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把粟裕吓一跳,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

国民党74师,可谓是蒋介石手中最精锐的部队,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在抗日时期因为其勇猛无畏的战斗力被人称为铁军。

就是这样一支铁军,却被我军在孟良崮打的溃不成军,可谓是铁军遇见了打铁的。

而在战争结束后,副司令员粟裕在看到打扫战场人员发回的统计数据后却禁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令员陈毅更是当即传达指示:这批俘虏一个也不准放!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粟裕这个久经沙场的老将都大惊失色?又发生了什么让一向优待俘虏的我军下令一个不准放?

孟良崮的血战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爆发,与我军正面对抗的是国民党74师,74师武器装备精良武装到牙齿,战斗素养更是非常高。

面对这样一块硬骨头,我军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付出了很大代价,但是我军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

在粟裕出奇制胜的用兵指挥下,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全歼74师,逼得蒋介石的爱将张灵甫在给蒋介石发完遗书电报后,含恨吞枪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战争之惨烈程度更是让当地老百姓流传一句话“三年不敢上山。”

而我军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极大的鼓舞了我军的士气,原来国民党的王牌部队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同时也是给国民党嚣张的气焰泼了一盆冷水,原来我军的战斗力竟然如此的顽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扫战场的重大发现

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粟裕命人打扫战场,我军在此战中缴获了大量的美式装备,可是却没有发现多少弹药,

这说明困兽犹斗的国民党军真的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而这些先进的美式装备,对我军队发展和作战能力可谓是如虎添翼。

可同时令人感到痛心的是,清点我方伤亡人数后,发现我军的伤亡人达到了数万人。

这是解放战争中,我军伤亡人数颇为惨烈的一次,由此可见我军这次的胜利是极其惊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更让粟裕警惕的是,清点国军的俘虏和伤亡人数时,发现人数根本对不上,74师编制上是三万多人,和我们统计报告上的人数差了足足7000多人。

这怎么可能,难道7000多人的队伍就这么人间蒸发了?绝对不可能。

这时中央军委的电报传来,通讯员向粟裕汇报了电报的内容,中央军委在电报中对粟裕在战斗中出奇制胜的用兵方法大为称赞。

可是此时的粟裕根本没有心情听这些,他紧皱着眉头思考,74师所剩余的7000人到底去哪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认为这7000人肯定是藏在孟良崮的山区里,准备伺机反扑,74师此时已经是山穷水尽了。

这些疯狂的敌人一定会等待一个时机对我军进行偷袭,7000人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更何况狗急跳墙,如果敌人真的发起疯来,这个局面可不好收拾啊。

好不容易攻下的孟良崮,如果让这7000人偷袭了,那么前期的一切努力和牺牲将统统作废。

所以必须趁现在敌人还没有做好准备,正在养精蓄锐的时候,直接将敌人的计划扼杀在摇篮里。

于是粟裕立刻下令,所有部队轻装上山搜寻,务必将这些残兵败将一网打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山搜寻残兵败将

接到粟裕的命令后,所有部队立刻集结完毕,开始上山搜寻。

可奇怪的是,部队搜寻了几天,竟然没有一点线索,难道这7000多人长翅膀飞走了吗?

正在这一筹莫展之时,有通信兵突然发现自己的电台接收到了某种信号,可是因为信号太弱,导致很模糊。

通信兵灵机一动,这可能就是逃窜的国军随身携带的装备所发出的信号!

于是赶忙将此次发现报告给了上级领导,上级领导经过分析后,觉得很有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便命令所有部队跟在这个通信兵后面,通信兵在前面背着电台找信号,后面是大部队小心翼翼地跟着他。

结果,走到一处山洼时,信号突然变得非常好。

“应该就是这儿了!”通信兵激动地说道。

旁边的战士说:“你确定吗?这荒郊野岭的别说人了,兔子都见不到。”

上级随即下令,搜索该山洼,还真找到了。

当粟裕到达现场的时候,那7000人老老实实的蹲在地上,粟裕也对他们怎么藏了这么久感到十分好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士兵交代,张灵甫自尽后,国军群龙无首,纷纷在由第二团团长兼任的临时师长的带领下往山区中逃窜。

