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吃面不吃鸡

“一旦集体的力量分散了, 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混乱, 因此, 我把自己放在 ‘一致’立场上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定。”

面对一个刚刚失去总统、举国上下感到彷徨的美国,林登·约翰逊给自己的施政理念定下了这样的基调。

最早收获总统权力的那段时间,约翰逊的表现可圈可点,他致力于弥合分歧,对肯尼迪政策的取舍获得了美国社会的肯定,他的“伟大社会”构想被当时的美国人当成指路明灯。

然而1968年大选时,他却不得不宣布退选来保全自己的体面和退休金。美国人认为他开启了一场不该存在的战争,将美国拖进了一个无底深渊。在他的第一个正式任期内,反对他的声音就已经响彻全美。

可问题又来了,在这个号称“民主灯塔”的国家,越战的责任应该由他一人背负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约翰逊的“成长”

约翰逊的老家得克萨斯州在今天看来是无可争议的共和党票仓,但在约翰逊出生和成长的那个年代,民主党才是这里的主人。也正因如此,约翰逊的一生与民主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08年,约翰逊出生于得克萨斯小镇斯通沃尔,他的父亲是一个亲民主党的投机商人,母亲是一位主张关注社会底层的新时代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下,约翰逊从小就深受美式政治熏陶。

约翰逊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年老师,随后通过父亲介绍成为了时任议员理查德·克里伯格的助理。政坛新人约翰逊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克里伯格交代的每一项工作他都能出色完成。但工作不久后他就发现,美国的政治似乎跟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

不管是克里伯格还是其他议员,他们在竞选这件事上做得无可挑剔,但这些议会老爷们普遍对议员的日常工作不太感兴趣,大多数工作甚至一些重要决策都是由助理们完成的。

得益于此,许多议员和政府官员的助理能够获得远超助理身份的权力和待遇,他们之间相互串联,在国会山外围又形成了自己的“小议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约翰逊很快就融入其中,成为了小议会中的明星议员。不久后约翰逊得到了重量级议员萨姆·雷伯恩的赏识,又在后者的引荐下进入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视野。

约翰逊28岁那年,罗斯福新政进入高潮,美国政府成立了用来救助失业青年的国家青年管理署,约翰逊受命回到得克萨斯老家担任国家青年管理署的州负责人。

年纪轻轻就已经大权在握,更为难得的是他在任上依旧保持了埋头苦干的工作风格,半年时间,1.8万名失业青年获得了新工作,约翰逊的能力让罗斯福大喜过望,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亲自向他致辞庆贺。

1937年,得克萨斯的一名老议员去世,得州国会代表团需要补充一名新议员,约翰逊抓住机会参选,凭借罗斯福、雷伯恩的倾情推荐,再加上在国会和国家青年管理署的出色表现,约翰逊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家乡的国会代表。

那一年约翰逊刚满30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约翰逊在国会席位上一坐就是23年,经历了二战、战后重建、朝鲜战争,政绩可圈可点。但与30岁前相比,少了贵人的扶持,他的工作经历难免显得有些乏味。

1960年,美国迎来了新一届大选,约翰逊决定向总统宝座发起冲击。当时挡在他面前的最大障碍是一个叫肯尼迪的年轻人,他们同为民主党人,肯尼迪贴近民众、敢于行动,仿佛年轻时的约翰逊本人。

不同的是,现在的约翰逊已经蜕变成了政坛的老油条,支持率上落于人后时,他会选择下黑手。

可惜这个年轻人过于完美,他动员了能动员的一切力量,也只找到了肯尼迪患有皮肤病这一条黑料。可想而知,一个小小的皮肤病在巨大的声望面前有多么不值一提。看着肯尼迪演讲时沸腾的人群,约翰逊渐渐陷入了绝望。

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选举形势已经明朗时,肯尼迪却向他递来了橄榄枝,他邀请约翰逊来做他的副总统。

上一秒还是你死我活的对手,下一秒就变成了全美国最重要的一对搭档,约翰逊思来想去则只能为这次转变找出一个理由,那就是肯尼迪希望通过拉拢他来平息党内的反对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对立、一次拉拢,肯尼迪就这样完成了对约翰逊的最后一次性格塑造。有时候工作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民众和国家更加无需考虑,想要玩转美国政坛,必须满足某些势力的利益需求。

肯尼迪就是这样作出的决定,30岁以前的约翰逊也是这样一步步跻身国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决策的出处

肯尼迪在短暂的总统生涯中对约翰逊并不信任,他不断给约翰逊分配各种无关紧要的工作来确保对方腾不出手来干扰自己的政策,直到肯尼迪在敞篷车上被杀手一击毙命。

关于刺杀肯尼迪的幕后凶手一直众说纷纭,其中一种广为流传的版本就是约翰逊一手策划了这场惊天大案。

其中的真真假假我们不去讨论,重要的是约翰逊成为了肯尼迪遇刺事件中的最大赢家。肯尼迪死后,约翰逊以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身份宣誓行使总统职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段临时行使总统职权的经历更多得是为日后的正式总统选举做铺垫,这时的约翰逊扮演的是他的第一位领导克里伯格的角色,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赢得选举。

