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语:

在俄乌冲突持续之际,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也面临挑战。2023年3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中欧关系发表“原则性讲话”。在讲话中,她对中国与俄罗斯的亲密关系表示不满,称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将取决于后者对俄乌冲突的立场。

同时,冯德莱恩还强调,虽然与中国“脱钩”不符合欧盟的利益,但是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影响力,欧盟应该对华“去风险”,以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她敦促欧洲国家吸取过度依赖俄罗斯能源的教训,避免在同类问题上重蹈覆辙。

然而,冯德莱恩的提议并未得到欧盟内部的一致认可。有欧盟官员指出,在欧洲国家财政状况堪忧的情况下,对华采取更强硬的立场绝非明智之举。

如今,距离冯德莱恩提出“去风险论”已经过去一年了。从目前的执行情况来看,欧盟在实现对华“去风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距离目标仍有差距,最终能否成功尚难以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Atlantic Council

*本文作者:

约恩·弗莱克(Jörn Fleck),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欧洲中心主任。

乔什·利普斯基(Josh Lipsky),大西洋理事会地缘经济中心主任。

大卫·舒尔曼(David O. Shullman),大西洋理事会全球中国中心主任。

对华“去风险”正在稳步推进中

目前,欧盟对华“去风险”仍停留在起步阶段。为了防范中国对欧洲国家的经济渗透,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 2023 年 6 月,欧盟发布《欧洲经济安全战略》,提出包括审查外国投资和实施出口管制在内的一系列“去风险”措施。该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冯德莱恩的提议得到了初步落实。

2024 年 1 月,欧盟推出“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该计划以“去风险”为抓手,建议欧盟加强出口管制,加大对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投入,以及评估对外投资风险,由此进一步落实此前出台的《欧洲经济安全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着重强调对外投资监管、出口管制以及敏感技术管制。 图源:新华社

在《欧洲经济安全战略》发布后不久,欧盟宣布,将开展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反补贴调查,以决定是否开征反倾销关税。

2023年12月,欧盟为了应对经济胁迫而制定的《反胁迫工具法》正式生效。面对非欧盟国家企图以经济手段施压时,欧盟可以根据这套法案,采取惩罚性关税、进出口管制、限制投资等反制措施。

《反胁迫工具法》针对中国的意味十分明显。在商讨阶段,欧盟官员专门对立陶宛因为允许台湾当局在该国开设代表处而遭到中国的“贸易报复”一事表达了关切。欧盟此举无疑是给中国发出了威慑信号,大有为立陶宛撑腰的态势。

此外,为了应对美国《通胀削减法》给欧洲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欧盟推出了《净零工业法》和《关键原材料法》。虽然上述法案是在冯德莱恩提出“去风险论”之前提出的,但是已经纳入到对华“去风险”的战略布局中。

“去风险”在协调美欧对华政策方 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 2023 年 4 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沙利文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题为“重振美国经济领导力”的重要演讲。在谈到对华贸易关系时,他对冯德莱恩的“去风险论”表示认可; 2023 年 5 月,七国集团在广岛峰会上正式将“去风险”写入联合公报。

总的来说,欧盟要实现对华“去风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时欧盟内部正在就相关提案进行评估,只有得到欧盟理事会的正式批准,才能够确保提案从“纸面”落到“地面”。

如果不对中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欧洲国家对“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的信心将大打折扣,对华强硬更无从谈起。

对华“去风险”的执行情况

实际上,早在冯德莱恩提出“去风险论”之前,欧洲国家就已经在逐步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如何在保持对华贸易关系的同时进行“去风险”,将成为欧盟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随着对华“去风险”意识的不断深化,欧盟2023年从中国的进口额比2022年下降了约100亿欧元,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进口额下降了约40亿欧元。

如果欧盟每月从中国的进口额增速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保持稳定,也未因为新冠疫情的结束而大量进口中国商品,那么欧盟每月从中国的进口额将比目前的水平低37亿欧元左右。

欧盟能否实现对华“去风险”,取决于欧洲国家能否降低对中国绿色科技产品的依赖。据统计,在欧盟进口的风力涡轮机和热泵中,中国制造的占比分别为29%和6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时间5月8日,冯德莱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欧洲要阻止受“大量补贴”的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洲市场 图源:新华社

中国对欧盟市场投入的不断加大,将是欧盟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欧洲国家的重要出口市场。但近年来,欧洲国家已经成为中国汽车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即便如此,欧洲汽车业在中欧贸易中仍保持着贸易顺差。

欧盟对华汽车出口额自2019年以来一直保持在稳定的水平,而中国对欧盟汽车出口额则上涨了300%以上,即从2019年的3300万美元上涨到2023年的10.7亿美元,其中比亚迪和上汽名爵的贡献率为75%。

国际知名审计机构普华永道指出,如果中国对欧盟汽车出口额一直保持在高位,那么欧盟将在未来两至三年内从汽车净出口方变为汽车净进口方。

然而,欧盟内部在减少进口中国汽车的问题上仍存在分歧。有观点认为,此举必定会招致中国的反制,故需要衡量欧洲国家是否能够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