白天利用树林的掩护休整,晚上策划偷袭行动,而且已经拟定好了突围反扑的计划,这不禁让粟裕倒吸了一口凉气,果然自己的预测没错。

如果再晚一步怕是必定会迎来国军的反扑。

也不得不佩服这7000人,在队伍被打散的条件下,能快速重新集结在一起,在没有食物没有水的条件下,当时还是夏天,天气也十分燥热,

在这种环境下这7000人硬是一声没吭,在这里硬扛着,甚至还想伺机突围反扑。

就算是退一步来讲,哪怕这只部队没有偷袭,而是选择从后方偷偷溜走,那么回到蒋介石身边,以这样出色的战斗力,很快又可以重新组建一支新的部队,这也足以凸显出张灵甫任74师师长时带兵有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因为粟裕的小心谨慎,才及时阻止了我军被反扑的危险,在胜利的时候并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

察觉到了情况不对能冷静地分析,判断力、洞察力这在充满变数的战场上对于一个指挥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而得知74师孟良崮之战大败后蒋介石气的暴跳如雷,而在收到了张灵甫的遗书后,

蒋介石更是悲恸欲绝,立即叫来孟良崮一战中,一直在74师不远处却无动于衷的汤恩伯来,将他打的满脸是血。

因为对蒋介石绝对忠心的将领一共就没几个,张灵甫算是其中拔尖的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也不能放

我军在战争年代对待俘虏的态度一向是优待的,早在国共战争初期我军就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对俘纪律:

不得打骂俘虏、不得克扣俘虏私人财产、对于受伤患病的俘虏要提供治疗、愿意留下加入我军的就留下,如果不愿意加入也不强迫,给提供回家的路费。

正是我军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扩大了我军的人数,而且还为我军留下了好名声。

而这次俘虏的7000人,陈毅司令员却下令:“一个都不能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当大家不解时,陈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74师乃是国民党的中坚力量,战斗素养十分的优秀,而且战斗意志也十分顽强,如果能为我所用,那岂不是一件大好事?

而且如果我们将74师放回蒋介石身边,那岂不是白白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牺牲?

现在蒋介石可以说是正缺干部和人才,74师这一回去不更是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吗?

我们费了那么大力气,牺牲了多少将士才换回了这7000人?

所以这些俘虏一个也不能放,必须进行思想的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有人报告有一个纵队已经私自释放了两名国民党军官,陈毅听后对该纵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你这一时的心软,以后可能会为我军带来更大的困境,这名军官一旦逃回大部队,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于是陈毅下令将那两名军官赶紧找回来,所幸那两名军官并没有逃走多远,很快就被抓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到战俘营

初到战俘营的国民党士兵非常不适应,他们习惯了国民党的管理方式,上下级的待遇差别很大,

可是当这些国民党的战俘看到我军的干部和战士同吃同住,官兵一致的氛围,他们感到很诧异。

在他们的认知力,军官就应该高高在上,而士兵们就应该卑微的活着。

而且他们更发现,我军发起冲锋的时候,都是干部带头冲锋,这在国民党这里根本是不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这些战俘对我军的态度也很强硬:

“这次战役我们是打败了,但是你们也别得意,本来打仗就是有来有回的,总有我们俘虏你们的时候。”

还有的战俘说:“不要再假模假样的了,要杀要剐就给个痛快的!”

可是我军对待这些战俘一直都是悉心的照料,在药品储备不多的情况下,针对一些重病的战俘,我军直接把药品拿出给战俘用。

有些生活无法自理的战俘,我军甚至派专人照顾,一口一口的喂饭。

人心毕竟都是肉长的,时间久了这些战俘逐渐被我军对他们的善意感化了。

更是有人直接愿意加入我军我党,来和国民党部队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一个战俘也不能放,听起来好像是违背了我军的基本纪律,实际上这更体现出我军对待战俘的宽大态度。

正是因为这样,我军才必定会赢得国共战争的胜利,因为我们赢得了人心。

而在战争中能够取胜的往往不在与他有多么强大的能力,而在于他是否能赢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