在美国民众面前,他提出了“伟大社会”的庞大计划,并承诺绝不把美国士兵派遣到万里之遥的越南去送死或者杀死别人。

凭借一系列迎合民众的设想和“肯尼迪搭档”的光环,约翰逊和民主党在1964年的胜利堪称空前绝后,不仅总统职位被稳稳收入囊中,国会两院也被牢牢把控,在他任职期间向美国第89届国会提交了113项立法提案,其中97项获得了通过。

即便大权独揽,约翰逊也深知自己离不开外界的支持,只不过他需要迎合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之前是美国民众,现在是军工复合体。

军工复合体这一具体概念在二战以后才被提出,但它本身并非一个新鲜事物。它的成员们盘踞在南方的民主党票仓,一举一动对华盛顿产生着深刻影响。

经过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多米尼加政变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后,美国的执政者普遍相信“派遣一个军事顾问团远比派遣一个大使有用得多”。

肯尼迪执政时期的“特种战争”和“灵活反应战略”看似有限度的战争,实际上为美国进一步参与越战铺平了道路,肯尼迪对国内的改革阻碍重重,但他对越南的政策却能赢得国会的一致支持,军事力量主导了外交政策的方向。这些,约翰逊全部看在眼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他的政府中,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为代表的战争狂人全部得以留任,而他们也是日后越战不断升级的罪魁祸首。

1963年12月和1964年3月,麦克纳马拉两次访问越南,带回来的消息是南越已经无力阻挡北越的扩张。两次访问之间,旨在通过情报收集、空投突击队遏制北越行动的“34A行动计划”在国会获得通过,同一时期的约翰逊还在不断向国内民众承诺和平。

也正是在“34A行动计划”期间,越南海域发生了导致日后“越战美国化”的东京湾事件。

美国政府的对外宣传口径是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在正常巡航途中遭到了北越鱼雷艇的无端袭击,但历史学家加布里埃尔·考卡德的调查表明,“马多克斯”当时正在执行电子侦查任务,事发前美国刚刚指使南越袭击了北越控制的两个岛屿,“东京湾事件”完全是美国精心策划的挑衅行动。

事发4年后,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也得出了结论:北越当时的行动是正当的。当然,这时候的约翰逊也已经成为了民主党的弃子。

1964年8月4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决定针对“东京湾事件”发动报复性轰炸。

第二天“东京湾决议”被提交到国会,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国会赞成和支持总统作为总司令决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击退对美国部队的任何武装进攻,阻止进一步侵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意味着开战的权力从国会转移到了约翰逊手中。

从那以后,美军在越南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1964年末至1965年初北越势力迅速扩张,约翰逊政府实施规模更大的“滚雷行动”,美国民众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但大选已过,未来三四年内约翰逊已经不再需要迎合民众。

随着美国政府的不断加码,越南丛林里的美国士兵在1968年达到了50万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消耗的财富是朝鲜战争时的两倍。同一时期美国还有100万士兵驻守在欧亚大陆、30万海军航行在地球上的每一片海域。

三、高明的“反智”

约翰逊的总统生涯在1969年1月20日画上了句号,但他的故事还在每个年代反复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他们大概率不会对党派、医药代表、犹太财团、军工复合体有任何不满,因为正是这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团体赋予了他们执掌美国的权力。

近几十年来美国政坛一些离谱的决策被形容为“反智主义”,实际上反智只是外在表现之一,既得利益者们不但懂得积累财富,而且擅长操控民意。

政客们能做的,只有随波逐流。身居高位前流淌在民意的河流中,身居高位后流淌在资本的海洋中。所谓的民主选举,只不过是由河入海前的一道闸口。

2008年上台执政的奥巴马是一个绝佳的范例,他在竞选时向民众承诺改革、承诺平等、承诺破除权威,从出现那一刻起就站到了一切旧有势力的对立面。在美国选民的眼中,他的形象像极了60年代的肯尼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高票当选到艰难连任,再到黯然退场,奥巴马用了8年时间都没能兑现任何承诺。在民众眼中,奥巴马是一个失败的总统。

不过对既得利益者而言,奥巴马却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傀儡。阿拉伯之春后的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军工复合体拓宽了收益渠道;页岩油开发计划,本土石油产业异军突起;同性婚姻合法化、大麻除罪化,医疗体系赚得盆满钵满。

一个打着“挑战既得利益者”旗号上台的总统,最后却养肥了所有既得利益者,甚至一句“权力受限”都无法解释他如何做到了这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约翰逊是主动拥抱军工复合体,那奥巴马至少也是被动接纳了各路资本。一正一反之间,根本没有给逆流而上的人留下任何余地。要纠正美国的反智主义,恐怕只能等到美国被榨干的那一天。

参考资料

何梓言.美国南方与越南战争升级[D].西南大学,2021.

苑基荣.美国军工复合体:帝国支柱与挑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王庆安.林登·约翰逊和“伟大社会”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朱美娣.越战时期美国国内的和平反战运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庞金友,孙玉寻.当代美国反智主义的平等建构与政治极化的价值根源[J].国外理论动态,2023,(03):139-150.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