实就是争论人的内在的差别性。

事实上,差别是从来就有的。即便同一个爹妈生的,即便是双胞胎都是有差别的,何况同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还有性格、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差别化的存在。

孟子在(《滕文公上》)中说:

“劳心者治入,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简言之,动脑子的人管理别人,出力气的人被别人管理。被别人管理的人就供养别人,管理别人的人就由别人供养。这是天下普遍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互补关系。

在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普通百姓家的女子,基本上不可能被选进宫当嫔妃。等级观念、家庭差异等限制了所有。贵族人家的大家闺秀,门当户对的富商豪门女子,才是首选。

而这就是女子不同的差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体现的也是人的差别性。

也正是如此,有差别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纠纷和斗争,就有可能走向两极分化。

所以,我们这个社会,无不充斥着各种不同的矛盾和纠纷。就像即便是同一个爹妈生的兄弟姐妹,为了家族利益可以闹到骨肉相残,老死不相往来。

即这种差别,既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矛盾和纷争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