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每代人身处当世之时都会自豪地感慨一句:多少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句话对我们的祖先来说也不例外。从金戈铁马到今日的华夏,除了数不尽的英明君王和忠勇大将,历代的谋士、贤臣也是岁月中熠熠生辉的存在,有了他们,才有人陪王者打江山。

“活张良,赛诸葛”

说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也许你脑子里会蹦出很多人,但“三分天下诸葛亮”的下一句却只有一个,就是“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原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他像《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一样是天纵奇才,加上刘伯温从小父亲就很注重对他的教育,一直教他启蒙识字,所以十二岁便考上了秀才,十七岁便熟读四书五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今天的话说他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每天在私塾读书都是在教书先生的夸赞里度过的。

“您祖上多积了善德,所以你们才得福泽庇佑,伯温是个奇才,将来一定能光大刘家门楣啊!”

一次在十七岁的时候,家里突然来了客人,当时刘伯温的父亲正在迎接,而客人也对刘伯温早有耳闻,于是和刘伯温的父亲一直在夸奖这个少年。

于是不到二十岁的刘伯温后来愈发无法自拔,他坚持博览群书,精通诸子百家,还熟读兵法、研究天文地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广泛涉猎,越优秀的人总会越优秀。

刘伯温23岁的时候适逢时局动荡,年纪轻轻的他为人正直,不擅长为人处世之道,于是在经历了官场失意后便匆忙回家了,这一待就是三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证明刘伯温是正确的,因为走错误的道路还不如停下来。

“刘伯温?朕听说过他,从小被人称神童,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若能得他相助,确实不必愁大业不兴啊--”

“是啊皇上,外界更是赞誉他是活张良,赛诸葛啊!”

1368年,刚成立应天府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刚刚平定天下,此时正为找不到可用之才而发愁,手下给他举荐的刘伯温倒正中了他的意,于是,朱元璋亲自找刘伯温出山辅佐,就像当年刘备找诸葛亮一样。

朱元璋礼贤下士的行为给刘伯温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于是刘伯温开始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

“皇上,南方现在尚未统一,陈友谅是关键,既然他和张士诚谁也看不上谁,不如正好逐个击破,这样的话另一个是绝不会提供帮助的。”

“好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正和刘伯温在商讨对付陈友谅的事,他很满意刘伯温的提议,后来事态果然如陈友谅预料的那样,朱元璋顺利统一了南方。

此外,刘伯温提倡法治,国家应有法度,以法律约束才最有效,但同时不能滥杀无辜,要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任何时候都要对老百姓好。

他的许多诗文都带有强烈的批判主义色彩,讽刺为官不正的佞臣,具有强烈的正义精神,一直以来刘伯温都是个精忠报国、有赤子之心的人。

而且刘伯温当时在朝堂上的影响非常重大,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政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古君王多“薄幸”

如果刘伯温的路能一直如此顺利地走下去,恐怕中国的历史都会被改变了,但可惜君王一直都是多疑的代名词,从古至今为了掌控全局,他们常常会剪掉自己认为多余的残枝,刘伯温之于朱元璋就是如此。

因为刘伯温和朝堂上很多人政见不合,于是他的死对头经常想方设法弹劾他,奈何明朝的开国功臣确实不止刘伯温一个,所以这种亏刘伯温不得不吃。

一次,胡惟庸用一碗汤就让朱元璋彻底猜忌了刘伯温,说他有不臣之心,还意图谋反。

“在元朝当过官的人,终究是靠不住的,皇上,臣一心为您,天地可鉴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胡惟庸又在朱元璋耳朵边说刘伯温的坏话,于是让朱元璋的疑心更重了。后来晚年的朱元璋彻底打算不重用刘伯温了,导致刘伯温心灰意冷,决定返回老家。

“为父时日不多了---”

返乡的刘伯温身患重病,一直在病榻缠绵着,每日只有妻子儿子守在身边。一方面他心痛于帝王的凉薄,另一方面也觉得自己大限将至,还拒绝家里给他找的郎中,最后郁结于心,病情更加重了。

更难以置信的是在刘伯温最不堪一击的时候朱元璋竟然交代胡惟庸派太医给他治病。

但刘伯温弥留之际却也始终没有半个字的抱怨,他努力爬起来给自己和家族算了一卦,卦象显示:自己死后的这几年家里需沉静内敛,收起锋芒,等待日后的崛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离开以后,刘家会没落的,但是不要灰心和放弃,只管好生休养身心,到了家族第九代,刘家会有一位光耀门楣的奇才,重振刘家的声望。”

一日,刘伯温把儿子叫到床前嘱咐道。

“儿子谨记---”

在刘伯温的儿子、家人一边泪如雨下的时候,刘伯温就悄悄没了动静,自此,那个明朝博学的旷世奇才,永远离开了人世。