由此可见,“去风险”比“脱钩”更符合欧盟的利益,但要真正实现对华“去风险”目标,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国对欧盟的回应

对于当下欧洲甚嚣尘上的“去风险论”,中国表示“去风险”实际上是“新瓶装旧酒”,与“脱钩”并无本质区别,其根本目的仍是“去中国化”,此举意味着欧盟试图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达成共识。

近年来,随着地缘政治局势的持续紧张,对华外国直接投资开始大幅下降,这让中国愈发意识到外部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欧盟近年推出的一系列“去风险”措施,曾令中国十分不安。然而,中国并未采取反制措施,认为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中国市场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等因素会对欧盟对华“去风险”形成巨大阻力。

2023年11月,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在第二届“德中经济峰会”上指出,“脱钩”和“去风险”均不符合德国企业的利益。德国商会问卷调查显示,96%的德国在华企业继续看好投资中国市场前景,一半以上在华德企在全球需求不振的背景下依然实现盈利,这是德企给中国市场和对华合作投下的信任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2024“投资中国”系列活动德国专场,据悉,2023年德国对华投资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10.3%,为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 图源:新华社

德国商界领袖警告称,“去风险”意味着贸易保护主义。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称,加大对华投资才是“去风险”的应有之义。

一些欧洲国家甚至对“去风险”为其带来的监管负担颇有怨言,这导致欧盟不得不重新考虑有关对外投资规则和出口管制的提议。

另一方面,中国最近的表态,让不少欧洲国家对“去风险”产生了疑虑。2024年2月,外交部长王毅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强调:“谁试图以‘去风险’之名搞‘去中国化’,谁就将犯下历史错误”。荷兰首相吕特在今年3月出访中国时表示,荷兰将确保出口管制措施不会专门针对某一国家。

欧洲主流观点认为,中国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会对欧盟市场产生扭曲效果,即一旦中国出现产能过剩,中国廉价出口商品将淹没欧盟市场。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中国会采取实际行动来缓解欧洲国家的担忧。

中国下一步很可能会加强对欧盟的外交攻势,例如继续向欧洲传达积极合作的意愿,或者大力支持欧盟内部的“亲华派”。

鉴于西方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制裁的不断升级,中国正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例如加大对本国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以降低对西方技术的依赖。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最可能的原因是中国一直在寻找欧盟市场的替代者。

欧盟对华“去风险”的推进之所以缓慢,并非是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存在分歧,而是欧盟的决策过程十分复杂,每一次磋商均将是成员国讨价还价的“舞台”。虽然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存在分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会讨论与对华“去风险”相关的议题。

从目前欧盟的实际情况来看,主张对华强硬的声音是主流。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不像美国人那么负面,但总体上趋于负面。中国与俄罗斯的亲密关系,以及中国拒绝就俄乌冲突谴责俄罗斯,让不少欧洲人认为,中国是欧盟的“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甚至一些对华不那么敌视的欧洲国家,也开始对中国产生不信任感。

上述因素的结合,很可能会加速推动欧盟对华“去风险”。

对华“去风险”未来的发展趋势

美国内部在对华“去风险”上也存在分歧,但在大体上与欧盟的观点一致。这似乎表明,大多数欧洲国家认可拜登政府的“小院高墙”政策,即在高科技领域与中国“精准脱钩”。

在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美欧贸技委会”)的协调下,美国和欧盟正在就打击违反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和国家展开合作。

例如,2024年4月,“美欧贸技委会”召开了第六次会议。在会议上,美国和欧盟宣布将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等领域加强合作。同时,双方还将共同游说非西方国家加入对华“去风险”的行列。

然而,美国和欧盟在对华政策上并非“铁板一块”。

例如,美国与中国的博弈是全方位的博弈,具有大国博弈性质;

欧盟与中国的博弈则主要集中在贸易领域。欧盟的大多数决策是围绕维护欧洲经济安全展开的,这意味着欧盟在推行对华“去风险”决策时,不会遇到太大的内部阻力。

欧盟对华“去风险”的成功与否在于发展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关系。但这些国家在中美之间持中立态度,如果过度施压,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矿产资源丰富的津巴布韦,因为美国的长期制裁,而选择发展与中国、俄罗斯等美国竞争对手的贸易关系。

综上所述,在短期内实现对华“去风险”并不现实,即便能够在短期内实现,也不会完全按照美国的预期发展。对华“去风险”是一项漫长而渐进的工程,要实现这一目标,欧盟不仅需要抓紧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还需要制定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本文编译:

曾辉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英文编译

IPP全球智库纵览|美国智库:是什么导致了中印关系紧张?

‍ ‍

IPP全球智库纵览|美智库:中国芯片产能的崛起令西方担忧

IPP全球智库纵览|普林斯顿教授:非常规战争是赢得大国竞争的关键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